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最为复杂的135单反相机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com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英国考菲尔德(Corfield)光学公司推出了一款十分奇特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Periflex Ⅰ型,它既无五棱镜又无折叠式俯视取景器,外形如同连动测距旁轴相机。奇特之处在于其反光镜的构思:一改传统流行的反光镜上翻、下落的运动样式,变为上下升降式运动,给摄影带来的不是方便和简单,而是麻烦和复杂。这款相机因为极为奇特的设计而名垂史册。
  该相机的上弦和卷片是分别完成的。上弦时,应将上弦旋钮按照快门刻度盘上的箭头逆时针方向转动,且需一次完成,若中途松手即弹回原处,则上弦失败。上弦完成后,可调节快门。需调节时,提起该旋钮,将外围一黑点对准底部快门刻度显示盘所显示的相应值,放下即可,此上弦旋钮随快门释放反转回位。快门刻度盘显示的挡位有: B、1/30、1/60、1/125、1/250、1/500和1/1000秒,均以蚀刻黑色显示。升降式控制俯视取景目镜似一直径18mm、高20mm的烟囱,目镜中心有一6mm的调焦透镜,调焦十分费力。在外圈5点钟位置处,有一突出的拨杆,可作按压与上弹,以控制固定式反光镜的升降(仅作调焦之用)。在“烟囱”的正前方分三行,蚀刻有公司及相机的铭牌“Corfield-Periflex-England”,字体较小,较难看清。附件插座上配有专用的旁轴取景器,结构、形状与普通的连动测距旁轴相机附加取景器相同(仅作取景之用)。
  Periflex Ⅰ型相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是也创造了一项世界记录,即在所有135单反相机中操作过程最为复杂。由于其上弦、卷片分别完成,调焦、取景又二次操作,比普通相机的使用平添了几分繁琐。如要完成一次摄影需有10个动作,程序的复杂可见一斑:1. 卷片;2. 上弦;3. 确定快门值;4. 将光圈开放至最大以取得足够亮度调焦;5. 按下“烟囱”上的控制杆让反光镜下降;6. 调焦;7. 松手弹回反光镜;8. 根据当时光线情况选用与已选定的快门相匹配的光圈(缩小光圈);9. 通过旁轴取景器取景;10. 按动快门释放按钮,摄影完成。
  Periflex Ⅰ型相机在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发展史上并无贡献,但却因其繁琐的操作、别样的造型也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颇值得回味。
  机身的右侧是一直径达25mm的双槽卷片柱,该柱直径较大,按卷片长度递减旋转角度,以此控制胶片的行进,弥补该相机无八牙轮控制胶片行进的缺陷。此设计颇另类。
  面对相机前脸,中间为M39×1的螺纹接口,向内,当按压“烟囱”上的控制杆,即固定式反光镜下降时,可见一10×12mm的微型固定式反光镜,此反光镜不随曝光、取景而上翻和下落,固定呈45度角。松手上弹控制杆时,此反光镜随之缩回至胶片曝光框的上部,以让出光路。因反光镜面积实在太小,造成亮度、视野极大的不足,所以调焦十分费力。
  照相机为分离式后盖,后盖中间是一3mm厚的黑色玻璃压片板,由一块略小的黑色海绵状粘胶物与后背连接,工艺简陋。底盖右边有一扁平状胶卷暗盒固定杆,用以固定胶卷暗盒。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登山运动员,他攀上了珠峰;作为摄影师,他又登上了事业之巅。无论新闻摄影还是订单之作,他都会打上自己的烙印,因为他对摄影有不同一般的见解。  陈奇军:您是如何成为摄影师的?  赵峰:当年我代表新加坡大学攀登珠穆朗玛峰,也顺便拍照,这时的摄影完全是业余爱好。我将拍摄的照片给几个有名气的职业摄影师看。他们说我很有摄影潜质,认为我拍摄的路子是对的。他们的评价对我启发很大,从此我就计划要做一个摄影师
期刊
“船已经满了。”这句话最早源自于1942年瑞士联邦委员会的爱德华·冯·斯泰格尔的一次讲话,1980年瑞士导演马库斯·伊姆霍夫(Markus Imhoof)又将瑞士作家阿尔弗雷德·A·黑斯勒(Alfred A. H?sler)的同名小说《船已满员》搬上荧幕,使这句话在欧洲更是名噪一时。这句冷酷而使人充满想象的句子是纠缠欧洲各国多年移民和难民问题、种族主义和排外问题的最形象写照。船作为一种边界,一边是
期刊
陈奇军:您的拍摄兴趣主要是哪些题材?  汪锡铭:我喜欢旅游,自然更喜欢风光摄影。这些年我跑了很多地方,先后多次去过长城、东北、西北、川西和西藏,也拍摄过美国的西海岸风光。  陈奇军:除了手中的这款D800E之外,您还用过哪些尼康相机?  汪锡铭:我最早使用尼康D200,后来换成了尼康D3。去年我到美国创作时,尼康D3连同镜头和笔记本电脑同时丢失了,我在美国马上又买了一款D3。回国后,我就考虑买下像
期刊
