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应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主,当前语文课堂改革十分活跃,“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风靡各地,都在为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绞尽脑汁,但要落实起来并非易事。这里,我就多年来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一点初浅认识。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工作的辛苦,无需多言,但语文课堂之沉闷单调、枯燥乏味、缺活力、无生气似乎也司空见惯。无论文章多么优美,情感多么深沉,主题多么重大,教师多么卖力,学生的表现千篇一律:开始欣然若是,十分钟后便左顾右盼、前挠挠、后仰仰,如坐针毡,有些干脆酣然入睡,语文课堂学生主体能动性荡然无存,还谈什么合作、探究呢?一节课下来,接近一半的学生什么收获也没有,教学质量无从保障。所以,有教师开玩笑说:“有些孩子,不如初中毕业就参加高考,可能效果还要好些”。
  
  二、中学语文课堂学生主观能动性受阻的原因
  
  1.教师备课简单化
  多数教师备课重知识储备、轻教法研究,只考虑这一堂课40分钟内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未考虑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动起来,自动参与进来,结果自然是教师课堂口如悬河、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如痴如醉,而学生如老僧入定,充耳不闻。
  
  2.教学态度官僚化
  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善于蹲下身子,以平视的眼光研究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研究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不能根据课堂变化而灵活教学,对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欣赏,只要与自己的设计不一致,便一棍子打死,不允许自由思考。学生只是道具,教师是导演,教师讲到哪,学生就得跟到哪,教师认为学生该懂的学生就得懂,教师认为课堂该热烈时,学生就得鼓掌,学生要完全放弃自己的主体性,完完全全去适应教师,结果,课堂就成了表演场。
  
  3.教学内容教条化
  教师教学中,只重教材这个“本本”,没有注意到“中华文学宝库”这个“房子”,没有注意到“社会”这部“大字典”,因而教学中内容单一,没有比较,不会延伸,不会迁移,自然就因不够丰富而枯燥,味同嚼蜡。
  
  4.家庭教育功利化
  现在社会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就多元化,对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学生厌学是不争的事实。加之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没有捷径可走,所以一些学校、一些家长有意识地弱化了语文教育工作,把时间大量的用在数、理、化、英语等科目的补习中,没有让孩子静下来,静静的读几本书,静静的思考文学命题,更不会有意去与学生开展辩论和演讲,考试来临,给孩子买几本作文书应急了事,严重淡化了孩子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进取意识。
  
  三、发挥学生课堂主观能动性的策略研究
  
  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就应该抛弃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在教法上努力创新,从内容上引进活水,让“教”与“学”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1.巧设疑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问题要巧妙,坡度要小,问题延伸空间要大,吸引力要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去探索。我在教授《过秦论》一课时,学生预习之后,设置了一个问题:假设没有陈涉起义,秦国会灭亡吗?秦国江山会一统万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交流、争论,在问题基本清楚时再设问题: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国力弱小吗?同学们由争论自然过渡到对文章的阅读,在阅读和思考中很快就找到了本文的中心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抓住了中心句也就抓住了文眼,再进入学习也就非常顺利了。在给初中阶段的学生讲授《驿路梨花》时,只设置了一个问:山间小屋的建设者是谁?这一问贯穿全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2.讲究民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敢于质疑,善于超越,能够创新,做课堂的主人。我在教授新课时最常做的是:课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质疑,教师收集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有代表性、创造性的问题归纳起来(有时也有意识地加一些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课余时间思考,由于问题多来自于学生自己,所以他们很积极,进图书室,上网络,多方查询、求证。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课前质疑分主次、有坡度的依次出现,由于有了前期的阅读、质疑、求解的过程,所以学生交流异常热烈,争论不下时便再阅读再思考再求证。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超出教材本体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3.创新教材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中学语文教材,文章多为经典之作,教师在针对学生基础和大纲要求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扩展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在教《胡同文化》一文时,先用多媒体影映了大量典型的胡同建筑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胡同建筑的特征:“方正”、“网络”、“四合院”特色,从建筑特征去感悟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神,理解北京市民“容易满足”、“安分守纪”、“逆来顺受”的特点。随后我又利用多媒体出示大量现代建筑图像,从现代建筑或独立高耸、或相辅相成、或小巧精致、或规模宏大、或委婉柔顺、或高傲挺拔等风格各异的特点,理解现代中国人勇敢、大气、拼搏、进取的精神。课堂最后,要学生联系实际,收集家乡“赶集文化”、“练摊文化”“庙会文化”的特点,编辑课本剧。于是学生们或实地考察,或上网查询,其结果不仅有了课本剧题材,还收集到了许多名言、典故,班级因而得以举办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朗诵等活动。小课堂变成了大课堂,学生充分体验了语文学习的愉悦。
  
  总之,要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语文课尽快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师要以“爱”为基础蹲下身子,给学生以民主;开动脑子,创新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框子,让每一篇课文都融合到“社会”这部大字典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如是也。
  
  
其他文献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临海地区高中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该地区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现状,找出其值得肯定与需要改进之处,完成本次研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有效教学的呼声越发高涨,研究课堂提问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物理殿堂的重要桥梁,对教学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然而,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产生“新思维”,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识规律,以培养创新情感为基础,恰当设计教学,如:通过借助实物;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知识点具体形象化;启发想象猜想;设计反向问题;激励操作探索;并让学生参与挫折体验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学生创新能
摘要: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有效方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有“作秀”之嫌,存在着表面上热闹非凡,实质上“绣花枕头”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四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通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许多教师认为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反对单纯地被动学习,反对死记硬背.由于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历史的一切思维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知识记忆的基础之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在历史教学中,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作了几点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