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植物都是一个“世界中心”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ingmanz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方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的记忆中,有一个“世界生命树”和“宇宙中心树”的概念。这些民族长期生活在北方原始森林中,崇拜苍天、高山和树木,认为树是天空的支柱、神灵的居所,也是男性的象征、通往上界的天梯。许多民族神话传说中,树是人类的始母。哈萨克族的创始祖迦萨甘,在大地中心栽下一棵“生命树”。树长大后结出茂密的灵魂,每一片树叶都代表一个人的灵魂。新生命诞生就会长出一片新叶;有人死去,一片树叶便枯萎飘落。人死后,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并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事实上,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都是一个“世界中心”。因为地球是圆的,再者,植物世界不像我们人类,有中心、边缘之分。谁也不能说欧美的树就是世界中心树,非洲的树却是世界边缘树了。植物是我们的亲戚、亲人,站在原地不动,但对世界有足够的洞察,它们用“静”来看世界的“动”。每一种植物都是地域的,但它的“地域性”往往是其“世界性”之所在。植物的地域性,比人类的地域性更具一种超越性。民族和民族精神往往与某一些或某一种特定植物紧密相连。水稻和茶树,是中国影响世界的标志性植物;银杏和牡丹,是中国呼声最高的国树、国花;梅兰竹菊,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再譬如,当我们提到白桦树时,就会不由自主想到俄罗斯。白桦树扎根于俄罗斯大地的辽阔、寒冷和苦难中,它理解母性、人道、悲悯的力量和要义。俄罗斯灵魂曾在荒原上放逐、游荡,最终有了归宿:栖息在圣母和始母般的白桦树上,寓居于白桦树银柱般的躯干中。英国诗人丁尼生说:“当你从头到根弄懂了一朵小花,你就懂得了上帝和人。”我还想起一位法国植物学家的话,他说人类至少可以从一棵树身上学到三种美德:抬头仰看天空和流云;學会伫立不动;懂得怎样一声不吭。2009 年我完成对新疆 20多种植物的实地考察,出版了《植物传奇》一书,今年在一所大学开设“丝绸之路上的植物”公选课,在关注疫情、上网课的间隙写了一些植物诗,也整理了前几年的相关作品。用这些作品为植物塑像,物心合一,同时反观自己的沉思和想象。
  选自《诗刊》2020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我自小打镇阳长大。如果说这与别处有什么不同,那大概就是土了。这里的土大概是十里八乡最穷的土,一亩地种的庄稼不如别处的一半。一年四季,村里的人不光种田,还会赶羊上山去吃草,只是收入依旧菲薄。如果说谁能在这样清贫的环境中找到乐子,那便是田牛了。  镇阳的人们大多不重视教育,我八岁去念小书(相当于镇上的小学),读了不到三年便觉索然无味,就和父亲商量着回家放羊。乡里比我受教育少的比比皆是。在镇上的青年中,
期刊
关于1982、1983年间的那些记忆,就像遥远宇宙里几千万年前消失了的一颗星球的光线,尽管仍旧在太空里漫游,其实已是所剩无几了。时间既在构成记忆,也在淹没记忆。之所以还能偶尔想到那个时段,还会在内向的视野里浮现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象残屑,固然与那种抑郁的经历所留下的气息有关,但我却更愿意把一个少年的明朗形象当作那时的标识。他就仿佛是被透过茂密树冠的细碎阳光照亮的一枚新鲜银币,质地坚硬地闪着金属光泽,轻
期刊
食指的“相信”到北岛的“不相信”,代表着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巨大跨越——从“知天命”到理性思考个人、社会、国家的存在。在历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思潮的洗礼,又迎来了二十一世纪消费主义的席卷。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但是我要说,怀疑的时代里仍然需要信仰。  于个人而言,我们需要信仰,我们仍然需要信仰拼搏、挑战和努力奋斗的精神。曾经看见过很多人在微博里抱怨这是一个“拼爹”不拼才的时代,拥有知识不如
期刊
“不动笔不读书”,要知道语文老师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奥秘就藏在他们的读书笔记之中。这里有他们原始阅读状态的直观呈现,你可尽情地从他们的视野中汲取养分。  心里不安。在家闷着。台里给我开了一个两会的博客,我看看留言。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人,母亲有精神病,不能干活,父亲把他带大,一九九五年,他高中毕业,放弃上大学,打工赚钱,在城市基本安了家,把父亲也接来。日子还没过上多久,父亲就得了重型肝炎,可以换肝
期刊
請神仙让我瘦下来吧!
期刊
历史不是沉睡在书本和地壳里的遗迹,历史所繁衍的文化是我们每天温习的课程。一位香港历史系高材生的独特视角,一定会是你写作时的精彩素材,更是你反思生活的细致入口。  古代章回小说,尤其是描写战争的章回小说里,常常可以读到如下文字:两军对阵,一方将领在阵前横刀立马,辱骂搦战,另一方将领拍马上前,与之交手;一时战鼓轰鸣,军士齐声喝彩,两将马上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鼓声正急时,一将拨马回走,另一将追赶,前
期刊
说起树,你想到的是什么?  有一句不知何时流行起来的话:“如果有下辈子,我要做一棵树。”  树在人们心中应该是坚韧、挺拔、包容和可以依靠的形象。想起树的时候,脑海里似乎就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光线将树叶的影子投射在泥土地上,随风摇动,散发出阵阵清香。  外公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樟树,一棵是酸枣树,冠盖如云,是外公在结婚的那一年种下的。那一年,外公26岁,外婆18岁。他们是村里人介绍结婚的,结婚之前只
期刊
我很慌,学生拿了一本《局外人》来问我的看法。他说:  兰姐,我在高一刚入学时有幸拜读过此书,因为当时我意识到生的可贵,但又厌烦于生的琐碎,正值痛苦之际。此书和后来契诃夫的《六号病房》都对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感到默尔索和叶菲梅奇医生如此像我,仿佛我就该成为他们。虽然是为了升学,但我深切感到,如果我真的要像《德米安》里所说发现自我,成为自己,就不能不承受思考死亡的痛苦来读好《局外人》。  首先,我以
期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予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祜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论其文,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论其诗,它与黄庭坚
期刊
沈苇,1965年生于浙江湖州,大学毕业后进疆30年,现居杭州。著有诗集《沈苇诗选》、散文集《新疆词典》、诗学随笔集《正午的诗神》等20多部。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刘丽安诗歌奖等。  为白杨而作  绿洲的银柱,到冬天  更加挺拔、简约、尖锐  白茫茫大地进入木刻时光  积雪掩盖疯汉胡须般的麦茬  将光秃秃的树身变成  刺向天空的长矛和利剑  大地已停顿、沦陷  像一只深藏的墨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