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一生结缘江河的水电泰斗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y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家铮院士在三峡工地检查施工质量。图片|中国三峡工程报

  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个世纪神话变为一项项世界级工程,它们无不与一个名字息息相关,他就是出生于江南水乡绍兴的潘家铮。
  倘若把潘家铮绘制、审查、核定过的图表、图纸,简明的、复杂的,细部的、鸟瞰的、平面的、立面的……一一展开,可以涵盖中国大多数江河湖库,甚至涉及欧洲、非洲一些国家的江河。它们凝固的不仅是结构、工程,更是一部科学家与江河对话的“传记”。
  他是两院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水利水电工程泰斗”,是科幻作家,更是江河之子。

一世江河缘


  乌溪江、流溪河、新安江、长江、黄河、耒水、雅砻江、金沙江、红水河、澜沧江、曹娥江、雅鲁藏布江……双脚沿着江河,雄心逐浪飞扬。用一个甲子,潘家铮专注于一件事——建大坝,兴水利。这份专注,与深埋于心底的一份屈辱有关。
  1956年初,上海水电勘测设计院,潘家铮主持的502工程组接到一项任务——修复海南东方水电站,这是海南岛开发历史上第一座水电站。
  时光追溯到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海南岛后,为掠夺铁矿资源,配套建造东方水电站,仅用两年建成发电。“用掠夺与残暴换取的效率,质量可想而知。”《潘家铮传》作者鲁顺民记载,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无力管理这个烂摊子,接收第二年,水电站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电站主要设备被冲毁,之后陷入死寂。
  清除杂草砾石,潘家铮走进水电站工棚,意外地发现一封封“绝命书”,字字句句是劳工的血泪控诉。“3000余劳工,饿死、病死,甚至奄奄一息就被活埋……最后只有约200人活了下来。”史料触目惊心,勾起他刻骨铭心之痛。
  烈日下,长跪地上……同是1940年,绍兴沦陷,因过城门未向日军哨兵行鞠躬大礼,13岁的潘家铮惨遭毒打,“亡国奴”的屈辱从此刻进心底。洗刷屈辱,唯有自强。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29岁的潘家铮心中迸发出水电兴国的信念之光。这道光,指引他与江河朝夕相伴,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忘我投入。
  2011年1月,84岁的潘家铮被诊断癌肿转移,他把办公室搬进北京医院的病房里,并一次次向医院请假,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江河身边——出席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综合评价会议,参加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对穿黄工程穿黄隧洞衬砌设计变更咨询,拟好就国家能源问题(水资源)的一些建议给国家领导人的信……
  60多年来,无数次风餐露宿,无数个挑灯计算的不眠之夜,无数攀岩逐浪的惊险之旅……滔滔江河见证一代水电人的励精图治。许多年后,孩子们这样说父亲潘家铮:“他是一个只有在冬天才会出现在家里的男人。”因为只有到了冬天,水电工地才停工,他才能回家。
  “中国的知识分子所经受的困苦曲折,是其他国家知识界所难以理解的。但正因为如此,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和事业心也是他人所难以想象的。”著名力学家、教育家钱令希生前在谈到自己的学生潘家铮时说。
  2012年,潘家铮荣膺中国工程界最高荣誉——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您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我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将奖牌送到潘家铮的病房里。
潘家錚等多名水电专家推动丰满大坝重建,2018年,丰满大坝现“一库双坝”景观,旧坝待拆,新坝在建。

