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入学新政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是北京“幼升小”和“小升初”家长压力最大的一年,2014年5月则是这些家长精神最紧张的一个月。
  4月18日,北京市教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备受关注的2014年“幼升小”和“小升初”政策正式出炉,“就近入学”成为2014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最为主要的入学方式。
  就近入学是北京市教委的一贯原则,2014年的政策之所以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在于其具体措施的严厉程度,非过去数年所能企及。
  取消共建单位职工子弟入学、减少特长生比例、严审户籍片区、大幅提高非京籍儿童入学门槛等措施,令不少家长度过了“黑五月”。
  多重语境下的新政
  若按年龄统计,“幼升小”、“小升初”改革,恐怕是中国一系列改革中涉及人群年龄最小的一项了;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复杂程度与深刻背景。
  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不公平的教育是社会贫富差距与社会阶层板结的“固化剂”。先不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即使在城市内部,分化也愈发明显,有钱、有关系、有强势单位几乎成为让孩子上好小学、好初中的必经之路。
  “这几年靠各种潜规则入学,优质教育资源被一部分群体占据,已经广受诟病,到了必须要改之际。”
  正在多个领域深入开展的反腐行动,为义务教育追求资源公平、入学透明,提供了更为宏大的社会语境。无论是购买天价学区房,还是通过各种关系实现的入学方式,在反腐背景下都变得更为敏感与刺眼。
  2014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为京、津、沪等19所大城市实现小学100%划片入学、初中95%划片入学设计了时间表,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一方式,治理“幼升小”、“小升初”的入学乱象,保证程序公平,这也成为北京市教委出台本轮政策的催化剂。
  事情的另一面,则事关北京对自身角色定位的重新调整。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114.8万人,远远超出规划。
  首都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北京未来定位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雾霾、交通堵塞、各种资源的紧张都决定了北京的人口政策将走“瘦身”路线,教育政策会与人口政策协调,服务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定位。
  在这一背景下,在户籍人口之间追求教育资源均等的北京,对“非京籍”家庭却大幅提高了入学门槛,让不少人措手不及。多位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人士均表示,此举不排除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的意味。
  可以说,小学与初中入学规则的调整,牵涉之广触及多方利益群体,也考验着每个家庭的耐力与智慧。
  取消“共建”
  4月18日,北京市教委公布小升初政策,取消共建生。
  所谓“共建”,是指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需求,通过单位赞助的方式,与知名学校建立关系,员工子女可直接入读这些学校。实际操作中,共建单位有时利用公共资源给重点学校额外的投入,有的是职工自付费用,以“共建”名义统一交给学校。
  “共建”这一入学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渐增多,在北京已有多年历史。随着越来越引起更广泛家长群体的不满,2009年起“共建”开始在部分区县的入学政策中出现收紧趋势。
  例如,西城区教委关于2009年小升初入学工作意见通知指出:区教委将严格控制、适当减少“共建”单位数量和接收“共建”单位职工子弟数量和比例,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共建单位和共建学校,摸清现有“共建”单位类别和各类“共建”单位职工子弟入学数量,从2009年起,在2?3年内逐步规范和清理“共建”单位职工子弟入学工作。
  可见,2014年北京市入学新政发力“共建”,并非事出突然。西城区教委在2009年作出的计划虽然没能完全实现,但表明其在制度层面早有考量。
  然而,此次制度上的进步,能否带来与之匹配的现实?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共建”在一定程度上被严控,但没有彻底消失。
  正在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的教育部退休职工张锦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共建”通常的三种方式——北京市政府部门“共建”、中央政府部门“共建”、军民“共建”中,“今年军民共建几乎没变化,北京市政府部门共建取消执行得最严格”。
  “服务中央”长期是北京市诸多重点学校承担的一项功能,所以此番取消“共建”也面临压力。例如,西城区域内有多个中央部委,该区教委一位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西城区很多知名小学接收的划片生30%都不到,70%的学生都是通过择校、共建、关系、条子进来的。”
  截至目前,不少学校对中央政府部门的共建采取了折中的方式,实行部分取消,或压缩名额。“部分学校仍保留了招生总数中百分之三到五的自主权。”张锦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得知,在名额紧张的现状下,有的部委按照工作人员的级别、工作年限进行排位,排在前面的工作人员子女,优先享受名额;有的则采取考试的方式,分数高的孩子优先入学;甚至还有部委采取了摇号和抓阄的方式。
  此外,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海淀区部分高校附属小学、附属初中,例如北大附、清华附等系列,属于高校办学,不受此次北京市教委入学新政约束,因此历年高校教师子弟对口入学的方式,今年也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就近”擦边
