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古法之功 具时法之新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ufangfang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前琪
  字逸石,1962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四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马鞍山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马鞍山开明画院副院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河北美术学院持聘教授,全国干字文书法大赛评委,中国书法“兰亭奖”、沈鹏书法艺术基金奖获得者。早年师从江南名宿刘墨村,后叉进修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与专向班、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和中国传媒大学张旭光书法博士课题班。著有硕士课题论文《执笔论》、博士课题论文《“晋人格”管窺》。作品曾多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重大展览中入选并获奖。
  书法是一门最大众化却又最难懂的艺术。书法必须写字,但又绝不等同于写字。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唯有汉族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支撑这个艺术的,不仅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即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更要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意境、格调、哲理等审美要素,即理论家们所称的“有意味的形式”。中国书法发展到当代,其实用功能已几近消失,当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时,其艺术表现性的探索便自然出现了新的局面。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盲目和浮躁之后,扎根传统、面向当代、表现自我已成为当代书坛的主流价值取向,而此起彼伏的各种书法展赛活动,尤其是书法“国展”和“兰亭奖”的设置,则为当代书法创作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提高和繁荣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批批有功力、有才情、有理念的书法家也在这书法展赛的大潮中迅速成长。
  吴前琪就是近年来在展赛的大潮中脱颖而出的—位有代表性的实力派书法家。他的作品连续十几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重大展览和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入选、获奖,已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作为他的朋友和同道,我们在分享他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在梳理、关注着他的书法艺术成长之路。
  吴前琪是—个在传统经典上真正下过功夫并有着坚实基础的书法家。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数十年间,吴前琪毫不犹豫地拜在江南名宿刘墨村先生的门下。他固执地面对着经典法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几乎把自己逼到了孤寂的境地,真正成了—个毋庸置疑的书法殉道者。吴前琪习书从楷书入手,特别是在对唐楷和魏碑的研习上,进进出出,显示了超人的定力,也为他的书法艺术之路做了充分的技术储备。我们从吴前琪书法作品中的那些精到的点画、熟练的笔法、准确的结字,便可窥—二。吴前琪不仅注意对传统经典的继承,更注重对传统经典的演绎。在具有一定的功底之后,他有意将一种或几种法帖进行信息整合,并借鉴前贤及当代高手的成功经验,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符号去对经典进行新的诠释。而在创作实线中,他又能密切关注书法的时代性和审美的现代性,勇于打破平衡,走出中和。特别是在坚实的用笔功夫的支撑下,在自然书写的过程中所生发出的结构的变化、墨色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他的作品既深含传统意韵,又富有时代气息。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吴前琪十分明确地将行草和楷书作为主要追求目标。其行草书以魏晋风韵为基调,糅合宋明以及唐人的形质姿态,间有激情发挥,更呈自由状态,驾轻就熟,洋溢着的是一种轻松的艺术精神。其楷书走的是唐楷和魏碑的融合之路,通过用笔和结字的一些突破,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他自己的“激活唐楷”的新路。行草和楷书是两个各自独立又互为表里的书法门类,它们共同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技术难度和技巧深度,也代表着中国书法的艺理高度。中国的书法是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的。技巧的积累和掌握不仅决定着书法的文野之分,决定着一个人的书法之路的远近,也决定着当代书法艺术的现在和未来,更体现着书法艺术的尊严。吴前琪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熟的把握。在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的点评中,评委对吴前琪的一幅草书中堂作品是这样评价的: “草书而出以行书体态,点线盘郁而字不属带,笔疾气紧而从容置字,快慢异乎常格,别见风调。线虽密集却交代清楚,极枯极润却毫不含糊,是其清嘉处。”由此可见,吴前琪的行草书创作不仅具有过人的笔墨工夫,而且对于汉字的书写节奏、韵律、夸张、对比等艺术要素,有着异乎寻常的创造与把握。
