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项充满人类理想和激情的事业,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折射人性的光辉。小学科学课教学如何实施人文教育,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本文以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思想为依据,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索:科学史的渗透、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进、艺术教育的融入。
关键词:科学;人文;艺术
岸根卓郎曾说:“追求宇宙的真、善、美,并以自我实现为目标,放射独特光芒的创造性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但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如缺乏理性精神及独立的人格、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较弱等。追溯根源,在小学、中学的应试教育中,知识的识记、累积被教师和学生认为是最重要的任务,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教育中有着丰富的体现人文精神的素材,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科学史料,培养人文素养
科学教育要让学生理解科学的人性,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科学“现存的样子”,还要学习科学是“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但是,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关注的焦点往往只是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记忆,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学习科学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探索的历史进程,从而有助于学生认清科学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影响,最终认识和吸收科学中的人文资源,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如:在上《做一名小科学家》这节课时,了解魏格纳这名科学家,我并不是简单的将视频放给学生观看,而是将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说》的过程即如何提出问题,他的研究程序有哪些以及他的发现对人类的贡献,以问题的形式和视频一起呈现,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及探讨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经验,通过交流感悟科学工作者所具备的推理、启悟、精力、技能和创造性、科学思维习惯、对知识的忠诚、怀疑态度和对新概念的开阔心怀等的基本素养。总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向学生揭示自然奥秘,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凭借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2]
二、转变教学思想,渗透人文精神
科学的人文资源是在探索求知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与呈现的。但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以知识的形态在教学中得以呈现,但知识生成的过程却被忽略了,科学的人文教育更是被遗忘。因此,科学教育要把这些内生的资源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品格,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在进行探究教学时,并不仅仅是一个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环节的程式化过程,而是在掌握基本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提升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在学生亲历探究中增强情感体验,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从而引起心灵的触动和感悟,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以及科学素养。科学教育不仅是事实的教育,更是一种负载了文化气息的价值教育 、精神教育。[3]它不只是使人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科学技术,也不只是满足于发展思维能力,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求知欲、创造性、同情心、质疑的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促使学生充溢着对大自然的由衷敬畏,对科学、技术、社会及其关系的理性态度,引导他们以一种人文的精神关注科学的发展。
三、改进教学模式,凸显人文教育
心理学家加涅认为:人的学习结果可以概括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不同的学习结果,其形成机制是不同的。[3]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像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那样,通过记忆、练习习得,它只能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结构性的科学活动,从在活动中产生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然后在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情感反应,情感促进对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丰富联想,进而对事物产生领悟和生成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出发,利用能够诱发体验的各种因子,有效地学习或者共同营造一种达到“心临其境”的情感氛围和情境,以组织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为基本载体,以唤醒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为突破口,使其在全身心投入状态中积极地对客观对象进行感受、理解,并通过生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开放式的对话,反思亲历过程,实现在相互碰撞、相互分享个人感受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战胜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最终形成个人的情感。如,认识水的毛细现象这一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前我准备了两片用玻璃片夹着的纸巾,其中一片纸巾是由两片玻璃片夹着并用皮筋捆住,另一片纸巾是由一片玻璃片贴着并同样用皮筋捆住,两张纸巾都离玻璃片底部有一厘米的距离。当我同时将两片用玻璃片夹着的纸巾垂直放入红色水中时,学生发现,只有一片纸巾能吸水,而另一片纸巾却无法吸水。纸巾能吸水的生活经验与尽然有一片纸巾不会吸水的情境的冲突极大地刺激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恨不能立刻解开这个迷团。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及师生之间的对话,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分析和合理的解释,并决定哪些信息是与之相关的哪些信息是摒弃的。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提出大胆的猜想,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能与玻璃片有关)。通过动手验证,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与玻璃片有关)。最后在交流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两片玻璃片夹在一起时有缝隙,水会沿着缝隙向上爬),描述自己的求索过程,解释所获的结论,提出确实有效的论点(水的毛细现象),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证据,并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有效的科学教育,应根据经过系统研究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进行,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应该与科学探索精神、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融为一体。
四、融合艺术教育,强化人文素养
小学科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当我们在教授科学常识时,往往会发现学生要达到上述的要求还缺乏一些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艺术教育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想像力及表达能力,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学生的思考、审美、创作及沟通能力。正因为艺术在体现人文方面的直接性和优越性,使得它对科学教育的帮助更加突出。如在《铁钉生锈了》一课中,我以让学生构建一幅属于自己的锈画贯穿整个课堂,从欣赏锈画到认识锈画到制作锈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正是科学与艺术的互补和包容性激发了我设计此课的灵感,在设计此课时,由于加入了艺术教育使本课取得了一箭三雕的功效,即学生通过制作不但获取知识(知道怎样防治生锈又要使物体的某个部分生锈),又发展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且还得到了思维辩证教育(不是破坏的、不完整的事物都是不好的)。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出要让学生多关注社会、人文思想,而艺术恰恰是最能体现人文气息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与科学本就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原本就是同一学科。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融入艺术教育,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技能和社会的认识。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个和谐的人,应当是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人。” [4]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挖掘科学史中的人文素材,寻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渗透学生的人文教育;融入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康海军.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世纪桥,2012(13).
[2] 陈建国.人文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3] 郑洁,李斌.让科学焕发人性的光辉——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审视.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4] 李春萍,刘洁.科学课程建构中的人文关怀策略.课程研究,2002(12).
