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书画鉴考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369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自古以来,书画便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聊以自娱以及娱他的产物,因其具有的历史、审美、文化等价值而收藏者众多。过云楼就是晚清时期的收藏重镇,其第一代主人顾文彬收藏了数量庞大的古籍、书画、碑帖、印谱等。本文考证并说明了过云楼书画收藏中的《真草〈千字文〉》《四梅花图》《七君子图》《湘君湘夫人图》《梦境图》的前世今生,剖析了过云楼书画数量之多、质量之精的原因以及顾氏对藏品的鉴赏与保护。
  关键词:书画;收藏;鉴赏;考证;过云楼
  苏州城内干将西路与人民路交叉口西北,有一小楼,名曰过云楼,为初代楼主顾文彬与其子顾承(顾廷烈)共建而成。过云楼之名源于顾文彬自述:“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余既韪其论以名藏秘之楼,则罗而储焉,记而存焉,适然之遇己耳,殆无容心。”[1]1据此可知顧文彬收藏书画皆随心意,并无强求,不然在筠青阁见罗两峰《鬼趣图》时定另还价而得之。[2]36知书画为过眼云烟,亦难舍聚藏之痴情,此二句可尽意也。过云楼以其庋藏大量名贵书画、古籍版本以及青铜彝鼎而闻名于世。观清代江南藏家,除顾氏外,潘祖荫多收青铜器与古籍,翁同龢多集书画与碑帖,吴大澂多藏汉瓦与碑拓,然不能盖过云楼之名,何也?因鲜有若顾氏收集类别之多、数量之巨、质量之精者。仅《过云楼书画记》《过云楼书画记·续记》便收录历代书画作品359件,古籍善本、各类古玩还不在其内。且非经顾氏收藏、主人亲自审定者,一概不录。可见“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非虚名。本文试以《真草〈千字文〉》《四梅花图》《七君子图》《湘君湘夫人图》《梦境图》为例,考核、证实和说明过云楼书画的历史脉络及掌故逸事。
  智永《真草〈千字文〉》卷(图1)乃同治庚午(1870)顾文彬暇时至松筠庵见心泉和尚所藏墨迹。吴泰《观庐帖》载董香光《跋东坡书》曰:“余有《永师千文》,自‘龙师’起,后有薛绍彭印。”[1]1观《千文》卷,真草相间,从“龙师”起,果然有香光长跋,因而确为真迹。跋称:“王敬美家有薛绍彭与赵大年书云:‘欲易智永书,须以他画。’”[1]1又称:“今此千文有薛绍彭藏印。”然本来是大年得之绍彭,却误书为“绍彭得之大年”,被顾文彬纠正。潘蔚如得之,遂将此卷置于所著《过云楼书画记》之首。自云:“第前阙百八十字,所谓‘律吕调阳’者,无从考见,然已旷世殊珍矣。”[1]1又米元章书曰:“见大年《千文》,爱其有倾侧之势,出‘二王’外。”[1]1可见称之为“墨林瑰宝”亦无不可,无怪乎文彬思之念之也。此卷得来殊为不易,顾氏初见时乃同治九年(1870)五月初四日,一见诧为奇宝;六月初二日再观之,议价一百五十金,惜正值入都候简,客囊窘涩,不得已而舍之;任浙江宁绍台道后,遂照原议之价购之,于同治十年(1871)四月廿三日经王绍庭自京中带回。此为一不易。心泉和尚收藏颇富,赏鉴亦精,此等珍宝,爱之不及,若非境遇所困,安肯售之?此为二不易。历时之长,假使此卷易属他人,悔将何及?此为三不易。故卒归于顾氏,实为有缘也。顾文彬在与其子顾承的家书中亦云:“京中赏鉴家不少,蹉跎至今,仍落吾手,始有夙缘。”[3]元代《七君子图》卷,也叫《元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定之、张绅、吴镇六家墨竹卷》。既是六家,何故称“七君子”?卷内从右往左依次有乾隆年间收藏家乔崇修书写的“六逸图”,清代著名金石家张廷济书写的“六君子图”以及清末民初篆刻家吴昌硕书写的“七友图”,到底是“六逸”还是“七友”?《过云楼书画记》中有一篇名为《元贤竹林七友卷》,其中记载,《七君子图》原名《竹林七友》,著录于缪曰藻(字文子)《寓意录》中,为赵天裕、柯九思、张绅、赵原、顾安五人的画作,其中柯九思与顾安各二帧,故以“七友”命名。乾隆时期,此卷为乔崇修所藏,失去顾安其中一帧,所以改称《竹溪六逸》。道光年间,张廷济(字叔未)为蒋生(蒋光煦)书,引首以《六君子图》称之。至此,图卷已非完璧。为顾文彬所藏后,他见新购的吴镇(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1]79)所作墨竹横幅尺寸合适,将其配入,便又恢复了《竹林七友》之称。