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人本主义教育、主体性教育、个性发展教育等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它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
新课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实施新课改,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迅速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育教学思维和运作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和主体,学生一般只处于从属、从动或被动地位。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应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重新审视并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进行思想上的自我“否定”。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处于领导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其次,教育教学内容要应时而动。要克服学科本位思想,树立各类学科内容兼容观念,教师既要做“专才”,又要做“通才”; 第三,行动上要随机而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一是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差异,有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有所收获。二是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让他们去探究和展示,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三是教学评价要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发挥个性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要引导学生培养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難,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在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使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三、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新课改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如果不进行“再创造”,则会对学习的知识难以真正理解,更不能灵活运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挖掘、再创造。
五、适时的课堂评价激励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
1、瞬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适时地、激励性评价。更重要的是,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等,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2、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语言、行为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去评判,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3、多角度评价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教师都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加以肯定,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六、精心设计课堂作业
作业练习,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要设计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做问题的探索者。
2、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做实践的成功者。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3、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
七、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使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促使学生整体协调发展。以住的唯理性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非理性、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过分强调了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忽视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过分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忽视了教学的艺术性。事实上,学习过程是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统一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只有在教学中把握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注重学生间的差异,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才能改变教师在教学思路上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才能在教学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主人。
新课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实施新课改,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迅速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育教学思维和运作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和主体,学生一般只处于从属、从动或被动地位。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应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重新审视并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进行思想上的自我“否定”。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处于领导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其次,教育教学内容要应时而动。要克服学科本位思想,树立各类学科内容兼容观念,教师既要做“专才”,又要做“通才”; 第三,行动上要随机而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一是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差异,有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有所收获。二是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让他们去探究和展示,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三是教学评价要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发挥个性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要引导学生培养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難,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在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使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三、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新课改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如果不进行“再创造”,则会对学习的知识难以真正理解,更不能灵活运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挖掘、再创造。
五、适时的课堂评价激励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
1、瞬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适时地、激励性评价。更重要的是,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等,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2、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语言、行为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去评判,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3、多角度评价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教师都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加以肯定,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六、精心设计课堂作业
作业练习,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要设计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做问题的探索者。
2、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做实践的成功者。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3、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
七、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使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促使学生整体协调发展。以住的唯理性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非理性、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过分强调了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忽视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过分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忽视了教学的艺术性。事实上,学习过程是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统一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只有在教学中把握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注重学生间的差异,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才能改变教师在教学思路上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才能在教学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