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来了你还在“谈氢色变”吗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g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木争荣、百花竞秀的地球正遭受着“冰川融化”“极端灾害”“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折磨,如今的地球早已满目疮痍。而导致环境发生这些变化的始作俑者之一,正是我们所熟知的二氧化碳。
  如何缓解日渐恶化的地球环境?寻找新的清洁能源迫在眉睫。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首位,氢凭借着其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强大技能点,被誉为21世纪的“最理想能源”和“终极能源”。氢的燃烧热值极高,每千克氢燃烧后的热量为142千焦耳,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此外,氢燃烧后的产物仅有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

氢能从哪里来


  当前,我国氢气产量达到2500万吨/年,是全球氢气产量最大的国家。氢是一种二次能源,无法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制备得到。目前,氢能源的制备方法多样。按照制氢所用原料及制氢方式,氢气主要有3种来源: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制氢及电解水制氢。其中,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制氢这两种方式作为制氢界的“元老”层见叠出,而电解水制氢方式作为制氢界的“新贵”正逐渐崭露头角。具体地,化石能源制氢主要包括3种方式:煤制氢、天然气重整制氢和石油制氢;工业副产制氢则主要指焦炉煤气、氯碱尾气等。如表1所示,在我国所有制氢方式中,煤制氢“位高权重”,在总的氢能生产结构中占据62%;天然气重整制氢则位居第二,占据19%;而石油制氢和工业副产制氢占18%,屈尊第三;电解水制氢则“壮志难酬”,在氢能生产结构中“氢卑言微”仅占据1%。放眼全球,该比例也仅为4%。但由于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以及传统电解水制氢(以当前发电装机结构仍以煤电为主)都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发电支持的电解水制氢(即“绿氢”)是未来氢能发展的重点。
表1 制氢方式占比

氢能安全吗


  随着氢能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让人更为关心的问题是:氢能到底安不安全?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谈氢色变”的认识误区。张家口“11·28”重大爆燃事故曾一度将氢能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的调查显示,氢能与该事故并无关联。但由此也引发了各方对氢能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氢气本身无色无味,又兼具易燃易爆的特性,我们确实无法通过嗅觉或者肉眼发现空气中的氢气。由于国内对氢缺乏足够的了解,氢气曾经一度被视为“移动炸弹”。
  事实果真如此吗?凡是燃料都具有能量,都有潜在着火和爆炸的危险,我们很熟悉的天然气、汽油亦是如此。相反,由于氢的特殊性质,和其他燃料相比,氢气是一種安全性较高的气体。第一,氢能燃烧起来以后的气味没有毒性。我们经常看到出现火灾爆炸时最致命的不是火本身,而是有毒气体的产生,氢气并不存在这个问题。第二,氢气的密度仅为空气的7%,与汽油、丙烷和甲烷等相比,在空气中有着更大的浮力,氢能汽车着火后氢气会迅速向上升起,反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车身和乘客。第三,氢气的扩散性和快速挥发性明显高于其他易燃气体,氢的扩散速度是汽油的12倍,一旦着火它能很快扩散开,不会引起其他更加严重的后果。
  但氢气也有对安全不利的特点。一方面,氢气点火能量很小,使氢不论在空气中或者氧气中,都很容易点燃。从表2中可知,在空气中氢气的最小点火能量仅为0.019MJ(兆焦耳),不到汽油的8%、天然气的7%。如果用静电计测量化纤上衣摩擦而产生的放电能量,该能量可以比氢的最小着火能量还大好几倍,这足以说明氢的易燃性。另一方面,它的爆炸浓度范围很宽,因此不能因为氢气的扩散能力很大而对氢气的爆炸危险放松警惕。但即使氢气起爆能量低、爆炸范围宽,也并不意味着氢气比其他气体更危险。由于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积累必定从低浓度开始,因此就安全性来讲,爆炸下限浓度比爆炸上限浓度更重要。汽油和天然气的爆炸下限浓度就比氢气低,所以比氢气更危险。
表2 汽油、天然气、氢能物理化学性质

