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政策逻辑梳理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实现广东省理工科高校的发展,缩小与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服务广东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对其政策背景进行探讨,并从社会价值导向、目标导向、政府主导模式导向等维度分析了广东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的价值选择,认为广东省在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时,应该坚持与国家、广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同时兼顾高校已有的基础、优势、特色、功能、总体定位等现实因素.
其他文献
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新时期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此类高校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面临着顶层设计缺乏明确定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外部评价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更好地引导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必须在政策设计上提高应用型大学的身份认同感,在资源配置上加大对应用型大学的倾斜力度,在考核评价上建立适用应用型大学的评价机制.
基于黄河流域71城市2009年、2014年、2019年的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并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镇化效率综合得分高于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城镇化效率发展进程快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进程,黄河流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U”型发展状态,二者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其中黄河下游省市的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领先地位.生态环境治理、人才建设和外商投资能够促进耦合协调发展,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则阻碍耦合协调发展,黄河流域
重视知识积累和传授的传统教学,忽视了人的创造精神和个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体验式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体验式实践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生成性,师生关系在设置的情境中达成对等关系.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和“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其运用中可设置为三个环节,即预习和创设、体验和探索、分析和总结.
课程学习评价作为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至关重要.本科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对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撬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革的难题具有重要价值,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本科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需要革新评价体系和价值理念,制定合理的学业考核标准、实行多主体评价、创新整合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最终实现评价与教学过程价值契合与实践互动.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既存在就业方向多元、整体就业率高、行业内就业率低、就业起点低、薪资起点低等共性,也存在生源地就业率高、实习地就业率高等个性.这是由行业特性、生源入口、实习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应用型院校作为人才培养方,可以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在校培养、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开展全程就业指导等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接轨市场需求、提高行业进入率,充分发挥旅游教育资源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本质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逻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演进,有助于化解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理论争议.
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从二元户籍与家庭背景的双重视角进行反向考察规模扩张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获得情况.研究表明:MMI、EMI和RAT等西方理论对我国当下的高等教育获得现状仍具有适切性和借鉴意义.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城乡教育分割、扩大城乡教育差距并造成高等教育获得不均的深层原因,高等教育层次越高,户籍身份的影响越大.家庭背景是决定高层次高等教育获得的决定性因素,高等教育层次越高,家庭背景的影响越大.二元户籍与家庭背景的交互作用会对高等教育获得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层次的提高,户籍与弱
康德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有恶世界”.随着中国现代社会深入发展,我国学校德育必须从“直接扬善”的传统德育,向“直接抑恶”的现代德育快速转型.首先要确证学生恶性就是社会恶性的必然反映;其次要彻底明辨,现代学校德育的抑恶就蕴藏在从德育模式到课程教学广泛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最后深刻洞察、辨明、论证自然科学教学的求真、求实、求是模式,社会科学教学的共善、理解、共群模式,以及主体德育的智识模式、生命德育的“心育”“身育”模式、生态德育的“生态人”养成模式内含的抑制学生朝向有恶世界、全面爆发恶性的发生机理.以此为依据建构
校园交往场域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所隐含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规范,会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校园交往场域包括科层关系场域、熟人关系场域和陌生人关系场域,分别在德育主导性力量的增强、德育对象主体地位的提升以及德育有效性的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然而,三个场域也分别存在不利于德育的因素:科层关系场域中的道德规范具有预设性与专断性,等级观念与监视性被过度强调;熟人关系场域对内部特殊成员具有排斥性,道德逻辑具有功利性;陌生人关系场域则潜伏着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和难以弥合的价值纷争.为充分发挥校园交往场域中德育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冬奥会筹办会诎上指出:“要提升冰雪运动发展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吉林省教育厅扎实推进校园冰雪运动,形成了寓教学、训练、竞赛为一体的校园冰雪运动发展横式,并快速构建了冰雪产业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