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其人”的四种可能

来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结合中西方不同的文艺欣赏方法来探讨“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并梳理这一命题历来的观点发展过程,从虚实角度将“文如其人”分为“实文如其实人”“实文如其虚人”“虚文如其实人”“虚文如其虚人”四个命题,并通过分析得出“实文如其虚人”这一命题是成立的,其余三项皆不成立或不确定性强,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其他文献
课程衔接是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衔接的核心.数学作为中职、高职本科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两者高度相关,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出现了一些衔接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从课程体系、教学活动环节和考核评价体系三个维度来实施衔接.可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国际课程的本土化改造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接美国饭店协会“黄金服务认证”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和“酒店管理概论”“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国内高职课程的服务内涵,对“黄金服务”课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本土化改造,凸显中国品格的服务特色,实现国际化高水平行业标准与本土元素的有机融合.
针对航空服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航空服务类专业英语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思路,并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校校联合制订英语课程标准、制订不同层次的英语课程目标、拓宽课程设置路径、统一规划教学单元实现课程衔接横向分层、采用多元评价实现课程考核全面贯通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为航空服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如今各具特色的短视频APP层出不穷,其信息碎片化和观念多元化的缺陷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文章以师范院校为例,阐述短视频APP具有信息传播、交流互动、思政教育等功能,辩证分析短视频APP场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从队伍建设、内容设计、教育方式和环境氛围等方面,去探索短视频APP场域下提高师范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路径,不断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专业认证是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深入推广,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与学生工作两者之间发生了密切的关联,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更严格的挑战.文章针对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着理念滞后、管理模式松散等问题,提出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要进一步创新学生工作方式,就必须紧扣“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加强对“00后”大学生的研究,引导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同时,积极创新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学生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探索“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相互协作,共同提高人才培
随着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在国内的大规模推广,中高职衔接学生正在逐步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生源之一.在以职业技能教育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文化素养培养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导致针对中高职衔接生源群体开展文化素质培养工作遇到一定的阻力.文章从课程设置、校校合作、教师团队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入手,对提升中高职衔接学生文化素养策略进行探究.
在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国企进军国际市场力度加快、迫切需要本土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大背景下,企业针对面向本土服务人员的海外师资培训和认证体系构建成为刚需.文章基于“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依托下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以工程机械专业为着力点,开展了海外教师培训和认证项目体系的一系列探索.伴随地方名企“走出去”,柳职院为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如何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出海”办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回眸《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度刊载的“田联韬先生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题共5期10余篇文章,由10余位田门学人合力,以“回溯以往、面对当下、指向未来”的姿态,力图展现田先生领导的学术团队业已形成和正在实施的学术理念.该学术团队在共同面对本专题进行的互动研讨中,通过对各个学科子系统发展历史、现状的梳理和对相关发展前景的思考,凝聚了学术共识,明确了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未来方向.
南岭走廊作为连接中原文化、岭南少数民族文化、海洋文化及瑶族海外文化延伸的重要通道,一直以来都未能够得到重视.田联韬先生的弟子杨民康较早地着眼于南岭走廊上苗瑶语族、壮侗语族的音乐文化研究布局,并与同门及其学生开展了对南岭走廊音乐文化的研究.厘清“通道”上民族间音乐文化在历史至当下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音乐)文化互动关系探究的研究模式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设计史研究摆脱以“现象描述”为基础的狭义理论方法,需要改变理论的探索范式,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世界设计史和中国设计史的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进行新史料的发掘,并将之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中考察,使其具有“陈述”的功能.以现实关怀和清醒的理论意识介入追问“本质”,克服以旧经验推算新结果的弊病,在消除“逻辑的设计史”与“事实的设计史”二元对立中,“重写”中国设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