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资产经营中的理性不经济行为及其控制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有企业亏损的历史主义和逻辑主义阐释及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与非国有经济的竞争中,迄今为止的国有资产经营总体而言是绩效不佳的。其突出表现是国有企业大面积的长期亏损。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国有经济不仅利用占全国半数以上的资源投入仅对总产值增加额做出不到三分之一的贡献,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且因其不良绩效使国家和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成本。
其他文献
25年来,《教育研究》杂志始终保持自身的学术追求和学术品位,突出自身的特色,推动了我国教育科学的繁荣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随着国企改革的步步深入,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公司制改革中企业内部机制无法形成.经营效率居下不上,腐败现象越演越烈。本文根据国有资产营运效益提高的基本要求,分析低效的原因,探寻解决的办法.为国企改革的深化寻求新的突破。
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投资目的及其性质的差异性特征 就物质资本投资而言,不论是个人还是政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利润,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总之,物质资本投资一般受经济利益驱动。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从政府来讲,一是为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从个人来讲,一是为了收入的增加,二是为了自身发展。人力投资不完全以有形经济效益为目标,其投资的主要动力是为了获取知识产权和专业技能。这虽然与经济利益驱动相关,但不完全相同,
会道门在上海的传播与衰亡是上海近现代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课题无人问津。笔者拟根据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原始材料.参考近年来修撰出版的县志、区志,试就这一专题作一初步探索.抛砖引玉,求教于专家同行。
甲午以降,儒教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侵蚀下,渐次陷入了价值取向、精神取向和文化认同诸层面深刻的意义危机。①中国文化的意义危机,在“五四”启蒙运动中达到极至。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性方案,是废弃儒教及道、佛等宗教,代之以西方现代的“民主”和“科学”。启蒙者对基督新.刚采取了“以科学代宗教”的实证主义反宗教态度。
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邓小平认为高等教育不仅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视基础研究,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等思想主张,对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力坚持和发展党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包括:坚持和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既体现了教育方针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又根据新时期
非效率行为是一种缺乏效率的经济行为。理性非效率行为是行为者为了维护或增加某种在制度与契约规范不明或存在冲突情况下的收益所得,而在理性统摄下发生的非效率行为。理性非效率行为发生的依据和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性基础、环境因素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理性非效率行为发生的人性基础是行为者的生存欠缺、需要及由此派生的行为动机。理性非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