  如果还不能完全信服,看完下面的例子你一定会有相对清晰的判断。美国迈阿密大学的Swain博士曾经做过储氢瓶泄漏点火试验,选择一台普通汽油车以及一台氢燃料电池汽车,进行泄漏点火试验。点火3秒后,高压氢气产生的火焰直喷上方,汽油则从汽车的下部着火;到1分钟时,用氢气作燃料的汽车只有漏出的氢气在燃烧,氢燃料汽车没有大问题,而汽油车则早已成为大火球,完全烧光。所以氢气易挥发的性质,使得氢气燃料电池车与普通汽油车相比,不像汽油会在地面淤积危险性可持续达数个小时,氢气只需几秒钟就能消散不见,更有利于汽车的安全。而且氢气重量轻,溢出系统的氢气着火后会迅速向上升起,反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车身和乘客。
  实际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将氢能作为能源进行管理,而不是作为危化品管理。而目前在我国,氢气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按危化品进行监管。2020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拟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这标志着将氢能有望从危化品中“摘帽”。

如何提高氢能的安全防线


  氢能的发展必须优先解决安全问题,安全是发展之本。在氢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安全事件。曾有相关研究机构对氢能的相关事故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在众多事故原因当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设备本身质量问题、氢能系统设计缺陷和人为原因,比例分别为40%、10%和9%,加起来占到了事故原因总比例的59%,而且主要原因还是与氢系统有直接关系的设备问题。但只要按照标准规范和法规生产、存储及使用氢能,氢能安全就可以得到保障。
  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氢能安全性研究和相关标准制定工作,陆续开展了材料高压氢相容性、高压氢气泄漏扩散、氢气瓶耐火性能、氢气快充温升、快速充放氢疲劳、量化风险评估、失效预测预防、高压氢喷射火、氢爆燃爆轰、氢泄爆、氢阻火等研究,并出台了《加氢站技术规范》《加氢站安全技术规范》《氢气站设计规范》等一系列规范以及《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Swain 博士曾经做过储氢瓶泄漏点火试验,选择一台普通汽油车以及一台氢燃料电池汽车,进行泄漏点火试验。点火3 秒后,高压氢气产生的火焰直喷上方,汽油则从汽车的下部着火;到1 分钟时, 用氢气作燃料的汽车只有漏出的氢气在燃烧,氢燃料汽车没有大问题,而汽油车则早已成为大火球,完全烧光。

  但总体而言,国内氢安全研究刚刚起步,投入较少,安全检测能力和保障技术滞后于氢能产业发展的需要,缺乏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实验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氢能安全技术研究基础薄弱,氢能安全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氢燃料电池安全、氢行为、涉氢设备的材料相容性等基础领域,研究力量分散、深度不足,涉氢设备、材料和部件的安全可靠性测试方法和检测认证手段缺乏。二是我国已建立的车用氢能安全法规标準缺少科学性和完整性。目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相关的标准以借鉴、参考、翻译国外标准为主,缺乏足够的试验数据和必要的安全技术研究支撑。三是我国不具备国外普遍使用的燃料电池汽车供氢系统装备的产业化能力,与之相关的安全技术研究处于空白状态。

