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939639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是当代工业的血液、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兴旺的命脉。
  “石油”一词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书中对石油的描述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这种物质的记录。自从发现石油,人类对石油的应用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直到今天它的应用更是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航空航天,小到衣食住行。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与石油产品的亲密接触。既然石油这么重要,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那我们是否了解我们这个亲密的伙伴呢?石油是从何而来,能陪伴我们走多久,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石油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它的来源却一直众说纷纭。总体可概括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微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可概括为生物沉积变油,这种理论认为石油形成时间非常漫长,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重复的,所以石油为不可再生资源,这一学说是石油地质学界的主流观点;而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部本身的碳元素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经过多种物理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生物无关。这一观点认为石油是在地壳内每时每刻都在源源不断地形成的可再生资源。
  有机成因理论认为石油是由有机质生成的,这些有机质主要来自远古时期的4种生物: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植物。这些生物死后,他们尸体的一部分会被氧化分解破坏,但仍然有一部分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泥沙等沉积物中保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沉积物会越埋越深,在埋藏的过程中这些有机物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化学变化,通过腐泥化和腐殖化过程形成了干酪根(Kerogen),随着埋藏深度的进一步加大,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干酪根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了最初形态的“原石油”。接着这些原石油从生成它们的岩石中“溜出来”经过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最终在适当的环境下大量聚集,形成油藏,进而被我们所发现、开采和利用。
  石油有机成因说也可细分为多个不同的分支学说,目前被广泛认可和用来指导石油勘探工作的是美国的P.H.埃布尔森等一些学者提出的石油有机成因晚期成油理论——干酪根生油理论,该理论认为石油是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晚期经过热解生成。有机生油理论的众多依据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生物有机质普遍具有旋光性,而无机质则普遍不具有旋光性。
  (2)沉积物中都含有构成石油的各种烃类化合物,石油中有许多具有生物成因标志的有机化合物,如叶琳、植烷及甾烷等。
  (3)世界上绝大部分99%的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区。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被认为是无机生油理论的提出者。目前影响较大的无机生油理论有两个:其中之一是Gold的地幔脱气理论;之二是费-托地质合成理论。无机生油理论在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张景廉、李庆忠和杜乐天等均为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
  地幔脱气理论是Gold等依据太阳系、地球形成演化的模型提出的,认为地球深部存在着大量的甲烷及其它非烃资源,大量还原状态的碳是在地壳深部被加热而释放出来的经过地质历史时期的种种变化,这些甲烷向上运移,当存在地幔柱并有深大断裂时,这些甲烷气便可通过断裂、火山活动或在地壳运动中释放出来。
  石油无机成因学说的主要证据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实验室中通过利用无机物合成的办法已经实现无机生烃的过程;
  (2)天体光谱、陨石、火山喷出气体和岩浆岩中都检测出了含有烃类物质的证据;
  (3)石油的旋光性可由非旋光物质合成,卟啉也可无机合成。
  张景廉2001年写的《论石油的无机成因》一书“宣告了油气有机成因学说的终结”。李庆忠院士对有机生油理论提出了22点质疑。这些质疑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例方面的,每个质疑都切中要害。杜乐天教授是最早倡导地球排气作用的学者,他于1987年提出了幔汁说,认为“幔汁来自地核强大的氢流向外辐射”。他认为地壳气圈蕴藏着可供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巨大天然气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杜乐天教授提出的地球排氢、排烃理论能够合理地解释很多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石油是烃类和非烃类组成复杂混合物,成分主要有油质(碳氢化合物)、胶质(具黏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非碳氢化合物),主要组成元素有:C、H、O、N、S。由于石油没有统一明确的分子化学式、成分组成非常复杂,所以它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必定非常复杂。石油有机成因论在当今油气地质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但学者们对石油无机成因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有机生油论的各种指标虽然在客觀上能够指导找油的实践,但它本身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实验室里不能证明低温下有机物可以生成石油),它对油气勘探的指导作用也只能认为是一种客观规律的总结对生产指导的实践行为。