顾麟士(字鹤逸)有五子,则明(早殇)、则久(号公可)、则扬(号公雄)、则坚(号公柔)、则奂(号公硕)。顾麟士逝后,过云楼旧藏分别为四子继承,《七君子图》为顾公柔所得。顾公柔去世后,又由其子顾笃琨继承。《七君子图》后由顾氏后人捐赠苏州博物馆,成为苏博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南宋扬无咎1《四梅花图》卷(图2)原为潘西圃2编修家藏物,后辗转流入顾文彬手中。上有扬无咎自题云:“范端伯要予画梅四枝: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仍各赋词一首。”[1]61范端伯名直筠,乃范仲淹曾孙,范纯粹之孙,范文程长子。《范氏家乘》有云:“孝宗乾道元年,迁奉议郎,签书荆门军判
  官厅公事。”[1]61而补之自题“乾道元年,七夕前一日[1]61癸丑”,所以可知此卷作于签判荆门、道出豫章之时。后幅有丹邱柯九思至正元年(1341)冬十一月和词。据周密《云烟过眼录·天台谢奕修养浩斋所藏扬补之四清图》,此卷入录过《过云楼书画记》中《扬补之四清图卷》。该作品现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明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图3)为文氏仿赵魏公所作。吴子敏《大观录》有(文)休承、(王)百穀二跋,称是图为徵明48岁时作,以赠好友王履吉。文徵明曾让仇实父为《二湘图》设色,易两纸皆不满意,乃自设之。《过云楼书画记》载:“观其高髻切云,长裾御风,一执扇,一亭亭玉立,衣裳皆作浅绛
  色。”[1]115徵明28岁时,石田先生(沈周)命其临摹赵孟《二湘图》,文徵明当时“以年少谢不敏”,可能是认为自己年纪尚轻,功力不逮。文徵明笔下的“二湘”为两位女神形象,历史上关于“湘君”“湘夫人”的身份可谓众说纷纭。南宋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评注“湘君”是舜之正妃娥皇,“湘夫人”为舜之次妃女英。娥皇是正妃,故曰“君”,非男性也;女英是次妃,乃称“夫人”。世人视朱熹之评为主流,故后代画家多将“二湘”绘为娥皇、女英二妃。后世画娥皇、女英者,悉作唐装,古意荡然,近乎无存。正如《历代名画记》所谓“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著帏帽”[1]115,非今非古,为徵明所不喜,乃画《二湘图》以证己道。此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王鉴(字元照,一字圆照)《梦境图》乃其于顺治十三年(1656)夏六月所作,其时年58岁。画作上端有其自题,记其梦境,略云:“今六月避暑半塘,无聊昼寝,忽梦入山水间;中有书屋一区,背山面湖,回廊曲室,琴几潇洒,花竹扶疏,宛似辋川;轩外卷帘,清波浩渺,中流一叟,乘棹垂纶,旷然自得。予趺坐中堂,观左壁画,乃思翁笔,幽微淡远,不觉抚掌赞叹;遂尔惊醒,鼻端拂拂犹有异香,令人有天际真人之想。......起而涤砚伸纸,记境成图,不爽毫发。悬之坐右,以当望梅止渴而已,掷笔惘然。”[1]170明崇祯九年(1636),即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而王鉴于崇祯六年(1633)36岁时中舉人,正处于晚明乱世,朝局动荡;38岁出任广东廉州太守,为罢开矿恶政,险陷囹圄;不惑之年罢归,自此再不入朝堂。仕途不顺,国不成国,王鉴不肯为官。一臣安能事二主?既不能入仕“兼济天下”,不如效仿孟子“独善其身”之教。古人多有厌恶官场而辞官归乡者,或寄情山水,或潜心书画,甚而隐于深山茂林,躬耕乐道,枕流漱石者亦大有人在。王鉴便是那潜心书画者,其自述:“余生平无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梦境图》记梦为虚,实乃王鉴心之所欲也。图内山水秀丽,绿植扶疏,一渔夫乘棹而至,圆照盘腿而坐,怡然自得,有闲适恬淡、与世无争之气。自题中提及思翁(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号思翁),圆照极赞董之画,入梦尤不能忘也。