  5月30日傍晚17点02分,西城区教育考试中心的一则公告信息,将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对京籍儿童“幼升小”资格的筛查,推至比历年都更为严格的程度。
  这则在北京市采集系统关闭前一天发出的公告,指出适龄儿童户籍在学校招生范围内、户主为非法定监护人的,以及户籍为集体户口的,原则上不作为在西城区登记入学依据。前一种户籍情况包含为了孩子在西城入学而临时挂靠户口的可能性。   在公告明列的小学登记入学顺序中,上述户籍情况也均靠后排序,西城区教委表示,学校学位不足时,将对学生在学区或全区范围内分配解决。
  更大的难题在于,这则公告还要求,集体户口申请在西城区登记入学的,需提供“不具备办理居民户口条件的证明”。
  按照北京市目前的落户政策,拥有集体户口的居民购房后,便可将户口从单位迁出,落在自家房本下,孩子户口可同父母随迁。因此,在一些“幼升小”与“小升初”论坛中,不少家长都认为,自证“不具备办理居民户口条件”的唯一办法,便是去房屋管理部门开具没有房产的证明。那些已经在其他区购房但希望通过占两个“坑”来提高孩子上好学校几率的家长,将十分窘迫。
  “西城的优质学校在北京市范围内是较多的,所以有大量家长想尽办法将孩子送到西城。”一位不愿具名的区重点中学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无疑给一些打擦边球、试图择校择区的家长当头一棒,其中有些人甚至面临难以在西城入学的风险。
  西城的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今年“就近入学”的多种“门道”。
  由于其他入学方式受到严格控制,深挖“就近”内涵便成为一些家长的选择。《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发现,“就近”至少包括三种可能:户籍就近、实际居住地就近,以及集体户口就近。
  “如果查得不严,家长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就近’类型。”一位升学咨询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据记者了解,并非只有西城区一家收紧对集体户口的审查。例如,东城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工作人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他们可能会联合房屋管理部门对学生家庭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
  对于京籍儿童“实际居住地”的审查,多个区县严格程度不一。例如,城6区中,西城区政策规定,需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实际住所地证明文件,商用、商住两用住房无效;海淀区要求提供实际居住地的相应房产证明;石景山区要求“凭监护人持有的房屋产权证”。
  隐形“推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杨旻长期关注“小升初”动态,她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推优”这种入学方式虽然不再出现在各区政策文件中,但在多个区都以不同称谓继续存在着,“核心概念都是一样的”。
  “推优”是指小学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素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学业成绩等一定标准,选出一些优秀学生向重点中学进行推荐,也可视为一种择校方式。
  在海淀区,“推优”的称谓从2013年“推荐分配入学”变为今年的“一次派位”;西城区的“推优”在近年一直称为“推荐派位”,取得推荐派位资格的学生可选择西城区的1?5所中学在网上填报志愿,而后采用计算机随机派位的方式录取。
  在东城区,今年的入学政策中没有明确提及“推优”类的入学方式,但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多位学生家长处获悉,东城区今年的派位入学分为两个批次,第一批次相当于“推优”,第二批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划片派位。
  在石景山、丰台区2013年的入学政策中,并没有明确列出可视为“推优”的入学方式,在今年的文件中,则列出“小学优秀毕业生多校对口升入初中”与“提前批次”。
  朝阳区在2013年入学政策中,有一项为“被推荐学生的入学”,但在2014年的政策中未被提及。《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朝阳区今年确实取消了推优入学方式,除了特长生以外,全部实行电脑派位,且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和公证处现场监督。
  上述从事升学咨询的教育界专家认为,“推优”由于带有选拔性质,所以实际上并不符合义务教育改革的原则。按照教育部规定,2017年北京市95%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后,各区派位率或将成为一大考查指标,因此“推优”在多个区以“派位”、“批次”等名称出现,不排除是出于派位率的考虑。
  以东城为例,3月初该区教委表示,今年东城小升初将划分八大片区,片区内招生将以电脑派位为主,比例由往年的70%增加到80%以上。
  虽然今年北京多个区县的小学初中入学规则,堪称“史上最严”,但是仍有一些不够透明的入学方式,令人质疑“潜规则”入学仍然存在。
  在杨东平看来,只要学校之间、学区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差距,择校风就不可能被遏制。“取消重点学校是根本解决之道。”杨东平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当所有学校都差不多时,家长自然没有了择校的热情。”
其他文献
看空,再次成为楼市的主题词。这一次,并没有出台新的强力调控措施——于是就有疑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位司长日前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如果说是限购导致目前市场下行,那么如何解释,全国600多个城市中限购的仅46个,绝大多数不限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也在下滑?”  这位司长进而怀疑,当前市场存在的问题,能否靠放松限购来解决,“确实应该全面摸清楚,房地产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供求关系失衡是房地产