  眼下的“有机”、“无机”争论已经进行100多年了,目前已经有专家学者开始赞同个别天然气藏中有地壳深部的物质,也就是说已经有学者赞同天然气是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物质共同结合的产物。在石油来源的探索之路上,我们还需要继续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来面对我们所掌握的证据,正视理论所面对的问题,相信石油的来源之谜终有一天会拨云见日、水落石出。
  ◎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其他文献
2021年5月29日,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第二天,华中科技大学绿色合成与催化团队实验室一片忙碌,一身蓝色实验服、头戴护目镜的唐从辉正带着学生们做实验。崭新的通风橱内,装着各种颜色反应液的烧瓶摆放整齐,橱窗上写满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旁的旋转蒸发仪有序运转。  出生于1991年的唐从辉今年刚满30岁,已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他带领着一个年轻的
期刊
你能想象远在青海的阳光能为中原“充电”吗?  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它们却像草原上的“野马”,性情不定,难以驯服。  有这样一个团队,短短几年时间,他们突破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一项项世界第一。在他们的努力下,特高压直流输电成为国家战略级技术,和高铁、北斗一样,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他们是国家电网经研院直流技术攻关团队,他们被称作驯服风光野马的“追风人”。彻底摆脱“洋拐棍”  为了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大会战时,王进喜带着石油工人喊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迈号子,让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2009年,一部讲述王进喜生平的电影《铁人》直接英译为了Iron Man,人们说,他是钢铁之躯,又有满腹柔肠。  王进喜去世后,铁人精神的接力棒传到了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手中,时至今日仍深刻地影响着大庆城市的风格气质。  就像城郊随处可见正在运行的抽油机那样,
期刊
【摘 要】德育实效性的高低和“校、家”的联系亲疏息息相关。联系亲密,效果事半功倍;否则,恰得其反,事倍功半。因此必须大兴“校、家”联系之风。  【关键词】德育实效 校家联系 讲究方法  我校地处边远山区,学生来源广泛,素质参差不齐,内宿生多,管理难度大。这对我这个女政教主任来说,要协助校长抓好德育,开始,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后来,我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里得到启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
新兴产业的重复、雷同建设应引起重视。去年9月份我国公布燃料电池汽车扶持政策后,各地发展氢能的热情高涨,至今已有20多个省份、4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规划,规划的产业规模达上万亿元,已建成30多个氢能产业园区。目前来看,规划的燃料电池、车、站的数量远超市场容量,产业趋同、产能过剩的风险加大。  氢能如此火爆是有原因的。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能源革命已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去年,我国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
期刊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市郊,宽广的戈壁滩上分布着一片片银光闪闪的“反光镜”,形成一座“太阳岛”,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进而转化为电能。这里已经并入国家电网,意味着中国每个家庭使用的电都有可能来自德令哈。这里就像是一座里程碑,在青海乃至全国清洁能源发展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示范项目拥有多个国内“第一”——国家能源局批准的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中首个开工建设、并网投入运行
期刊
图片|广州市科协  八旬高龄的李立浧,身材高大,嗓音洪亮,着灰黑色西裤、熨帖的白色衬衫,显得身姿格外挺拔,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子干练担当的劲儿。接受采访的前夜,他乘坐夜间航班,从南宁出差回来,接下来还要奔赴鞍山、许昌、南京、西安等地,考察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以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主设备研发的最新进展。  这样的“魔鬼行程”,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若描绘出—幅李立浧的生活
期刊
伦敦时间2020年5月6日,中科大20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自然》上连发两篇石墨烯论文。  其实,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网站连发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论文,并专门配发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Eugene J. Mele对这一重大突破的评述。曹原也因此成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期刊
“以前200多公里路200多个弯,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路上有滚石,脚下是悬崖,谁不怕呀。随着电站建设有了专用公路,开得快4个多小时就到了!”当地司机朱师傅言语间透着喜悦,大山深处与外界的通道正在被打开。  从海拔近千米的梅子坪观景平台俯瞰,壁立千仞间的金沙江被围堰截断,由左右导流洞而下。2019年,乌东德水电站正处于全面施工高峰年,大坝浇筑高度已过百米、二道坝全线封顶、左岸地下电站6台机组全线封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