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等经典法帖,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或为原作墨迹本。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醴泉铭》是南宋拓本,并有历代递藏者的注释、题跋、笺注、收藏印等丰富的文物信息,原碑原帖,弥足珍贵。本套法帖由国博专家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既是入门临习的必备范本,亦是可赏可鉴的书法经典。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将刊登部分法帖内容,一期介绍一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书写”活动,看似简单易行,实则书道玄妙。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通过书写留下了行迹,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明。
  作为国家级文博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是有坚定的大文化概念以及自觉的资料意识。我们重视历史,关注当下,不仅要妥善保存、深入研究文物,还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文物,要让那些承载着、凝结着中华历史文明的珍贵文物“鲜活”起来,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领略、知晓、品鉴我们中国的物华天宝,加深对中国古代文物的认知和喜爱,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每一种字体因时代、书家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楷书是由汉末魏晋发展至唐而日臻成熟的—种字体,作为最晚成熟的字体,从诞生至今,一直作为官方正体被广泛使用。
  有唐之欧阳询,确立了楷书的规范。明王世贞评价欧阳询楷书:“书法自率更而始变晋体,然谓之诚楷也。”旨在认定和说明欧阳询对楷书定型的贡献。初唐书风,“清秀俊美,法度严谨”。欧阳询的楷书继往开来,以险劲著名于唐初,成为这—书风的艺术典型。其书点画纤浓得中,结字工妙,意态刚劲。所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清梁巘曾评日:“险劲道刻,锋骨凛凛,特辟门径,独步一时。”欧体楷书不仅承继汉末魏晋南北朝,而且能推陈出新,使得无论是在笔法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能自成一家、别具风貌,在楷书的艺苑里玉树临风、挺拔有姿。
  有关专家考证,目前能确定为欧阳询楷书真迹的只有四件,皆为碑刻书迹。它们是《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启功先生有言,“透过刀锋看笔锋”,当是学书箴言。品鉴欧体楷书,可谓“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其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碑文内容由魏徵撰写,字迹为欧阳询正书。《九成宫醴泉铭》碑高2.7米,厚0.27米。碑身、碑首连成—体,碑座已破损,碑首有六龙盘绕,碑额刻“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阳文篆书。正文24行,满行50字。碑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以此歌颂唐太宗的丰功伟绩。
  欧阳询( 557-641),唐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世称其字为“欧体”,与同时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为初唐四大家。其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点画淳厚,用笔稳健含蓄,结体化长为方,峭拔道劲,布白疏朗。宋朱长文评:“体力完备,奇巧间发。”清郭尚先《芳坚馆题跋》评:“高华浑朴,法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伯施以外,谁可抗衡。”
  王僧虔曾讲:“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学习和欣赏欧体楷书,当以此话时时警醒。清梁巘《评书帖》评欧书“以劲胜,力健而笔圆”,“欧书劲健,其势紧”。刘熙载《书概》评:“欧、虞并称,其书方圆刚柔,交相为用。善学虞者和而不流,善学欧者威而不猛。”又说:“欧、褚两家并出分隶,于道逸二字各得所近。”
  虽然学习书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但大多要多看、多临前人法书,习其笔法结构,味其精神灵秀,想见其挥运之时。
  试举例说明。如在横画的书写中,欧体字或细劲短小以彰灵动(图1),或以点为横、以撇代横(图2-图4),增其趣味。又如,欧楷字中“斜长撇”处理得展左而收右,动感十足,好似凌波仙子,挥舞左带、;麦虚飞动,如“庶、度”二字中的凌然左秀之长撇(图5、图6);又或如京剧青衣舞曳长袖,惹人爱怜。黄庭坚评欧阳询书云“欧率更书,温良之气袭人,然即之则可畏”,道出了欧体字用笔之内在神韵。再如,在字的结构处理中,端庄平正只是楷书的一个基本要求。孙过庭<书谱》就曾讲“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矢口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指出了学习书法有着不同的阶段要求。对此,欧阳询可谓见解独到,匠心独运。其结字常能达到“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的状态。峭劲、圆活是欧阳询楷书结构布置中的—大特点。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说:“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格也。”又说:“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麗也。”峭劲可以理解为在平整中见险绝,圆活则可以理解为在平整中寓飞动。即要求书者能在极严整中取得神采飞动的效果。所谓“谨严中灵动率意,规矩中容光焕发”(欧阳中石先生评语)。追求平正基础上的险绝,就需要一定的“造险”技巧.要有别于人们的结字分布书写习惯。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我们认为若能对字的部分结构布局给以“错位”,如对“九”“元”“深”“德”“应”“忧”等字(图7-图12)的处理,或紧左而疏右,或重心右移,形成奇险之势,却又不影响整个字的重心,即不失端庄之正局,方是体现一个高水平书家的非凡之处。欧阳询就是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书法家,有着丰富多样的“{昔位”与“造险”手法。
  不仅如此,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还借“隶”入楷。如“五”“名”(图13、图14)等字,与汉《礼器碑》二字(图15、图16)相较,可谓是渊源有自,一脉相承。我们理解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欣赏欧体楷书,常有简洁高古、瘦硬劲峭的评价。
  再来看他借“行草”入楷的处理。孙过庭《书谱》:“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惰性。”“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又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指出学习书法,须打破字体界限,应该是“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五体都要有所涉猎为好。否则会“好溺偏固,自阂通规”,是自己局限自己。如“所”“无”(图17、图1 8)等字的融通处理。欧体正是巧妙地借用了行草书用笔的流动与率意以及结字的简练与畅达,构筑了自家楷书的“别是一家”之灵动新面貌,显得那么风采独具,傲立艺苑。
