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事德育在小学生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应用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星海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叙事德育视角以共情为特点、以明理为目的,介入并影响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学生行为转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文基于笔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遇到的特殊儿童习惯养成问题,通过对这一典型个案进行剖析和解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阐述叙事德育在转化学生不良行为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指引作用,详细地介绍了叙事德育的实践要领及育人价值。
  【关键词】叙事德育;行为转化;融合教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和行为培养的关键期,受到家庭背景、智力水平、个体性格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行为偏差的问题。帮助小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偏差行为问题,一直是德育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在从事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对学生行为转化过程的研究引入全新的视角——叙事德育,对传统教化德育观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继而深入了解小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具体成因,以使学校日常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一、教化与叙事:两种德育视角的比较
  1. 教化德育的局限性
  传统德育观认为,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在学生心中构建起形而上的道德观念,学生必须遵守教师传授的伦理规范。可见,这是一种教化德育的视角,它悬置了一种非生活化的普遍伦理,这些伦理原则是理念性的、远离生活事件本身的,德育实施即通过教师的说理和讲述引导学生。在教化主义德育观的影响下,学生的品德是被塑造的,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缺乏对普遍伦理的直觉感知和体验,只能被动接受伦理规范的输入。
  2. 叙事德育的优越性
  所谓“叙事”,原是一个文学理论的术语,用于描述具有情节结构的文学作品,特别指称文本的表达方式。“教育叙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利用叙事性文本表达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式开始流行。
  近年来,在教育叙事观的影响下,叙事德育开始受到关注,逐渐成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具体而言,在叙事德育的视域中,小学生的情感获得是道德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在与父母、成年人、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从他人对自己表现出的信任、关怀、理解、感激等情感中获得品德发展,对人际关系中的积极价值形成一种向往心理,产生构建自身德性的内在驱动力。叙事德育比传统的教化德育更具优越性,尤其在学生行为转化方面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个案研究:叙事德育的实践应用
  叙事德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内心情感,德育方式是生活化的、事件性的、情感性的,教师通过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关键事件实施德育,这是叙事德育的核心特征。另外,叙事德育发生于学生的情感波动中,使学生在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道德认知、调整自身行为。
  1. 叙事德育对儿童正向行为的培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帮助学生成长、培育学生人格,这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也是推进融合教育的关键所在。叙事德育关注教育情境的“小事件”,主张基于情感进行教育、以情改变学生。以下是笔者曾经遇到的“棘手”的个案。
  (1)个案情况:小江是一个智力方面存在缺陷的孩子。经广州市医院智力检测属于智力低下,由于他的“特殊”,老师、同学都不太理他。平时上课下课都随他自己喜好:喜欢上课就上课,其实是坐在教室玩而已;不喜欢就跑到课室外到处跑。
  (2)满足情感需求:笔者认为首要任务不是教他学习知识,而是激发他的情感变化。在上课时,笔者看到他总是拿出笔在书上写写画画,于是送给他一个写字本和一支笔,还在上面写了几个简单的字叫他临摹着写。下课后笔者看他写的字,还真有点像。借此机会,笔者大力表扬了他。
  (3)创设教育情境:这时,旁边围来班里的学生,其中有两位大胆的女同学自告奋勇地说要教小江!笔者顺势为小江“聘请”了两位小老师,要求她们每天教他写字、画画。两位小老师还真尽职尽责,在一次下课后,小江竟然交给笔者一幅他画的画,里面有几个人围在一起玩。小江说:“老师,我画的是你、小仪、小莹和我一起玩游戏。”笔者心中一热。
  (4)巩固教育效果:笔者在上课时发动全班同学关心、爱护他,在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小江进步很快。除了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外,还能写自己的名字。笔者心中的喜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只要用耐心和恒心去教育“特殊”的孩子,奇迹就会出现。
  (5)情感持续投入:他对笔者有较强的依赖性,笔者的负面情绪输出会让他产生失落的情感。当笔者以假装生气的样子对他说:“上课不许到课室外面玩,更不许乱拿别人的东西,知道吗?”他就开始产生失落感,知道做了错事,只见他用可怜兮兮的眼神望着笔者,嘴里重复着:“知道,知道。”经过两个多月的情感负向输出,他真的改正了。
  (6)关注个案进步:学校的图书角放了很多书,每个年级都设有一个小小书吧。小江见同学们到那拿书看,于是自己也去拿书来看。有一天课余,笔者刚好路过看见小江去拿书看。笔者把他叫来问:“小江,你为什么拿书啊?”只见他一本正经地回答:“看书咯。”笔者好奇地问:“看书?你会认字?”他说:“会。”笔者不太相信地说:“那我考考你好吗?”于是笔者随手翻了一页问:“你指一下你会哪个字?”他指着“人”、“下”“上”等几个简单的字读给我听。笔者真是惊奇得张大嘴巴。平时不见他读书,他竟然真会认字。
  起初,学校的心理老师尝试利用心理干预的方式解决个案学生的问题。由于个案学生总是被其他同學当作“特殊的一个”,初期的干预不仅没有消除他对同学的陌生感,反而增加了同学对他的消极态度。随后,学校里也有教师采用了传统的德育方法,以教授知识的方式转变其不良行为,但又由于个案学生在智力上存在认知障碍,这种方式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此情况下,笔者受叙事德育的启发,尝试从一些日常事件入手,走进个案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其内心情感的变化。   在这次小事件中,笔者观察到个案学生产生微妙的情感波动,学生从教师的认可中感受到一种积极情感并且通过表情表现出来,这就是叙事德育的常见模式——在生活小事件中促使学生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
  个案学生出现行为转变的关键在于,笔者营造了能够激发他积极情感变化的教育情境,笔者在个案学生心理发生微小变化之后,继续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以情动人,让学生在行为养成方面获得更大的突破。
  叙事德育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触发积极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被关爱、被激励,在真切的沟通过程中学会关爱与帮助他人。从个案学生身上可以看出,叙事德育通过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行为发展滞后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是学校实施融合教育的有益尝试,是对特殊学生实现行为转化的成果探索。
  2. 叙事德育對儿童负向行为的转化
  在小学生的偏差行为中,存在着一系列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和努力转化的负向行为。比如,笔者接触的个案学生十分顽皮,个案学生受智力因素的限制,对说理性德育存在理解力不足的问题,笔者需要采用叙事德育的情感模式转变其不良习惯,以不间断的情感投入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小学生负向行为转化的关键在于事先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采用负向情感输出的方式来提示表现不当的学生有可能面临失去信任和尊重的危机,负向情感输出后,教师应抓住相应的关键事件及时传达积极情感。
