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探究性学习的误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学习是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全新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又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走入片面追求自主探究的误区
  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掌握学生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十分重要。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恰恰忽视这一点。尽管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以简便计算教学为例,当让学生尝试计算9 3时,班上75名学生有73名的计算结果都等于12。而让学生说出怎样计算时却发现,尽管教师运用教具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多方诱导,但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仍停留在数手指头上,少部分学生采用将大数记在心里再加上小数的方法,个别学生运用“因为10 3=13,9比10少1,所以9 3=12”的方式。班上仅有一名学生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对新知的探究中,对未接触过的计算方法,应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的课程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应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讲解,学生充分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融会贯通。
  二、忽略教学内容客观事实,以“探究性学习”为唯一方式
  一些教师认为在一堂课中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才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只有通过探究学习才能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于是,他们把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理念标签贴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不管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合学生开展探究学习,都一味让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认识四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组织学生进行了猜想、操作、验证等探究活动,十几分钟后,仅完成“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建立。试想,花了这么多时间仅达到这样的学习效果,值吗?其实,探究性学习不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方式,我们不能把“接受学习”拒之门外,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要视教学内容而定。像“四边形”的概念这一定义性知识就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因此,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选择:一是减少无价值的探究内容。如小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等计算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知识迁移等方式学习;像约数、倍数、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等一些概念教学可以通过教师启发式讲解获得。二是突出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三、忽视教学内容和全员参与,走入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误区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正确把握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动员全员参与合作学习是关键。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小组合作搞成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搞成公开教学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致使学生不会进行合作学习。严重背离小组合作学习初衷,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无疑是纸上谈兵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根本上失去小组合作的意义。
  为使小组合作真正体现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中,小组每个成员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乐于合作,人人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意见可发表,有疑难共同解决,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氛围。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创设问题情境:“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你能把它拼成什么图形?看哪组拼的图形多。”各小组成员纷纷拿出已准备好的三角形图片进行拼图,合作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小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长方形,有的拼成菱形,有的拼成正方形,有一个小组拼出好多种图形。最后小组组长展示成果。这样的合作学习,全员积极参与互动,真正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四、忽视讨论交流主题内容,走入单纯追求气氛的误区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有效途径。一些问题经过师生共同探讨、学生相互交流便可迎刃而解。合理引导,确定合适的讨论主题直接影响讨论交流效果。实践中公开教学中的讨论,仅仅是为了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教学程序,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究起来空洞无物,只不过是做样子给人看,毫无价值。不但不能解决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而会滋长一部分学生轻浮、狂躁、傲慢的情绪。
  要使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面向全体,使不同程度学生都有提高。为使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发扬光大,今后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灵活恰当地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方式,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法,本文对初中数学学科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究,内容主要涉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所给问题的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学习方式,并初步探究了它们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行动探究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适合当前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也是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做了初步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历史
摘 要: 新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践行新的标准才能得以实现,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必须有效地约束我们在课堂上的行为,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质量越来越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有所收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下研究,希望对各位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行为  一、教师把
研究背景及目的: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已经成为全球致死与致残的首要原因,心肌梗死作为其中的危急重症,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心肌重构作为心肌梗死病理生
摘 要: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其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综合发展。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成为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为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促进小学生的素质提升提供建议。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不敢或不善于质疑,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赋予质疑教育以生命活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经过实践和探索,作者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兴趣情境,激发质疑;创设操作情境,启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质疑;创设条件情境,提高质疑;创设实践情境,发展质疑;创设练习情境,深化质疑。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摘 要: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学好知识,而是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一直以来,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好数学不是为了纸上谈兵,只会在试卷上得高分,而是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到科学技术的精密计算,小到柴米油盐的买卖计算。而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这座“高楼”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意识应该从小学开始抓起,将培养学生数学运用意识
摘 要: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非常难上,在各种公开课中也很少见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因此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是摆在广大数学老师面前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有幸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研究了《优化小学高段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案例研究》的课题,设计和观摩了几节非常震撼的单元复习课,本文对单元复习课优化策略的研究予以介绍。  关键词: 单元复习课 教学策略 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是数学课的一种很重要的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