丰碑立坝上


  潘家铮参加和主持过30多座大坝建设,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主持设计中国第一座双曲薄拱坝、第一座大底孔导流大坝、第一座双曲拱高坝……而让潘家铮享誉世界的,是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自1919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后,争议不断。1990年7月,潘家铮代表论证小组作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的结论。结论遭到反对者的“围攻”。他却认为,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就是那些反对者,“正是他们的疑问、追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质量一期比一期好”。
  尽管这样,夹杂着各种因素的反对之声仍然甚嚣尘上。“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大坝之中……直到千秋万载。”时年65岁的他无所畏惧。
  1992年春天,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组审议三峡工程议案。潘家铮出现在讨论会上介绍三峡工程。“过去对三峡工程不了解,有很多误会,现在知道这是为全国人民和子孙后代办的好事……我会投下这一票。”越剧界代表、著名演员袁雪芬激动不已。
  “投票结果,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赞成票超过半数,三峡工程议案通过!“愿将残生献三峡”,潘家铮终于等到了!
  三峡工程从1994年开工到2009年全部竣工,潘家铮一肩挑起技术、建设、质量三副重担,始终站在风口。2003年,“裂缝风波”发生后,是潘家铮站出来,答疑解惑,消弭谣言。
  担当来自对质量的底气。同年12月,检查左岸电站机组安装质量,76岁的潘家铮沿着垂直爬梯下到约70米深的大坝下游栈桥底下,检查导流底孔过流后的状况。他自嘲是“最不受欢迎的人,因为总是挑刺”。但老科学家的风范已经在所有人心里树起一座丰碑。
  “他是国内大坝建设者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引路人……特别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潘家铮院士在重大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大坝技术发展水平与工程实例》开篇写道。   今天,三峡大坝以自主创新的雄奇英姿,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及环境生态等综合效益。以三峡工程为标志,中国大坝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科普开民智


  任何一项新科学、新技术诞生,到最后被社会接纳与认同,都要经过千难万险,甚至要与愚昧经过一番殊死搏斗。在三峡工程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潘家铮感同身受,科普的重要性、紧迫性一点也不逊于建造大坝。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反对三峡工程的理由,一度十分荒唐。说到防洪形势严峻,有人称,能准确预报几年后的气象与水情,然后借助气功大师的神力,在空中调云布雨,将南方的雨调到需要水的地方去。而对于能源紧张,东北一位“发明家”发明了“点水成油”的奇妙配方,只需要投入一小撮药末,江河湖海中的水就能立刻变化成汽油……
  “这些離奇的言论,先是出现在街头小报,然后是普通文摘,最后竟堂而皇之登上严肃的报刊。”潘家铮秘书李永立对此印象深刻,潘家铮曾痛斥道,如果这些神话都变成现实,中国人民根本用不着在科技道路上做艰苦攀登了,“科普是开启民智的一把钥匙,而反对迷信,反对伪科学,是科学家的天职”。
  1990年,潘家铮和朋友们聊起一个话题:人类制造的机器人可以仿真到什么程度,以及机器人会不会最终威胁人类生存?他认为机器人的智能永远达不到真人程度,也不可能消灭人类。这事一直搁在心里,后来他伏案写出了科幻处女作《康柯小姐的悲剧》。
  “现在我们终于有一本中国的科学家亲自动笔写出的科幻小说。”1993年,著名科幻作家金涛惊喜地发现了一名科幻新秀。过去一年里,《科技潮》杂志接连发表科幻作品——《康柯小姐的悲剧》《一千年的谋杀案》……作者正是年逾花甲的潘家铮。
  “通过科幻小说,尽量使人了解一些科技发展的前沿和一些具体的科技常识,哪怕只是用一些名词或概念也好……有助于开拓思路外,还能在脑子里留下一些感慨或引发一点思考,通过科学幻想,培养科学思想。”接受采访时,潘家铮坦承创作初衷。
  从1990年开始写第一部科幻小说,到2007年10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潘家铮发表了近百万字科幻作品。“作为学术职衔最高的科幻作家,难能可贵。”北师大教授、著名科幻学者吴岩感叹。
  2012年7月13日,潘家铮因病去世。“天堂里,多了一位喜欢写科幻小说的两院院士。”科幻作品爱好者们曾如此深情哀悼潘家铮院士。