  有趣的是,吴前琪的自身外在状态和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有人戏称他“做人笃行诚实敦厚,写字却有贼心贼胆”。他为人朴实,衣着举止甚至有点土、有点木,但在书法上,他追求时尚,直面现代,勇于做各种表现性的探索。生活中,他谦和谨敛,甚至不起眼,在公共场合常常被他人忽视,但在他的书法作品里,却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常常出入意料地挑起矛盾,放开笔势,在书写的对抗中宣泄自己,张扬个性,满纸云烟。他给人的印象是老实本分,但在从事书法创作时,却有着极佳的作品意识和形式观念。所谓的中景创作、边角意识、块面组合以及印章点缀等手段,无不为其所用。从蝇头小楷的精致典雅到狂草的奔腾恣肆,从大楷的端庄雄浑到小行书的书香雅韵,都可成为他的笔下风景。这不仅使他的作品更为饱满丰富,既吸引眼球,又打动心灵,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其创作路数的宽广和风格面貌的多变性。
  吴前琪在书法艺术上不仅是个践行者,更是个深谙艺理的明白人。他深知,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理念有时比功夫更重要,而具有现代意识更是当代书法家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只有既深研传统,又关注当代,才能准确地把握书法,把握自己,把握未来。面对近几年不断得到的鲜花和喝彩,吴前琪总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断地自省,不断地自警,从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水平和成绩。特别是面对一批批70后、80后甚至是90后年轻书法家的崛起,他更感到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吴前琪拓展自己的书法发展空间。2015年,他毅然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张旭光先生的书法博士班,并通过考核被录取。在两年全日制、全脱产的学习生活中,他静心地临帖、读书,认真地听取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特别是在张旭光导师的指导下,对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王羲之的行书笔法字法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并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和积累,完成了博士课题论文《“晋人格”管窥》的撰写。论文深刻剖析了晋人书法的创造与成因,并通过与历代书法的比较研究和具体作品分析解读,对晋人书法的技法高度、艺理高度、创造高度和境界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吴前琪的这种建立在书法创作实线基础上的研究,和对书法史上的书法现象进行的艺理爬梳,不仅填补了书法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也实现了自身由法入理,由书法写手到文人品质的提升。这正是当代书坛所缺少的对书法的文化确认。我们坚信这必将对吴前琪未来的书法艺术之路产生积极的影响。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书法家,吴前琪的综合艺术修养也呈现着良好的状态。他粗通国画,偶有兴致,梅兰竹菊信笔即来,既显造型能力,更有书法笔性。虽不甚熟练,却用笔苍劲,墨气淋漓,颇显出文入画的写意精神。古典诗词是书法家经常的创作素材,更是书法作品所追求的诗意境界的修养来源。海德格尔曾说“一切艺术品皆有诗的特性”,而诗意更是书法意境之美的灵魂。吴前琪读诗,也作诗,所作诗词自然生动,从不忸怩作态,也偶有诗词、散文、评论发表于报刊。于音乐,吴前琪更是有着近乎专业的歌喉,他良好的演唱技巧、良好的乐感和深情投入的演唱,不但让—般的听众为之陶醉,也得到了专业人士嘉许。沈尹默曾说:“书法是无声之音乐。”这就告诉了我们,书法,尤其是行草书作品和音乐是一咏相通的,而一幅优秀的大草作品,其呈现出的节奏、轻重、燥润的变化及其起承转合的本身就是—个完整的旋律。熟知音乐,再融会贯通,对一个希冀成功的艺术家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综合修养,在吴前琪的书法作品中便常常隐含着象外之旨,尤其是他的小行草作品,在精致淳厚中透露着轻松与随意,已然是文人的气息风范了。
  吴前琪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已得到了书法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但如何才能层楼更上,问鼎新的高峰?吴前琪早已在思考着自己书法的未来和方向。他没有陶醉在已经取得的荣誉上,也没有汲汲于争位子,抓银子,而是把眼光投向了全国的坐标和更长远的未来。比如,在学习研究上,如何更加系统和深入地对古代经典进行研究和解读;在创作上如何用心性统率手性、笔性和墨性,使技巧和心性互为表里,以期使线条更为绵厚,结字更为活脱,作品更为真率。又比如,如何在必然中期遇偶然,在过程中拥有邂逅。执笔于手,巧悟于心。因为高超的书法艺术常常是蕴含着种种不期而至的、不可复得的笔墨形式和语言符号的。而这些成果的获得,将要做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吴前琪在努力,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其他文献
王天民  笔名海风。1944年生于安徽省涡阳县。浙江台州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王天民书法与写意山水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艺术名家创作专项课题高级研修班导师。曾任八大山人研究学会理事、安徽省现代书画研究会会长,多次出席国际、国内学术活动与艺术交流。书画作品为国内外多家美术博物馆收藏。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其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90多万字)。曾出版专著《艺术概论》《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期刊
