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要选择爱,还是屈服于自己的贪婪?”影片在中国上映前,导演奥利弗·斯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邮件专访时谈及了电影《华尔街2》最重要的议题。显然,华尔街如今的贪婪时尚,只能让斯通对故事的导向更为谨慎。
中国新闻周刊:23年前,一句“Greed,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is good(贪婪是个好东西)”,让《华尔街》成为一部与众不同的商战影片,也似乎预言了之后国际金融风暴的到来。最近的金融危机同样由贪念造成,但是美国的经济环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华尔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奥利弗·斯通:老实说,要不是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我也不会有拍续集的想法。2008年发生的金融海啸让整件事变得很有趣,因为你可以看出这个体制里所存在的缺陷。《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就是在清算这些过去发生的事。
拍摄《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也有很多现实的因素。从90年代起,人们积累财富的速度不断飙涨,而贪婪的戈登也被贪婪的银行彻底击垮。到2008年的时候,戈登这样的人已经没法生存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去曾经谨守本分的金融机构随着八九十年代的金融开放,银行、保险公司这些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防火墙倒塌。
华尔街一直是关乎“局内人”的比赛,一直都存在内幕交易。内幕信息就是力量,人们分享信息。这是比赛的本质。但是现在与1987年的有所不同,它是另一场球赛,甚至是更大的、有更多的钱和更多风险的比赛。
这一次不是查理·西恩(《华尔街1》男主角)的故事,而是希亚的故事。他是一个新的查理,他在金融业中处于更高的地位。查理只是一个股票经纪,而希亚则扮演一个投资银行家。80年代,人们做数百万美元的生意,而如今他们赚的是十亿美元,或者是几百个百万美元。
中国新闻周刊:“金钱永不休眠。只有不同的人在金钱面前永远的贪求”,这是你在《华尔街2》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吗?迈克尔·道格拉斯和希亚·拉伯夫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是代表着华尔街或现在商业社会的两种典型的人?
奥利弗·斯通:戈登在第一部片子里意气风发、不可一世,拥有5000万美金,是社会上的赢家;而他在这部影片的一开始却如此惨淡:世界已经变了,他从云端跌到谷底,一无所有,变成社会上的输家,算是“美国梦”的反面。
戈登出狱的时候,已经不在这场金融游戏里了,一切与他无关,这对他来说是最丢脸的事。他下定决心要以超级操盘手的身份重建他在华尔街的地位。不过他想要的不只是重新赚回一大笔钱,他想要得到大家的认同。这也是他写书的原因之一。戈登在狱中学到不少教训,他有很多时间去思考。他看得更清楚了。他对金融界所发生的事抱持悲观的看法,戈登有办法客观地观察这一切,所以他知道我们有多惨。
新的华尔街中,在全球各地狂赚好几亿的银行家取代了80年代戈登般的企业掠夺者。电影中知名投资银行Churchill Schwartz 的合伙人布兰顿·詹姆斯,就是这类致富型态的代表。乔什·布洛林所演的布兰顿是剧中主要的对照角色。他是新一代的银行家、新的戈登·盖柯,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前途无量。他很有钱也很傲慢,因为他是知名大型投资银行少数的合伙人之一;雅各布(希亚·拉伯夫饰演)则代表了那些2008年之前未满30岁,却已荷包满满、通晓技术的人,他企图藉由戈登提供的建议,爬到布兰顿·詹姆斯的头上。
所以电影里有三个不同的时代,希亚是20多岁的代表,乔许是40岁的代表,而戈登代表了60岁的一代。我觉得这样的对比很棒。
中国新闻周刊:通常你的影片中会出现大段警醒式的至理名言,这次你最希望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奥利弗·斯通:我猜可以探讨愤世嫉俗的思维,我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不过我并不鼓励这种生存之道,我认为最后的问题在:要选择爱,还是屈服于自己的贪婪?是要符合社会的期望,还是满足个人的需求?这才是这部电影最主要的议题。
中国新闻周刊:一个成功的人士总是和他的女儿不和,女儿的成长阴影总是伴随着他事业和个人的成功,这是好莱坞电影颠扑不破的规律吗?还是美国的家庭的普遍现象?它有什么隐喻吗?