  要想提高用氢安全性,必须“三管齐下”:1)要建立准入门槛,制定相关政策标准。虽然工业制氢已有很长时间,工业生产、储藏和利用氢气有了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但我们在用氢过程中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准入门槛,制定相关政策标准。2)要加快研发新的技术提升用氢安全性。例如氢不但分子小易渗漏,还具有氢脆特性,因此要研发抗氢脆的材料,制备输氢管道和研发抗氢脆的涂料,改造天然气管网,用于掺氢运输。3)建立完善的氢能利用风险量化评估体系。系统开展氢泄漏、扩散、燃烧、爆炸等相关试验研究,为氢能利用风险评价所需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提供重组的基础数据,同时建立有效的事故缓解方法和应急安全响应机制。
  总而言之,氢能安全未来将以对氢事故原因、机理、后果,以及事故预测、预警和控制方法的研究为基础,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以本质安全为理念设计氢能产业装备/设施,建立完善的氢能利用风险量化评估体系,防止和减少氢能安全事故,促进氢能产业健康安全发展。正如题目所言,“氢能来了”,随着它逐渐和人们熟络起来,人们一定会消除曾经的误解,张开怀抱,并且随着用氢安全政策的逐渐完善,我们无需再“谈氢色变”!
其他文献
伦敦时间2020年5月6日,中科大20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自然》上连发两篇石墨烯论文。  其实,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网站连发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论文,并专门配发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Eugene J. Mele对这一重大突破的评述。曹原也因此成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期刊
“以前200多公里路200多个弯,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路上有滚石,脚下是悬崖,谁不怕呀。随着电站建设有了专用公路,开得快4个多小时就到了!”当地司机朱师傅言语间透着喜悦,大山深处与外界的通道正在被打开。  从海拔近千米的梅子坪观景平台俯瞰,壁立千仞间的金沙江被围堰截断,由左右导流洞而下。2019年,乌东德水电站正处于全面施工高峰年,大坝浇筑高度已过百米、二道坝全线封顶、左岸地下电站6台机组全线封顶、
期刊
石油是当代工业的血液、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兴旺的命脉。  “石油”一词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书中对石油的描述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这种物质的记录。自从发现石油,人类对石油的应用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直到今天它的应用更是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航空航天,小到衣食住行。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与石油产品的亲密接触。既然石油这么重要,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那我们是否了解我们这个亲密的伙伴呢?
期刊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不仅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新闻传媒业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当下,新闻传媒发挥的舆论引导作用对整个社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新闻传媒业一定要做好相关的舆论引导工作.但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新闻传媒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那么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性发展.目前,因为媒体环境的变化,媒体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且竞争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新闻传媒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新闻媒体和其他媒体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是一个强势媒体.但是,如何实现新闻媒体在多元
在我国信息传播的媒介有很多,电视台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普及,电视台这一新闻传播媒介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而电视新闻如果想要在这一冲击下突出重围,就必须对电视新闻编辑工作高要求、严标准,并针对目前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创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促使电视新闻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接下来,本文将对目前电视新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这些问题为入手点,创新新闻编辑工作的策略,希望能通过这些策略让电视新闻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拥有一席之地.
欧阳予在秦山核电站现场。图片|国际能源网  1927年出生的欧阳予就像是裂变的中子、原子,直至耄耋之年依然不断释放出令人惊异的能量。  在年逾古稀之时,欧阳予还在全面主持连云港田湾核电站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工作,欧阳予深情地说:“中国核电事业前景广阔,现在,我最想干的是,抓紧时间培养出一批中青年核电设计和经营管理专家。”他还曾由衷地感慨:“虽然我的一生可以说是‘跑步人生’,眼下我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了。
期刊
一个大作家之所以被誉为大作家,他首先是“物质”的,也就是书架上有那么署名相同的一摞厚厚的著作。它们相当的体积不容我们不使用“巨著”来加以形容。搬动它们是件苦力活;而阅读、喜爱以至研究它们有如工程,旷日持久。大作家们总是以一大排纸质书籍的视觉形象来直接震撼人心。当然,这一沉重的物质存在,或使人敬而远之,或使人倍感亲切,此当因人而异。伊塔诺·卡尔维诺就是这样一位“大作家”。   卡尔维诺对中国读者来说
图片|中国石化报  闵恩泽,1924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半个世纪前,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前身,以下简称石科院)办公室只有几间小平房,实验设备只有从大连石油研究所搬来的几件旧设备,试验装置要靠自己制备,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放眼周围是一片麦田。  如
期刊
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重大经济主题报道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尤其是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产品形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强化和创新重大经济主题报道.对当前时代的主流融媒体产品进行灵活运用,使得我国的重大经济主题报道体系更加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重点主流媒体平台,面对的是全国读者,在发生了重大经济事件需要率先发声,坚定立场,更要持续发声,将融媒体平台作为媒介,提升我国媒体平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成为为百姓发声、为国家树立形象、引导主流舆论号角的引领者.本文将对融媒体背景下如
为了更加科学地引导建筑施工项目实现安全生产,提出一种基于结构效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建筑施工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以“人-机-环”为主导思想的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然后应用结构效应的概念理论,从项目管理行为风险和项目施工状态风险两个方面,构建基于结构效应的风险评价模型,提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最后构建基于AHP-DEMATE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