  个案学生取得令人可喜的进步,正是由于笔者一直坚持把“积极输出—负向输出—积极输出”作为情感循环互动的方式,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养成教育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师可以始终保持积极情感输出多于负向情感输出,将学生纳入鲜活的叙事德育情境中,实现“事”与“情”的有机结合。
  三、结论:叙事德育的育人价值
  在叙事德育活动中,道德规范与学生天性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并且德育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这要求教师将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发现学生的情感、心理、人际等需要上,根据学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预期设计德育内容;德育课程的目标由讲授社会规则转变为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使之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如地应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各种挑战,进而产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德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内化过程和道德智慧的提升,从笔者对特殊学生个案行为转化的效果来看,将叙事德育的理论运用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是可行的,叙事德育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维审.“叙事德育”的可行性实践及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5(09).
  [3]林海亮.论叙事德育的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14(04).
  [4]林海亮,李雪.德育叙事的兴起及存在的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2(05).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理解了除法的基本含义,“有余数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学习除法后被除数有剩余的情况,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维度的探究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设计对应练习,帮助学生内化规律。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规律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知识后的
摘 要:我校品德科组以学科教学渗透“环保教育”为研究的计划,以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为主阵地,结合各部门和各学科的活动,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文章从“深挖教材内容,培养环保意识”“通过课外作业,强化环保理念”“结合生活实践,培养环保习惯”“结合各部门活动,渗透环保教育”四个方面论述小学品德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品德;环保教育;教学
摘 要:教师运用和谐教学法能激励、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愿学、爱学、乐学的心理趋向,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关系,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笔者论述运用和谐教学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激趣导入新课,为阅读教学奏响前奏;利用丰富的课堂活动,为阅读教学唱响主旋律;积极拓展课外活动,使阅读教学拓展延伸。  关键词:和谐教学法;小学
摘要:自2016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推行以来,法治教育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该如何把握和实施,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教学实践存在诸多的顾虑和困惑。经过几年探索,我们尝试在生活中寻找与法治教育相契合的教学手段,利用生活事件、创设情境、引入绘本故事培养法治精神和模拟践行搭建回归生活的“桥”,探寻提高低年段法治教育的有效之路。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情境  法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青少年法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与评价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作文发展性评价”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产物,是一种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关注学生作文情感、态度、能力及成果的综合性评价方式。文章主要论述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发展性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两方面内容,旨在更好地发挥发展性评价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发展性评价  一、作文发展
摘 要:英语写作是英语的一种综合性表达方式,英语写作教学既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文章分析了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提高小学英语写作水平的教学策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写作贴近学生生活;学好课本知识,丰富词汇量,积累词句;在阅读中提炼语言;阅读中搭建写作框架;注重批改,激发兴趣;提供平台,体验成功。  关键词:小学英语;写作水平;教学策略  一、小学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创新始于好奇。”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借助合适的教具学具,使学生直观操作、科学探究的同时,把抽象思维转化成具体形象思维,使数学概念更容易被学生认知和理解。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的
摘 要:深度阅读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方式。笔者选择经典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为教学内容,从初读任务引导,深度探究人物情节,到读写结合引发学生思考,最后课本剧表演,锻炼学生综合能力,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深度阅读;阅读技巧;教学实践  阅读,是人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渠
摘要: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新课改的必要务件。文章指出,数学教师不仅可以从教材、身边事物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基础和依据。教师要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更要善于捕捉及利用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资源开发;资源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如教科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
摘 要:凝聚家校共育合力,深化劳动教育实践,可以促进小学生良好劳动素养的形成。家庭和学校要强化沟通,明确双方职责;要巩固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家庭和学校应组织学生学习农耕知识,感受劳动之美;探寻劳模事迹,传承身边的匠人精神;鼓励创造性劳动,培养劳动创新品质;开展志愿者活动,在行动中涵养劳动品格。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共育;家校沟通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