奥利弗·斯通:我想这是这部电影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家庭关系及其如何被美国金钱标准影响而破裂;世俗的物质主义倾向使得那些不具有强大精神价值观的家庭分道扬镳。
在我脑海里,这个影片的主题最终是信任——银行家们和客户之间的信任,也是父女、母子之间的信任。如果说这是一个在美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也是因为离婚率的急速上升。但我毫不怀疑中国也将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中国人也在体验越来越多的物质主义。★
中国新闻周刊:23年前,一句“Greed,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is good(贪婪是个好东西)”,让《华尔街》成为一部与众不同的商战影片,也似乎预言了之后国际金融风暴的到来。最近的金融危机同样由贪念造成,但是美国的经济环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华尔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奥利弗·斯通:老实说,要不是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我也不会有拍续集的想法。2008年发生的金融海啸让整件事变得很有趣,因为你可以看出这个体制里所存在的缺陷。《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就是在清算这些过去发生的事。
拍摄《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也有很多现实的因素。从90年代起,人们积累财富的速度不断飙涨,而贪婪的戈登也被贪婪的银行彻底击垮。到2008年的时候,戈登这样的人已经没法生存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去曾经谨守本分的金融机构随着八九十年代的金融开放,银行、保险公司这些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防火墙倒塌。
华尔街一直是关乎“局内人”的比赛,一直都存在内幕交易。内幕信息就是力量,人们分享信息。这是比赛的本质。但是现在与1987年的有所不同,它是另一场球赛,甚至是更大的、有更多的钱和更多风险的比赛。
这一次不是查理·西恩(《华尔街1》男主角)的故事,而是希亚的故事。他是一个新的查理,他在金融业中处于更高的地位。查理只是一个股票经纪,而希亚则扮演一个投资银行家。80年代,人们做数百万美元的生意,而如今他们赚的是十亿美元,或者是几百个百万美元。
中国新闻周刊:“金钱永不休眠。只有不同的人在金钱面前永远的贪求”,这是你在《华尔街2》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吗?迈克尔·道格拉斯和希亚·拉伯夫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是代表着华尔街或现在商业社会的两种典型的人?
奥利弗·斯通:戈登在第一部片子里意气风发、不可一世,拥有5000万美金,是社会上的赢家;而他在这部影片的一开始却如此惨淡:世界已经变了,他从云端跌到谷底,一无所有,变成社会上的输家,算是“美国梦”的反面。
戈登出狱的时候,已经不在这场金融游戏里了,一切与他无关,这对他来说是最丢脸的事。他下定决心要以超级操盘手的身份重建他在华尔街的地位。不过他想要的不只是重新赚回一大笔钱,他想要得到大家的认同。这也是他写书的原因之一。戈登在狱中学到不少教训,他有很多时间去思考。他看得更清楚了。他对金融界所发生的事抱持悲观的看法,戈登有办法客观地观察这一切,所以他知道我们有多惨。
新的华尔街中,在全球各地狂赚好几亿的银行家取代了80年代戈登般的企业掠夺者。电影中知名投资银行Churchill Schwartz 的合伙人布兰顿·詹姆斯,就是这类致富型态的代表。乔什·布洛林所演的布兰顿是剧中主要的对照角色。他是新一代的银行家、新的戈登·盖柯,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前途无量。他很有钱也很傲慢,因为他是知名大型投资银行少数的合伙人之一;雅各布(希亚·拉伯夫饰演)则代表了那些2008年之前未满30岁,却已荷包满满、通晓技术的人,他企图藉由戈登提供的建议,爬到布兰顿·詹姆斯的头上。
所以电影里有三个不同的时代,希亚是20多岁的代表,乔许是40岁的代表,而戈登代表了60岁的一代。我觉得这样的对比很棒。
中国新闻周刊:通常你的影片中会出现大段警醒式的至理名言,这次你最希望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奥利弗·斯通:我猜可以探讨愤世嫉俗的思维,我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不过我并不鼓励这种生存之道,我认为最后的问题在:要选择爱,还是屈服于自己的贪婪?是要符合社会的期望,还是满足个人的需求?这才是这部电影最主要的议题。
中国新闻周刊:一个成功的人士总是和他的女儿不和,女儿的成长阴影总是伴随着他事业和个人的成功,这是好莱坞电影颠扑不破的规律吗?还是美国的家庭的普遍现象?它有什么隐喻吗?
奥利弗·斯通:我想这是这部电影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家庭关系及其如何被美国金钱标准影响而破裂;世俗的物质主义倾向使得那些不具有强大精神价值观的家庭分道扬镳。
在我脑海里,这个影片的主题最终是信任——银行家们和客户之间的信任,也是父女、母子之间的信任。如果说这是一个在美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也是因为离婚率的急速上升。但我毫不怀疑中国也将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中国人也在体验越来越多的物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