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即兴、碎片、现场与分享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13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四二,之前学的是理科,目前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传媒。他在大学期间对摄影产生兴趣,现在是一名科学作者和记者,是科学松鼠会成员。
  锂四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手机摄影都将是反器材、反精英、反职业化的。它的语言不再是技术主导,甚至也不仅是纪实,而是亲密、即兴、碎片、现场以及分享。
  锂四二:手机和单反摄影的区别不仅仅是拍摄工具本身,它的拍摄题材、后期方法、美学、图片的传播路径、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方式,都在发生革新。
  洛故: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手机拍摄的?
  锂四二:我真正严肃对待手机拍照是从去年开始的。前几年,新闻界发生了几件很有趣的事情:《时代周刊》开始刊登Instagram拍摄的照片,《芝加哥太阳报》裁掉了它的整个摄影部……我之前并不看好手机的拍照功能,但还是尝试着开始用手机拍照,结果就一直拍到现在。
  洛故:相机和手机摄影的区别在哪里,您在习惯于用手机拍照后还会再回头使用相机吗?什么情况下用手机,什么情况下用相机?
  锂四二:带了单反的时候用单反,没带单反的时候用手机。手机作为拍摄工具,优点在于便携、更容易接近拍摄对象,更容易分享,可以使用很多后期应用;缺点在于手机拍照对光线要求很高,它不适合大光比的风景,不适合光线暗淡的场景。我现在为了一些有目的的拍摄,比如采访,还是会用相机。
  洛故:手机拍照通常很适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您通常会在哪些社交媒体上分享照片,在使用社交媒体分享手机作品的过程中有过什么印象深刻(或感动)的事情发生吗?
  锂四二:主要是Instagram和Lofter,用的名字都是lithium42。从中认识了很多对摄影和手机摄影感兴趣的人。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作品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一方面能收获很多肯定和交流,另一方面,不少摄影师都反映过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会干扰他们的正常创作,为了获得赞不得不迎合大众审美。我时常提醒自己,永远不要用点赞数代替自己的判断。
  洛故:你是如何保持手机摄影的创造性的?
  锂四二:各种艺术都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做好摄影首先得有很多灵感来源。我平时会看一些画展,基本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资本主义社会的好处就是现当代艺术的资源非常丰富。另外,我也会看一些影集,我喜欢的摄影师有André Kertész、Andreas Gursky、Adam Fuss、Michael Kenna等。
  就手机来说,我会注意观察环境中的细节。此外,我用手机的慢门试验过很多效果。因为手机很轻,可以快速移动,从而留下光线的痕迹。我也会试验一些有趣的后期效果,例如“过曝”、HDR等等。
  洛故:手机拍照有很大的即兴发挥空间,在你的作品中,即兴和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作各占多大的比例,你更看重哪一种?
  锂四二:即兴。肯定会思考,但不会到精心策划的地步。
  洛故:你会将手机摄影和相机摄影做一个区别吗?你认为手机摄影是否会对当今的摄影产生重大的改变?
  锂四二:媒体有一句话叫做“媒介就是信息”。手机和单反摄影的区别不仅仅是拍摄工具本身,它的拍摄题材、后期方法、美学、图片的传播路径、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方式,都在发生革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手机摄影都将是反器材、反精英、反职业化的。它的语言不再是技术主导,甚至也不仅是纪实,而是亲密、即兴、碎片、现场以及分享。
  我自己觉得手机摄影更加私密,更适合自我表达。当你看着其他人用手机拍出来的照片,你能感受到拍摄者当时的情绪、灵感、与环境的交互过程。它补充甚至重塑了摄影的逻辑。我们不需要跋山涉水去千里之外拍摄与我们无关的影像。手机摄影给我的感觉是“给时间以影像”,而不是“给影像以时间”。我们生活着,照片就会自然被产生出来,这也是手机摄影让我着迷的地方。
  洛故:手机使得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滤镜的使用也大大增添了照片的效果,你认为这对职业摄影师是否会构成威胁?