  顾文彬于日记中常提及与好友、同僚互索观书画,亦有人将画寄售。文彬又常在德宝斋、论古斋、松竹斋、宝珍斋等售书画和古玩处走动,每见心仪之物,必估其价而得之。咸丰十年(1860),庚申之乱,浩劫过后,全城无一书摊,张廷济的清仪阁毁于一旦,吴云的收藏也仅存十之四五。同治三年(1864),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百姓受兵燹之祸,迫于生存,不得不将所藏书画等尽数典当。同治九年(1870),文彬擢升浙江宁绍道台。按照现在的说法,道台相当于副省级,俸禄较高,有能力进行较高层次的收藏。顾文彬之子顾承受父熏陶,对书画、碑帖、古琴、印章等皆有所涉猎,尽心竭力搜罗书画古籍。顾文彬之孙顾麟士“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悬金求之”(《吴县志》)。祖父孙三代皆爱书画,倾毕生之力苦心收集,又家境殷实,环境允许,故所收书画甚夥也。
  然则不求质止于数乎?非也。文彬甚恨作伪者,尝云:“作伪者千奇百怪,稍不经意,即受其欺。”[2]55一日在论古斋见查二瞻山水册,文彬爱其工致,借来观之,往谒胡石查时,向其出示。石查一见断为赝本。因其家中亦有一本,拿出勘对,文彬才知款字尚嫩,非为真迹,只得叹曰:“甚矣,赏鉴之难也。”[2]21有断假为真,亦有判真为假者。又一日,文彬复看在德宝斋所见徐文长粗笔人物册八页,见鸿宝题语超妙,书亦奇崛,是其本色;末页又有王雨谦题、赵甸书,题语古雅,书法晋人,洵为明人笔墨,始知此册为真迹,初看时竟以为假。又叹:“审定书画之难如此,总不宜掉以轻心尔。”[2]51由此二事可知书画赏鉴之不易、去伪存真之难也。顾氏一族素来治学严谨,同治九年五月十二日,秦炳文(号谊亭)送阅柳、顾两卷,文彬因无可印证,未能确认[2]26真假,故舍之。同年五月廿一日,文彬日记中眉批:“衡山画粗笔草草,而字则本色。余决为真,而骏叔乃疑其伪,归当细辨。”[2]27顾氏精益求精,使无一处缺漏的态度可见一斑。另,骏叔乃顾文彬三子顾廷烈,身为晚辈却不因父亲之言而打消疑虑,文彬也不觉自己为长就不听建议,着实令人钦佩。
  顾文彬对书画的保护也值得后人称道,他提出了书画赏鉴十四忌:霾天一,秽地二,灯下三,酒边四,印摹五,强借六,拙工印七,凡手题八,徇名遗实九,重画轻书十,改装因失旧观十一,耽异误珍赝品十二,习惯钻营之市侩十三,妄摘瑕病之恶[2]3宾十四。文彬将其置于《过云楼书画记》例末,希望后人引以为戒。《过云楼书画记·续记》共载书类6卷,而画类竟有10卷,无疑画作在顾氏收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观所集古画由元朝赵孟(号松雪道人)、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倪瓒(字元镇)、王蒙(字叔明)、柯九思(字敬仲),明朝王绂(字孟端)、沈周(字石田)、文徵明、仇英(字实父),明清之际石涛(原名朱若极)、八大山人(朱耷)以及清之“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格(字寿平)、吴历(字渔山)等人所作。此悉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之士,所绘皆抒性情,表实意,不论画之工整细致,还是大笔草草,皆为适一时之兴,发一时之情。由此可知顾氏之审美意趣。可从中略察晚清之赏鉴品位:文人人品嘉而才情绝,以德才兼备、博古通今为善;画作重神韵而轻院笔,以出于画外能见文人之思为上。过云楼所藏书画皆为精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浓郁的艺术气息,有着难以估量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在当代亦能为各种学术研究提供参照,给后人的书画创作提供借鉴,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品位,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泯。对此有百利而无一害之珍品,理当竭力保护,不使白璧蒙尘、湮没无闻也。
  注释1据《皇宋书录》记载,扬无咎,字补之,江西清江人,后寓居豫章。2西圃为潘世璜子潘遵祁的号,其苏州旧宅亦称西圃。顾文彬与潘遵祁交好,同为“吴中七老”。
  参考文献
  [1]顾文彬,顾麟士.过云楼书画记:续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2]顾文彬.过云楼日记[M].点校本.[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5.
