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温柔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每个人除了现实生活中的面貌,还会有一个网络分身。在我们的手机上、电脑里都藏着许多的信息,如果有一天我们将离开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留下的这些数字化的记录要怎么办呢?本多孝好的《人生删除事务所》,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你死后,我会删除不需要的数据。”
  这是书中主角供职的服务公司“人生删除事务所”的广告词,本书的五个短篇故事都紧紧围绕这一广告词展开。人生删除事务所的工作,就是在委托人死后,代为删除他们不愿示人的“数字遗产”。委托人会在生前设定好时间,委托事务所删除指定文件夹里的内容,让秘密随着自己的离去一起粉碎。
  主角祐太郎是人生删除事务所的打工者,工作内容是在委托人指定的时间去确认委托人是否已经去世,然后再确认委托人的电脑与手机的状态,以确保能准确执行销毁数据的任务。事务所所长圭司则负责操作程序执行删除。委托人需要删除的内容通常是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比如曾经的犯罪证据或是不想被人发现的情愫。小说的前几个故事都是这样展开的,从良的诈骗犯想归还他人珍贵的回忆物件,迟暮的老人改造戒指尺寸,又或是社恐青年想与人沟通的努力尝试。电脑或是手机里所留下的数据,是他们曾经活着的证明。
  “如果没有数据,活人也仿佛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
  其中有个故事《玩偶之梦》让我印象深刻,故事开篇就设置了丈夫出轨的事实。妻子罹患癌症,时日无多,丈夫想在妻子死前看到她委托事务所删除的信息内容,如果和出轨有关就向妻子坦白。
  在她逝世后,执行删除文件夹工作的圭司发现委托人要求删除的是一个空白文件夹,文件夹的名称恰巧和丈夫出轨对象姓名的罗马字母首字母缩写一致。看到这里,大家都觉得这是妻子在生前已经察觉丈夫出轨的情况,而想让丈夫能主动坦诚的小小手段。然而最后的真相是,空白文件夹并不是一直空白的,这是妻子和女儿的一个约定。她用手机把女儿弹奏的音乐录下来,听过之后就把文件删除,这样女儿就知道妈妈已经听过了。文件夹的名字正是女儿弹奏乐曲的简称。
  原来妻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想通过这种方式陪伴在女儿身边——每当女儿弹奏钢琴,录下乐曲,通过云端删除记录来表明她一直在。
  死者曾经留下的数据会通过这种方式清除干净,但是活着的人对于死者的记忆则会日益加深。我想这才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东西:存在的记录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消亡,只有生者对逝者的“记忆”才是真正能够永远传承下去的。
  除了形形色色的故事,我还喜欢穿插在其中的关于主角祐太郎的过往。没有正面的大幅描写,总是淡淡地带过几笔。祐太郎儿时父母离异,跟着祖母一起生活,回忆的片段都是关于祖母的。一开始提到祖母要求祐太郎每天做早饭和晚饭,正是祖母的这个规矩让祐太郎没有走向歪路。祖母要求祐太郎当自己葬礼的主祭人,让已经离异并各自组建新家庭的祐太郎父母与祐太郎有了最后一次相聚。也会偶尔想起和祖母在不经意间聊过的关于常世的内容,那或许也在无形之中改变了祐太郎的生死观。就是这些无关紧要的回忆填满了脑海,死去的人会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他所存在过的痕迹也会渐渐模糊,但他们却一直在我们的记忆里活着。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间人生删除事务所,可以让那些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跟隨自己一起消失,把自己存在的痕迹都抹去,你会选择删除吗?而我认为,即便清除掉数据销毁掉秘密,死者仍旧是活在人们心中的。比起删除掉的,所留下来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正如小说中所写的:“有些事情可以通过删除来守护,有些事情则要通过保留来守护。”
其他文献
食指的“相信”到北岛的“不相信”,代表着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巨大跨越——从“知天命”到理性思考个人、社会、国家的存在。在历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思潮的洗礼,又迎来了二十一世纪消费主义的席卷。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但是我要说,怀疑的时代里仍然需要信仰。  于个人而言,我们需要信仰,我们仍然需要信仰拼搏、挑战和努力奋斗的精神。曾经看见过很多人在微博里抱怨这是一个“拼爹”不拼才的时代,拥有知识不如
期刊
“不动笔不读书”,要知道语文老师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奥秘就藏在他们的读书笔记之中。这里有他们原始阅读状态的直观呈现,你可尽情地从他们的视野中汲取养分。  心里不安。在家闷着。台里给我开了一个两会的博客,我看看留言。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人,母亲有精神病,不能干活,父亲把他带大,一九九五年,他高中毕业,放弃上大学,打工赚钱,在城市基本安了家,把父亲也接来。日子还没过上多久,父亲就得了重型肝炎,可以换肝
期刊
請神仙让我瘦下来吧!