关键词:科学;人文;艺术
岸根卓郎曾说:“追求宇宙的真、善、美,并以自我实现为目标,放射独特光芒的创造性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但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如缺乏理性精神及独立的人格、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较弱等。追溯根源,在小学、中学的应试教育中,知识的识记、累积被教师和学生认为是最重要的任务,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教育中有着丰富的体现人文精神的素材,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科学史料,培养人文素养
科学教育要让学生理解科学的人性,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科学“现存的样子”,还要学习科学是“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但是,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关注的焦点往往只是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记忆,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学习科学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探索的历史进程,从而有助于学生认清科学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影响,最终认识和吸收科学中的人文资源,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如:在上《做一名小科学家》这节课时,了解魏格纳这名科学家,我并不是简单的将视频放给学生观看,而是将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说》的过程即如何提出问题,他的研究程序有哪些以及他的发现对人类的贡献,以问题的形式和视频一起呈现,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及探讨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经验,通过交流感悟科学工作者所具备的推理、启悟、精力、技能和创造性、科学思维习惯、对知识的忠诚、怀疑态度和对新概念的开阔心怀等的基本素养。总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向学生揭示自然奥秘,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凭借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2]
二、转变教学思想,渗透人文精神
科学的人文资源是在探索求知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与呈现的。但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以知识的形态在教学中得以呈现,但知识生成的过程却被忽略了,科学的人文教育更是被遗忘。因此,科学教育要把这些内生的资源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品格,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在进行探究教学时,并不仅仅是一个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环节的程式化过程,而是在掌握基本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提升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在学生亲历探究中增强情感体验,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从而引起心灵的触动和感悟,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以及科学素养。科学教育不仅是事实的教育,更是一种负载了文化气息的价值教育 、精神教育。[3]它不只是使人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科学技术,也不只是满足于发展思维能力,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求知欲、创造性、同情心、质疑的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促使学生充溢着对大自然的由衷敬畏,对科学、技术、社会及其关系的理性态度,引导他们以一种人文的精神关注科学的发展。
三、改进教学模式,凸显人文教育
心理学家加涅认为:人的学习结果可以概括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不同的学习结果,其形成机制是不同的。[3]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像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那样,通过记忆、练习习得,它只能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结构性的科学活动,从在活动中产生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然后在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情感反应,情感促进对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丰富联想,进而对事物产生领悟和生成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出发,利用能够诱发体验的各种因子,有效地学习或者共同营造一种达到“心临其境”的情感氛围和情境,以组织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为基本载体,以唤醒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为突破口,使其在全身心投入状态中积极地对客观对象进行感受、理解,并通过生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开放式的对话,反思亲历过程,实现在相互碰撞、相互分享个人感受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战胜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最终形成个人的情感。如,认识水的毛细现象这一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前我准备了两片用玻璃片夹着的纸巾,其中一片纸巾是由两片玻璃片夹着并用皮筋捆住,另一片纸巾是由一片玻璃片贴着并同样用皮筋捆住,两张纸巾都离玻璃片底部有一厘米的距离。当我同时将两片用玻璃片夹着的纸巾垂直放入红色水中时,学生发现,只有一片纸巾能吸水,而另一片纸巾却无法吸水。纸巾能吸水的生活经验与尽然有一片纸巾不会吸水的情境的冲突极大地刺激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恨不能立刻解开这个迷团。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及师生之间的对话,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分析和合理的解释,并决定哪些信息是与之相关的哪些信息是摒弃的。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提出大胆的猜想,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能与玻璃片有关)。通过动手验证,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与玻璃片有关)。最后在交流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两片玻璃片夹在一起时有缝隙,水会沿着缝隙向上爬),描述自己的求索过程,解释所获的结论,提出确实有效的论点(水的毛细现象),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证据,并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有效的科学教育,应根据经过系统研究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进行,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应该与科学探索精神、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融为一体。
四、融合艺术教育,强化人文素养
小学科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当我们在教授科学常识时,往往会发现学生要达到上述的要求还缺乏一些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艺术教育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想像力及表达能力,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学生的思考、审美、创作及沟通能力。正因为艺术在体现人文方面的直接性和优越性,使得它对科学教育的帮助更加突出。如在《铁钉生锈了》一课中,我以让学生构建一幅属于自己的锈画贯穿整个课堂,从欣赏锈画到认识锈画到制作锈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正是科学与艺术的互补和包容性激发了我设计此课的灵感,在设计此课时,由于加入了艺术教育使本课取得了一箭三雕的功效,即学生通过制作不但获取知识(知道怎样防治生锈又要使物体的某个部分生锈),又发展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且还得到了思维辩证教育(不是破坏的、不完整的事物都是不好的)。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出要让学生多关注社会、人文思想,而艺术恰恰是最能体现人文气息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与科学本就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原本就是同一学科。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融入艺术教育,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技能和社会的认识。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个和谐的人,应当是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人。” [4]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挖掘科学史中的人文素材,寻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渗透学生的人文教育;融入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康海军.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世纪桥,2012(13).
[2] 陈建国.人文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3] 郑洁,李斌.让科学焕发人性的光辉——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审视.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4] 李春萍,刘洁.科学课程建构中的人文关怀策略.课程研究,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