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问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apri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越多越大,就越委屈。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编辑/王洪丽
其他文献
食物,一直是中国文化一个隐秘的中心。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让食物在历史、文化、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文学典籍《诗经》,我们就能发现这个渊源。   《闭宫》为当时鲁国的史诗,说到祭祀,有诗句这样描写:为了秋天举行祭礼,夏天就养好了牛羊,白色的猪与赤色的牛。  《丰年》一诗,是农事完毕后祭祀祖先的乐歌,诗里说:丰年多黍多稻谷,堆满了高高的粮仓。千車万担难计数,可做成清酒与甜醪,献给
期刊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含哺而嘻,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了,嘴里还含着点剩余食物无忧无虑地游逛,这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富于悲觀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尽管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存在很大分歧,但他们哲
期刊
食品安全使得一直对此懵然无知的老百姓在惊悚激愤的同时,不禁责问:是谁把我们的“天”捅了个大窟窿?我们还能相信谁?!随即便在全国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食品安全问责风暴,而在这场关乎种族存亡的食品安全问责中,钟南山用严谨理性的科学精神和讲真话的人格尊严,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我們这个种族正在不知不觉中集体无意识地进行着的慢性自杀。  事情是这样的:2004年暮春,在南国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越秀区人大代表的分组讨论会
期刊
本期小贴士:说到魏晋时代,不难使人想到“魏晋风度”或“魏晋精神”“魏晋情怀”这样的词。魏晋时代的洒脱放旷、冷峻玄远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成为最为另类最为奇异的一个时代,而《世说新语》恰是穿梭于乱世中的清醒思想。    《世说新语》分36门记载了1000多则魏晋往事,是了解魏晋风云的最重要的典籍。唐时编纂《晋书》,里面的人物事迹,多取材于这本书。《世说新语》所叙都是真实的,并无虚构与夸张;魏晋时代的魅力
期刊
追求高品质生活不一定是“葡萄美酒夜光杯”,也不一定是高尔夫、游艇,而是从饮食开始,真正養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那将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李渔说:“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又说:“食之养人,全赖五谷。使天上生五谷而不产他物,则人身之肥而寿也,较此必有过焉;保无疾病相煎、寿夭不齐之患矣。试观鸟之啄食粟,鱼之饮水,皆止靠一物为生,未闻于一物之外,又有为之肴馔酒浆、诸饮杂食者也。”
期刊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苏州吴县人。《论语》中有“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圣叹之名曲由此而来。    文学评点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这在以四书、五经为尊的时代,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金圣叹十多岁时,无意中得到一本《忠义水浒传》,立刻被书中内容迷住了,他赞叹书中描写的人物:“人有其
期刊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驱逐食品添加剂不现实  吃——无论如何都是人生大事,所谓“一吃二穿”,人生在世以腸胃为根本。将食品添加剂从生活中驱逐出去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自己做酱油,也不可能不去
期刊
有人说他是和尚,有人说他是道长,他说自己是“终南心一”,所谓“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高僧大德,多聚于此。他热爱“终南文化”,为弘扬“终南文化”不遗余力。他现任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终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组织策划终南山佛子夏令营、终南山访道供僧、终南禅修、终南禅茶会、终南写经等佛教文化系列活动,同时心一也是一位年轻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恬静、安然
期刊
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这是说,使国家富足的根本方法,在于节省国家行政费用,而使人民富裕起来。国家要把节省的费用,用来改善民生。西汉政论家贾谊则说:“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这是说,统治者要把人民富裕安乐作为治国的功绩,把使人民贫困痛苦作为为政的罪过。   “民富”与“国富”是不能分开的统一体。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
期刊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都喜欢洗凉水澡,事实上,这是有碍健康的。高温季节,运动、劳作后头部出汗,血管扩张,此时如果立即用冷水冲洗,可能会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导致头晕、眼黑、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引起颅内大出血,可见以冷抗热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虽能解一时之急,却并非良策。  夏天气温接近人的体温,人体散热方式以汗液蒸发为主,所以用热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  热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