翟为民  1949年出生,籍贯河北省正定县。1969年参军,1979年转业。现为合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合肥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安徽省机械工业设计院、安徽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任职。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书画,多次参加省市画展。2017年参加了全国第八届书画大赛并荣获优秀作品奖:同年8月份参加了安徽省国力书画院举办的“安徽百名实力书画家”评选,进入前百名,荣获最具實力奖;2017国庆节期间作品入选亚明
期刊
陆晨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吴印社社员、南京印社社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苏州政协书画室特聘书法家、首批“姑苏宣传文化青年拔尖人才”。作品曾获百年西泠乐石吉金——西泠印社大型篆刻选拔活动优秀奖、首届“呆云轩杯”全国青年篆刻展一等奖、第四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探索与发现——全国青年书法家协会联盟首届双年展二等奖等,并曾入选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篆刻展、第二届
期刊
刘旦宅  1931年生,2011年去世。原名浑,叉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自幼喜好绘画。1941年便在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1949年后,为上海市大中国图書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绘画插图、连环画。1985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任、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擅长中国古典著作人物画。所绘《红楼梦十二金钗》邮票,曾获19
期刊
姚玲  安徽寿县人。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寿县政协第十六届常委、寿县文联常委、寿县青少年书画大赛评委、寿州书画院画家、寿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师从著名花乌画家朱宝善先生。深研近代大师任伯年、吴昌硕作品。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类展事活动,入选多部专业画集并获奖。2008年举办个人中国花乌画展;2016年《姚玲中国画集》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搜狐等多家网站媒体对其人及艺术进行报道,《华人时刊》《中
期刊
一  90岁的谢云先生正在创造着奇迹,他的身心已经化为了天地间那个飘舞着的蝴蝶,在飞,在舞,在游荡,在观察,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在天地与宇宙之外,在蓊郁的树林之间,在群山与长城之间……  每一次看到谢云先生的作品,都让人激动。读他的绘画,完全不是读一位专业画家作品的那种感觉,而是在他画笔的情境之中感觉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一种深厚的万象缤纷之间那种单纯与执着,一种文学的情境。书法代表了先生创作的一面,绘
期刊
李永  1978年生,江苏沭阳人。2002年7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黄悖、苏金海先生等;2008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为周永健、曹建先生:201 5年6月毕业于暨南大学文学院,获文艺学书法方向博士学位,导师为曹宝麟先生。现为广东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学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教育厅“干百十”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对象、广东青年书法家协会
期刊
李剑锋  四川乐山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美学博士学位。师从郑晓华教授,主攻书法理论与实践。曾任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编辑。獲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现为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导师。发表《日藏苏轼书太白仙诗卷考》《从苏轼评蔡襄书法论到其“尚法”思想》《清刻苏轼书(四十
期刊
近日,安徽美术出版社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史晨碑》等经典法帖。本套法帖由国博专家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既是入门临习的必备范本,亦是可赏可鉴的书法经典,有着一定的出版意义及极高的艺术、资料价值。  国博藏珍 首次面世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139万余件馆藏文物,其中书法碑帖
期刊
编者按: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等经典法帖,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或为原作墨迹本。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醴泉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