  锂四二:技术虽然带来民主,但社会差异依然存在。手机摄影的兴起应该放在整个新媒体环境的变革下考虑。微博等社交媒体,似乎给了普通人以话语权,但现实是,能发出声音的只是少部分意见领袖。手机也一样,滤镜不是魔法,无法拯救一张糟糕的照片。的确,普通人可以更方便地拍摄并发布照片,但是拍得好的人仍然是少数。
  几乎任何新技术都会遭到强烈反对,也几乎在任何新技术之后还是会有人使用原来的方法,比如黑白和彩色、胶片和数码。手机一定会取代当下相机拍照的部分功能,这只是早晚的问题。突发新闻报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威胁不在于手机摄影本身,而在于他们对新技术的抵制态度。技术革新一直在降低普通人获取优质影像的门槛。与其拒绝,不如从职业摄影师的角度来探索新技术的可能性。
  洛故:例如你拍摄住所附近的湖,已经持续拍摄了1000多张,那么这是一个有比较强的策划性拍摄计划吗?你会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拍照吗?最喜欢拍摄的题材是哪些?
  锂四二:刚开始,我只是碰巧注意到这片湖,后来拍多了,就决定坚持拍完这个项目,记录它在冬天从结冰到解冻的完整轮回。对于这种需要长时间马拉松式的拍摄,我几乎不可能不靠手机完成。
  我很少主动用手机去策划一个专题。更多时候,是先拍了几张很好玩的照片,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点,或许能拍一个系列,于是会留心类似的场景。
  我现在手头有几个正在进行的小项目。一个是“形式就是内容”。之前看到一些批评家说当下的摄影越来越像绘画而忽略了摄影本身的纪实功能。那好吧,那我就拍一些更不像摄影的东西。这个项目反对将摄影完全等同于纪实的话语体系,而回归于影像艺术中纯粹的基本元素,比如色彩、形式。但它又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我希望就从生活中最寻常的物件中,找到它们身上那些脱离现实的抽象元素,而不是通过制造物体来完成类似的效果。
  另外一个项目是“中式风景”。这组照片展现了很多中国元素,但照片不一定是在中国拍摄。它通过“过曝”来模拟中国古典绘画的留白技巧,显示出我的拍摄地点和我来自的文化之间的联系。
  洛故:关于滤镜,你说过“除非你想试验某类特殊的效果,至少不要伤害原图色彩之间的关系,不要喧宾夺主掩盖画面本身想要呈现的主题”,但同时你又有不少实验性的拍摄,对此你是怎么权衡的?
  锂四二:我个人完全赞成在摄影中使用滤镜,我自己也经常使用滤镜。任何技术进步都在解放摄影师的时间,让他们专注于更需要思考的内容。当然,我也反对滤镜的不恰当使用。滤镜代表了一种情绪,你选择的滤镜应该烘托你的主题,而不是让它成为了这张照片的主角。所以,我渐渐不太喜欢Instagram上的一些滤镜,过于夸张与怀旧。现在用得比较多的后期工具是Snapseed和VSCOcam。VSCOcam上的很多滤镜比较细致,而且也可以调节滤镜的强度。
  我拍的很多带实验效果的照片不是靠滤镜,而是通过调整各种参数完成的。
  洛故:你觉得自己下一步希望完成的突破是什么?手机摄影的进步空间在哪里?
  锂四二:我很喜欢尝试新技术。下一步,我会试验比如可穿戴设备(如谷歌眼镜)、航空模型飞机的拍照效果,当然前提是有钱,我也会尝试用手机拍短视频。Instagram很早就推出了15秒视频的功能,不过我现在还在探索。
  洛故:你考虑过出画册或者办影展吗?使用手机拍照主要出于兴趣还是职业心理?
  锂四二:摄影不是我的主业,所以画册或者影展就随缘吧。主要是兴趣。
  洛故:拍摄或制作出一张很优秀的手机摄影照片后,曾有过这就是我的代表作的感觉吗?