期刊
历史不是沉睡在书本和地壳里的遗迹,历史所繁衍的文化是我们每天温习的课程。一位香港历史系高材生的独特视角,一定会是你写作时的精彩素材,更是你反思生活的细致入口。  古代章回小说,尤其是描写战争的章回小说里,常常可以读到如下文字:两军对阵,一方将领在阵前横刀立马,辱骂搦战,另一方将领拍马上前,与之交手;一时战鼓轰鸣,军士齐声喝彩,两将马上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鼓声正急时,一将拨马回走,另一将追赶,前
期刊
说起树,你想到的是什么?  有一句不知何时流行起来的话:“如果有下辈子,我要做一棵树。”  树在人们心中应该是坚韧、挺拔、包容和可以依靠的形象。想起树的时候,脑海里似乎就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光线将树叶的影子投射在泥土地上,随风摇动,散发出阵阵清香。  外公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樟树,一棵是酸枣树,冠盖如云,是外公在结婚的那一年种下的。那一年,外公26岁,外婆18岁。他们是村里人介绍结婚的,结婚之前只
期刊
我很慌,学生拿了一本《局外人》来问我的看法。他说:  兰姐,我在高一刚入学时有幸拜读过此书,因为当时我意识到生的可贵,但又厌烦于生的琐碎,正值痛苦之际。此书和后来契诃夫的《六号病房》都对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感到默尔索和叶菲梅奇医生如此像我,仿佛我就该成为他们。虽然是为了升学,但我深切感到,如果我真的要像《德米安》里所说发现自我,成为自己,就不能不承受思考死亡的痛苦来读好《局外人》。  首先,我以
期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予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祜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论其文,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论其诗,它与黄庭坚
期刊
沈苇,1965年生于浙江湖州,大学毕业后进疆30年,现居杭州。著有诗集《沈苇诗选》、散文集《新疆词典》、诗学随笔集《正午的诗神》等20多部。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刘丽安诗歌奖等。  为白杨而作  绿洲的银柱,到冬天  更加挺拔、简约、尖锐  白茫茫大地进入木刻时光  积雪掩盖疯汉胡须般的麦茬  将光秃秃的树身变成  刺向天空的长矛和利剑  大地已停顿、沦陷  像一只深藏的墨水
期刊
在北方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的记忆中,有一个“世界生命树”和“宇宙中心树”的概念。这些民族长期生活在北方原始森林中,崇拜苍天、高山和树木,认为树是天空的支柱、神灵的居所,也是男性的象征、通往上界的天梯。许多民族神话传说中,树是人类的始母。哈萨克族的创始祖迦萨甘,在大地中心栽下一棵“生命树”。树长大后结出茂密的灵魂,每一片树叶都代表一个人的灵魂。新生命诞生就会长出一片新叶;有人死去,一片树叶便枯
期刊
“憾”,典型的形声字,同时也兼会意,“憾”就是“心”头有“感”。那究竟是什么“感”呢?一般是“失望,不满足”之感,但最初应该是“怨恨”之感。  《论语》里子路表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孟子》里孟子说合理发展生产则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两个“憾”说成“遗憾”就不妥,说成“怨恨”才对,成语“抱憾终生”的“憾”也是这样。倒是“恨”可以表示“遗憾”,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