  总之,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优秀的碑帖拓本,就是最好的老师,是最佳的学习范本。由于此碑久负盛名,捶拓过多,加之年代久远、岁月剥蚀,碑上字迹变得越来越细,后又被人加刻使粗,面貌已非。虽然此碑翻刻本很多,好的却很少。现市面上相对流传较广的本子是文物出版社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拓本影印的,其字迹清晰、笔墨丰腴。而安徽美术出版社这次影印的版本是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清黄国瑾所藏南宋本影印的。碑中字迹清晰,点画瘦硬挺拔,神采流动,当是比较优秀的拓本,堪为学书者的上佳选择。
其他文献
谢增杰  1973年生于广东。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美术馆副馆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华画院画家、广东省美协艺术中心副主任、文化部青年联合会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大湖美术馆馆长。  青年画家谢增杰主攻写意山水,其于大写意花乌创作,原本只是作为—种应景式调节,故兴之所至,逸笔墨戏,唯性所宅,但画家以其卓荤天资
期刊
王天民  笔名海风。1944年生于安徽省涡阳县。浙江台州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王天民书法与写意山水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艺术名家创作专项课题高级研修班导师。曾任八大山人研究学会理事、安徽省现代书画研究会会长,多次出席国际、国内学术活动与艺术交流。书画作品为国内外多家美术博物馆收藏。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其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90多万字)。曾出版专著《艺术概论》《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期刊
翟为民  1949年出生,籍贯河北省正定县。1969年参军,1979年转业。现为合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合肥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安徽省机械工业设计院、安徽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任职。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书画,多次参加省市画展。2017年参加了全国第八届书画大赛并荣获优秀作品奖:同年8月份参加了安徽省国力书画院举办的“安徽百名实力书画家”评选,进入前百名,荣获最具實力奖;2017国庆节期间作品入选亚明
期刊
陆晨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吴印社社员、南京印社社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苏州政协书画室特聘书法家、首批“姑苏宣传文化青年拔尖人才”。作品曾获百年西泠乐石吉金——西泠印社大型篆刻选拔活动优秀奖、首届“呆云轩杯”全国青年篆刻展一等奖、第四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探索与发现——全国青年书法家协会联盟首届双年展二等奖等,并曾入选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篆刻展、第二届
期刊
刘旦宅  1931年生,2011年去世。原名浑,叉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自幼喜好绘画。1941年便在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1949年后,为上海市大中国图書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绘画插图、连环画。1985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任、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擅长中国古典著作人物画。所绘《红楼梦十二金钗》邮票,曾获19
期刊
姚玲  安徽寿县人。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寿县政协第十六届常委、寿县文联常委、寿县青少年书画大赛评委、寿州书画院画家、寿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师从著名花乌画家朱宝善先生。深研近代大师任伯年、吴昌硕作品。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类展事活动,入选多部专业画集并获奖。2008年举办个人中国花乌画展;2016年《姚玲中国画集》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搜狐等多家网站媒体对其人及艺术进行报道,《华人时刊》《中
期刊
一  90岁的谢云先生正在创造着奇迹,他的身心已经化为了天地间那个飘舞着的蝴蝶,在飞,在舞,在游荡,在观察,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在天地与宇宙之外,在蓊郁的树林之间,在群山与长城之间……  每一次看到谢云先生的作品,都让人激动。读他的绘画,完全不是读一位专业画家作品的那种感觉,而是在他画笔的情境之中感觉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一种深厚的万象缤纷之间那种单纯与执着,一种文学的情境。书法代表了先生创作的一面,绘
期刊
李永  1978年生,江苏沭阳人。2002年7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黄悖、苏金海先生等;2008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为周永健、曹建先生:201 5年6月毕业于暨南大学文学院,获文艺学书法方向博士学位,导师为曹宝麟先生。现为广东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学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教育厅“干百十”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对象、广东青年书法家协会
期刊
李剑锋  四川乐山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美学博士学位。师从郑晓华教授,主攻书法理论与实践。曾任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编辑。獲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现为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导师。发表《日藏苏轼书太白仙诗卷考》《从苏轼评蔡襄书法论到其“尚法”思想》《清刻苏轼书(四十
期刊
近日,安徽美术出版社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史晨碑》等经典法帖。本套法帖由国博专家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既是入门临习的必备范本,亦是可赏可鉴的书法经典,有着一定的出版意义及极高的艺术、资料价值。  国博藏珍 首次面世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139万余件馆藏文物,其中书法碑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