期刊
4月10日,北京市西城区召开《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发布会,西城区教委表示,从2015年起西城区将试行学区制,以街道行政区划为基础,建11个学区,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  这11个学区分别是德胜学区、什刹海学区、西长安街学区、大栅栏椿树天桥学区、新街口学区、金融街学区、陶然亭白纸坊学区、展览路学区、月坛学区、广安门内牛街学区、广外学区。其中,有7个学区
期刊
由于逾期未能兑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赶往北京,涌向一家名为华融普银投资基金(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华融普银”)的机构索赔。前期狂飙的超募,使华融普银实际客户数超过2000人。  一位前华融普银销售主管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2013年发行的环境很好,几乎所有产品都有超募,很多产品超募了一倍多,华融普银及关联公司的募集总量估计在100亿元左右。”剔除超募部分,仅从产品计划规模计算,华融普银的规
期刊
库存高企、观望蔓延、人口吸纳乏力……一些位于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陷入一轮“过剩”危机。  5月下旬,《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江苏无锡市和常州市调研发现:两个城市虽一个限购,一个不限购,但却面临相同的楼市窘境: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改善型大户型销售困难,由于地价偏高,房价降价空间有限,以及在银行信贷收紧的背景下,房企资金链紧绷,债务纠纷频发。“泡沫将破”、“楼市可能崩盘”的看空舆论,已有演变成市场恐
期刊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标杆区域浙江省承压日重,温州等“重灾区”更被纠缠于资金链和担保链“两链”之中,难以自拔。  有分析人士指出,主要原因还在自身——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此为影响叠加之患。  最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一路穿行杭州、宁波、温州、绍兴、萧山、建德、奉化诸地,明察暗访30多家企业及银行、20多位政府官员。对照记者调查和官方数据可以得知,风险
期刊
2014年6月初的一天,北京南三环万年花城小区的张安顺(化名)下班回家,发现自家楼下开了一家特别的新商店。  与其他商店不同的是,这家名叫“嘿客”的商店里,没有货架,没有衣架,更没有各类食品、饮料和衣服,只有墙上挂满了镶在相框里的商品招贴画。店员说,顾客可以预购墙上展示的以及电脑里的各类商品,甚至代缴水电费、购买机票车票,寄取快递,等等。  这家店,是快递龙头顺丰在北京开的第10家社区便利店。截至
期刊
在西三环公主坟桥东侧,国海广场的几栋高大建筑,如地标般俯瞰西长安街,勾勒出这座城市西部的天际线。  建设国海广场的帝海集团,近年来建设项目从北京南下至广州,在京广线上呈链式分布。帝海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裁李小明也被业界称为商业地产“手工模式”的设计师。  第一桶金的周折  1978年,李小明从湖南湘潭考入北京大学。读完研究生后,进入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曾任处长等职务。  19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后,
期刊
招商、民生、兴业和宁波四家股份制银行被纳入央行二次降准范围,并已于近日获批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时隔不到两个月央行两次定向降准,范围扩至股份制银行,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走向的强烈关注和争论。  其实,无论是“微刺激”还是“定向放松”,都是市场语言,国务院和央行的说法始终是“保持稳健货币政策”。“所谓稳健,不是从紧或者放松,而是指‘有效率的’、跟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货币政策。”一位央行人士告
期刊
一场几百万元的小官司,让长期潜藏水面的宽带流量地下交易暴露于阳光之下。  2014年5月16日上午,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的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下称“北京联通”)和北京联合无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联合无限”)的经济纠纷案件,正式开庭审理。  此前,2014年1月10日,朝阳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定联合无限赔偿拖欠北京联通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服务
期刊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年来全球资本流动的“乾坤大挪移”,固然离不开新兴市场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等内在因素,但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退出、何时开始加息等方面的预期变动,也成为跨国资本从新兴市场“几进几出”的导火索和助推剂。  自2013年5月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首次暗示可能将削减资产购买规模后,全球新兴市场遭遇了几轮资金外逃。如此一来,一边是新兴市场频繁震荡,另一边是美国金融市场高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