  [3]蒋晖.读城:行走苏州古典园林[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5:119.
其他文献
翟为民  1949年出生,籍贯河北省正定县。1969年参军,1979年转业。现为合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合肥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安徽省机械工业设计院、安徽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任职。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书画,多次参加省市画展。2017年参加了全国第八届书画大赛并荣获优秀作品奖:同年8月份参加了安徽省国力书画院举办的“安徽百名实力书画家”评选,进入前百名,荣获最具實力奖;2017国庆节期间作品入选亚明
期刊
陆晨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吴印社社员、南京印社社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苏州政协书画室特聘书法家、首批“姑苏宣传文化青年拔尖人才”。作品曾获百年西泠乐石吉金——西泠印社大型篆刻选拔活动优秀奖、首届“呆云轩杯”全国青年篆刻展一等奖、第四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探索与发现——全国青年书法家协会联盟首届双年展二等奖等,并曾入选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篆刻展、第二届
期刊
刘旦宅  1931年生,2011年去世。原名浑,叉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自幼喜好绘画。1941年便在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1949年后,为上海市大中国图書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绘画插图、连环画。1985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任、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擅长中国古典著作人物画。所绘《红楼梦十二金钗》邮票,曾获19
期刊
姚玲  安徽寿县人。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寿县政协第十六届常委、寿县文联常委、寿县青少年书画大赛评委、寿州书画院画家、寿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师从著名花乌画家朱宝善先生。深研近代大师任伯年、吴昌硕作品。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类展事活动,入选多部专业画集并获奖。2008年举办个人中国花乌画展;2016年《姚玲中国画集》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搜狐等多家网站媒体对其人及艺术进行报道,《华人时刊》《中
期刊
一  90岁的谢云先生正在创造着奇迹,他的身心已经化为了天地间那个飘舞着的蝴蝶,在飞,在舞,在游荡,在观察,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在天地与宇宙之外,在蓊郁的树林之间,在群山与长城之间……  每一次看到谢云先生的作品,都让人激动。读他的绘画,完全不是读一位专业画家作品的那种感觉,而是在他画笔的情境之中感觉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一种深厚的万象缤纷之间那种单纯与执着,一种文学的情境。书法代表了先生创作的一面,绘
期刊
李永  1978年生,江苏沭阳人。2002年7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黄悖、苏金海先生等;2008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为周永健、曹建先生:201 5年6月毕业于暨南大学文学院,获文艺学书法方向博士学位,导师为曹宝麟先生。现为广东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学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教育厅“干百十”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对象、广东青年书法家协会
期刊
李剑锋  四川乐山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美学博士学位。师从郑晓华教授,主攻书法理论与实践。曾任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编辑。獲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现为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导师。发表《日藏苏轼书太白仙诗卷考》《从苏轼评蔡襄书法论到其“尚法”思想》《清刻苏轼书(四十
期刊
近日,安徽美术出版社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史晨碑》等经典法帖。本套法帖由国博专家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既是入门临习的必备范本,亦是可赏可鉴的书法经典,有着一定的出版意义及极高的艺术、资料价值。  国博藏珍 首次面世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139万余件馆藏文物,其中书法碑帖
期刊
编者按: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等经典法帖,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或为原作墨迹本。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醴泉铭》
期刊
吴前琪  字逸石,1962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四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马鞍山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马鞍山开明画院副院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河北美术学院持聘教授,全国干字文书法大赛评委,中国书法“兰亭奖”、沈鹏书法艺术基金奖获得者。早年师从江南名宿刘墨村,后叉进修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与专向班、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和中国传媒大学张旭光书法博士课题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