在现实与历史的开合中寻找文化密码r——论江子散文的文化追求

来源 :华中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luj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散文创作,已经不再满足于上个世纪以来文化散文的大命题、大追求,而是深入生活与历史的皱褶之处,带着时代个体的生命情怀,表达个体的人生感悟和生活思考.江子的散文或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绘制一个个乡土世界的生存图景,或将诗意的触角伸向历史钩沉,在现实与历史的开合中寻找红土地上的文化密码.
其他文献
自去年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发布以来,“双减”迅速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词并深入影响到基础教育学校内外的一系列安排之中.“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的经营活动很快受到严格管制,大批中小学生课余时间接受影子教育的现象得到遏制;另一方面,校内课后服务在秋季开学后迅速展开,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广大学生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双减”政策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且也将是持久的、深
期刊
余华的长篇新作《文城》在故事结构、人物形象和叙事策略等方面都呈现出古典化倾向.小说的正篇和补篇形成闭合式结构,以时间的重复与延伸暗合历史的循环,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既展现了主人公林祥福千里寻妻的乱世人生,也挖掘、彰显了人物身上至善品性和民间社会的纯朴仁义.故事叙述虚实相生,在朝向过去的同时以镜像的方式来反思当下,小说依然具有先锋的内核,时空的交错、怀旧的姿态、寓言式的写作等都表明小说的古典化倾向是在现代意义上对传统的再发现.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出版大众化从想象与探索真正走向了实践.大众出版、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大众化实践,注重服务性和通俗性,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推动教育的普及.出版业务流程则满足大众的实际需要,采用大众化选题,群众参与编辑审稿,大众发行工作深入基层.
地方出版的创建和发展,深刻反映了新中国出版事业的“人民性”特征.以“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为指导方针的地方出版,在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繁荣地方文教事业、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改革开放后出版事业快速发展积聚了势能.改革开放后,随着地方出版走向全国,“三化”消解,作为特定时代具有特别含义的“地方出版”成为历史名词,但是,建立在教材及中央文件租型出版模式基础上的地方出版产业链,则被各省市自治区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所继承,构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出版产业生态.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方法,详细分析了CNKI和Web of Science中话语标记领域研究的4109篇文献,重点考察了话语标记研究的进程及其在合作网络、国外发文期刊、国内研究机构、高产研究者、研究经费等多方面的分布情况,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评估.国外的话语标记研究呈多波峰式推进,国内研究则呈单波峰式推进,其发展后劲稍显不足;国内外研究进程可分为起步、发展和扩充三个阶段;美国居于合作网络的中心联络位置,中国也具有较广泛的国际合作;国际上已形成了以Fraser、Scho
《明诗归》出现于竟陵派被诟病的明清易代之际,是竟陵派后期作家诗学抗争的反映.《明诗归》旨在编选“性情”之诗,对所录诗歌采取折中评点的方式,回避复古诗学与竟陵诗学的理论冲突.在编选过程中,《明诗归》以“明一代风雅之所归”为旨趣,宗尚唐诗,重视效仿古人“精神”.《明诗归》的选诗策略一方面顺应了明清之际儒教复古思想复归的历史潮流,同时又回应了时人对竟陵派的种种打压.这一做法有益于竟陵诗学的延续,也从侧面体现出易代诗坛文学话语权力的消长,预示了明清诗学的发展走向.
众多视觉文化和媒介文化学者阐述“图像战争”概念,但与之相反的“图像治愈”概念却无人论及.中性的图像可以被挪用来“发动战争”,同样也能够被征用来“治愈伤口”.因此,本文研究钟南山相关图像在疫情期间的大量生产和传播现象,追溯其门神传统,进而探究图像治愈的可能性、生成机制及运作逻辑.图像治愈通过隐喻和神化建立其内在意义,确立其价值;同时图像治愈经由图像的仪式传播进入公共空间,通过大量复制制造同一、激发情感、唤醒想象、生产及维系视觉共同体,最终个体在共同体的安全感中被抚慰和治愈.
方位词“之间”可以与少量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等组合构成表短时义的“X之间”结构.在句法层面,“X之间”作为状语可出现在句首或句中,有时也可以出现在谓词性宾语的前面充当底层状语.从语义层面看,不管是修饰句子谓语还是谓词性宾语,它都要求后续的VP或小句需满足[+达成]的语义特征,即后续行为/事件从事态上来说应是已经实现了的,而不能是未然的.从语用方面看,“X之间”的使用可以凸显后续行为的突发性,同时也可以呈现出说话人/叙述者惊讶、意外的主观认识,此外,当“X之间”位于句首时还具有语篇关联的作用.
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是一部被评论家视为“以心灵吟唱历史,以史笔重构文化”的具有恢宏史诗气象的历史小说.其历史观念、表现方法、文化思辨、地域符码呈现、人物形象塑造、审美空间构建等,在当代历史小说写作中均具有标志性意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张居正这一典型的“楚狂”人物形象.《张居正》能够很好地调和“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双重功能,真正做到了“历史真实”与“小说想象”的有机结合.小说对权力文化进行了独到思考和深入探讨.小说中丰富背景知识的铺陈,杂学趣味的呈现,营造出浓淡相宜、疏密相间的美学空间.
别林斯基,俄国伟大的文学批评及文学批评理论家,他的批评实践与批评理论视角都以其独特的对“历史”与“审美”问题的把握而自成高格.其对“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的独特理解,对“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清醒认识,对后代的文学批评实践及理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观及历史、审美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观点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互相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但却在实际观点上有许多颇为值得关注的相交点.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及文学批评的历史维度的同时,我们应进一步审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以期对文学批评的“历史维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