  潘家铮: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科幻小说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语录: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
  “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大坝之中。”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有删减)
其他文献
“以前200多公里路200多个弯,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路上有滚石,脚下是悬崖,谁不怕呀。随着电站建设有了专用公路,开得快4个多小时就到了!”当地司机朱师傅言语间透着喜悦,大山深处与外界的通道正在被打开。  从海拔近千米的梅子坪观景平台俯瞰,壁立千仞间的金沙江被围堰截断,由左右导流洞而下。2019年,乌东德水电站正处于全面施工高峰年,大坝浇筑高度已过百米、二道坝全线封顶、左岸地下电站6台机组全线封顶、
期刊
石油是当代工业的血液、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兴旺的命脉。  “石油”一词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书中对石油的描述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这种物质的记录。自从发现石油,人类对石油的应用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直到今天它的应用更是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航空航天,小到衣食住行。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与石油产品的亲密接触。既然石油这么重要,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那我们是否了解我们这个亲密的伙伴呢?
期刊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不仅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新闻传媒业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当下,新闻传媒发挥的舆论引导作用对整个社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新闻传媒业一定要做好相关的舆论引导工作.但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新闻传媒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那么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性发展.目前,因为媒体环境的变化,媒体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且竞争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新闻传媒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新闻媒体和其他媒体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是一个强势媒体.但是,如何实现新闻媒体在多元
在我国信息传播的媒介有很多,电视台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普及,电视台这一新闻传播媒介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而电视新闻如果想要在这一冲击下突出重围,就必须对电视新闻编辑工作高要求、严标准,并针对目前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创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促使电视新闻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接下来,本文将对目前电视新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这些问题为入手点,创新新闻编辑工作的策略,希望能通过这些策略让电视新闻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拥有一席之地.
欧阳予在秦山核电站现场。图片|国际能源网  1927年出生的欧阳予就像是裂变的中子、原子,直至耄耋之年依然不断释放出令人惊异的能量。  在年逾古稀之时,欧阳予还在全面主持连云港田湾核电站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工作,欧阳予深情地说:“中国核电事业前景广阔,现在,我最想干的是,抓紧时间培养出一批中青年核电设计和经营管理专家。”他还曾由衷地感慨:“虽然我的一生可以说是‘跑步人生’,眼下我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了。
期刊
一个大作家之所以被誉为大作家,他首先是“物质”的,也就是书架上有那么署名相同的一摞厚厚的著作。它们相当的体积不容我们不使用“巨著”来加以形容。搬动它们是件苦力活;而阅读、喜爱以至研究它们有如工程,旷日持久。大作家们总是以一大排纸质书籍的视觉形象来直接震撼人心。当然,这一沉重的物质存在,或使人敬而远之,或使人倍感亲切,此当因人而异。伊塔诺·卡尔维诺就是这样一位“大作家”。   卡尔维诺对中国读者来说
图片|中国石化报  闵恩泽,1924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半个世纪前,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前身,以下简称石科院)办公室只有几间小平房,实验设备只有从大连石油研究所搬来的几件旧设备,试验装置要靠自己制备,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放眼周围是一片麦田。  如
期刊
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重大经济主题报道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尤其是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产品形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强化和创新重大经济主题报道.对当前时代的主流融媒体产品进行灵活运用,使得我国的重大经济主题报道体系更加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重点主流媒体平台,面对的是全国读者,在发生了重大经济事件需要率先发声,坚定立场,更要持续发声,将融媒体平台作为媒介,提升我国媒体平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成为为百姓发声、为国家树立形象、引导主流舆论号角的引领者.本文将对融媒体背景下如
为了更加科学地引导建筑施工项目实现安全生产,提出一种基于结构效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建筑施工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以“人-机-环”为主导思想的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然后应用结构效应的概念理论,从项目管理行为风险和项目施工状态风险两个方面,构建基于结构效应的风险评价模型,提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最后构建基于AHP-DEMATE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
曾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木争荣、百花竞秀的地球正遭受着“冰川融化”“极端灾害”“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折磨,如今的地球早已满目疮痍。而导致环境发生这些变化的始作俑者之一,正是我们所熟知的二氧化碳。  如何缓解日渐恶化的地球环境?寻找新的清洁能源迫在眉睫。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首位,氢凭借着其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强大技能点,被誉为21世纪的“最理想能源”和“终极能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