  锂四二:会有极强的兴奋感,但是有代表作的感觉大概只有一两次。
其他文献
陈奇军:您的拍摄兴趣主要是哪些题材?  汪锡铭:我喜欢旅游,自然更喜欢风光摄影。这些年我跑了很多地方,先后多次去过长城、东北、西北、川西和西藏,也拍摄过美国的西海岸风光。  陈奇军:除了手中的这款D800E之外,您还用过哪些尼康相机?  汪锡铭:我最早使用尼康D200,后来换成了尼康D3。去年我到美国创作时,尼康D3连同镜头和笔记本电脑同时丢失了,我在美国马上又买了一款D3。回国后,我就考虑买下像
期刊
丽塔·莱斯特那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战地摄影师和纪录片记录者,她获得了多伦多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并且在这所大学里教授摄影报道和纪实摄影。在2011年,她成为首先使用智能手机参与到阿富汗战争的军队中去记录战争的战地记者之一。她的新书《在阿富汗寻找马歇尔·麦克卢汉》,用语言和技术描述了一位加拿大的先驱媒体理论家对当代战争以及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的体验。第一次看见丽塔的影像给人震憾的真实感,并且感受到手机摄影独特
期刊
2014年10月22日,是安德烈·艾尔诺·弗里德曼的百岁诞辰。他出生在布达佩斯,在世界上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罗伯特·卡帕。他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战地摄影师之一,摄影新闻工作真正的代表人物。他在五次战争(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都拍摄了大量非凡的作品。他是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办人,通过倡导保护原始底片的概念以及摄影师对底片的所有权而持续
期刊
春日的高邮湖畔,细雨绵绵,4月12日上午,第四届“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光影周—美丽高邮”活动在高邮城市展览馆举行了开镜仪式。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吉龙生,吉林省白山市文联主席王娟,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毅,扬州市文联主席刘俊,高邮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秋红,《中国摄影》杂志社艺术总监闻丹青、副主编梁文川等共同出席开镜仪式并为活动揭幕。  从20
期刊
光绘摄影曾经是使用单反相机职业摄影师的拍摄项目。夜晚下,绚丽的色彩和夺目的光线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在手机影像愈来愈发达的今天,我们使用手机也能拍摄出大师一般的光绘影像。  我曾是一名职业橄榄球运动员,2009 年大学毕业后便离开北京,到日本参加职业橄榄球联赛,职业球员的生活很辛苦,所以空闲的时候我比较喜欢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比如听歌、画画、看电影以及旅游,也正是在旅游时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看到美景的缘
期刊
1983年  摩托罗拉推出世界第一部手机  1973年4月3日摩托罗拉的总设计师马丁.库伯用研发的手机给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打了一个电话,这一天被定为手机的生日。1983年摩托罗拉推出了世界第一部便携式手机,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大哥大”的雏形。  2000年  世界第一款内置摄像头手机  世界上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来自日本,是夏普公司在2000年推出的一款J-SH04,内置10万像素及256色屏幕,
期刊
佳作  午后时光 施作霖(福建) 摄  作者自述:  看到眼前这个场景,这个时间,心中莫名涌起一种心情:放下自己手中的相机和身边最爱的人坐上这对秋千,陪她看完这场黄昏。  佳作  挡不住的诱惑 赵国华(江苏) 摄  作者自述:  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窗外楼下非常热闹,笑声伴着风筝飘扬。孩子的父母不许他外出,外面放风筝的场景实在吸引着他。于是小男孩顺着板凳爬上窗户,隔着窗户铁护栏看着外面快乐的人群
期刊
除了新闻报道工作以外,李舸在更多时间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静静从事属于他自己的摄影。他的《独自》系列作品让我们感觉到:摄影不仅仅是记录的,还有很多的可能。  陈奇军:您使用奥林巴斯OM-D相机主要是为了报纸发稿吗?  李舸:不是。我现在的拍摄内容主要是我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摄影。  陈奇军:为何选用这种小型无反相机而不是单反?  李舸:我觉得,在拍摄这种人文纪实题材时,小型相机的侵略性不强。因为我现在更加
期刊
1955年,英国考菲尔德(Corfield)光学公司推出了一款十分奇特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Periflex Ⅰ型,它既无五棱镜又无折叠式俯视取景器,外形如同连动测距旁轴相机。奇特之处在于其反光镜的构思:一改传统流行的反光镜上翻、下落的运动样式,变为上下升降式运动,给摄影带来的不是方便和简单,而是麻烦和复杂。这款相机因为极为奇特的设计而名垂史册。  该相机的上弦和卷片是分别完成的。上弦时,应将上弦
期刊
4月25日,“影像的力量”国际摄影活动开幕式暨颁奖典礼在北京福海文博园举行,阿尔特·史崔柏、阿尔特·沃尔夫、埃迪·索罗威、埃里克·梅奥拉、弗雷德里克·拉格朗日、盖德·路德维希、乔斯林·贝恩·霍格、约翰·塞克斯顿、史蒂夫·麦柯瑞、西尔维娅·普拉琪、迈克尔·阔尔斯等20位摄影师获得“影像的力量”勋章,以表彰他们在摄影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摄影师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匈牙利、波兰、以色列、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