丽塔·莱斯特那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战地摄影师和纪录片记录者,她获得了多伦多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并且在这所大学里教授摄影报道和纪实摄影。在2011年,她成为首先使用智能手机参与到阿富汗战争的军队中去记录战争的战地记者之一。她的新书《在阿富汗寻找马歇尔·麦克卢汉》,用语言和技术描述了一位加拿大的先驱媒体理论家对当代战争以及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的体验。第一次看见丽塔的影像给人震憾的真实感,并且感受到手机摄影独特
期刊
2014年10月22日,是安德烈·艾尔诺·弗里德曼的百岁诞辰。他出生在布达佩斯,在世界上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罗伯特·卡帕。他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战地摄影师之一,摄影新闻工作真正的代表人物。他在五次战争(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都拍摄了大量非凡的作品。他是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办人,通过倡导保护原始底片的概念以及摄影师对底片的所有权而持续
期刊
春日的高邮湖畔,细雨绵绵,4月12日上午,第四届“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光影周—美丽高邮”活动在高邮城市展览馆举行了开镜仪式。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吉龙生,吉林省白山市文联主席王娟,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毅,扬州市文联主席刘俊,高邮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秋红,《中国摄影》杂志社艺术总监闻丹青、副主编梁文川等共同出席开镜仪式并为活动揭幕。  从20
期刊
光绘摄影曾经是使用单反相机职业摄影师的拍摄项目。夜晚下,绚丽的色彩和夺目的光线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在手机影像愈来愈发达的今天,我们使用手机也能拍摄出大师一般的光绘影像。  我曾是一名职业橄榄球运动员,2009 年大学毕业后便离开北京,到日本参加职业橄榄球联赛,职业球员的生活很辛苦,所以空闲的时候我比较喜欢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比如听歌、画画、看电影以及旅游,也正是在旅游时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看到美景的缘
期刊
1983年  摩托罗拉推出世界第一部手机  1973年4月3日摩托罗拉的总设计师马丁.库伯用研发的手机给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打了一个电话,这一天被定为手机的生日。1983年摩托罗拉推出了世界第一部便携式手机,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大哥大”的雏形。  2000年  世界第一款内置摄像头手机  世界上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来自日本,是夏普公司在2000年推出的一款J-SH04,内置10万像素及256色屏幕,
期刊
佳作  午后时光 施作霖(福建) 摄  作者自述:  看到眼前这个场景,这个时间,心中莫名涌起一种心情:放下自己手中的相机和身边最爱的人坐上这对秋千,陪她看完这场黄昏。  佳作  挡不住的诱惑 赵国华(江苏) 摄  作者自述:  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窗外楼下非常热闹,笑声伴着风筝飘扬。孩子的父母不许他外出,外面放风筝的场景实在吸引着他。于是小男孩顺着板凳爬上窗户,隔着窗户铁护栏看着外面快乐的人群
期刊
除了新闻报道工作以外,李舸在更多时间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静静从事属于他自己的摄影。他的《独自》系列作品让我们感觉到:摄影不仅仅是记录的,还有很多的可能。  陈奇军:您使用奥林巴斯OM-D相机主要是为了报纸发稿吗?  李舸:不是。我现在的拍摄内容主要是我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摄影。  陈奇军:为何选用这种小型无反相机而不是单反?  李舸:我觉得,在拍摄这种人文纪实题材时,小型相机的侵略性不强。因为我现在更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