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两幅《墨兰图》之比较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传于世的艺术作品,描绘相同的题材不在少数,然而,产生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相同题材的作品,却流露出了迥然不同的气质风貌,并不常见,不禁让人思索这其中缘故。文章将选取文人画中极具代表性的“兰”题材,以其典型人物郑思肖和赵孟坚的作品为例,从存世的《墨兰图》出发,分析两幅作品不同的艺术手法及风格,并结合画家出身、个性、追求等方面试图窥探出同一题材形成不同风貌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墨兰图》;郑思肖;赵孟坚;比较
  郑思肖和赵孟坚的《墨兰图》是留存下来画兰的经典之作,并且二人是“兰史”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宋朝文人画兴起,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一客观物象,是文人的心照不宣,也是时代的造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蘭花为载体,表现自己的思想情趣,观察两者现留存于世的作品,其笔法、风貌、气质迥然。画同一题材,言不同意志,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内在因素不无意义,同时也为处于相似历史背景下的文人如何表达文化诉求提供思考案例。
  一、“兰画”盛行的时代因素
  兰花盛开于修长飘逸的叶片之中,不似其他花卉色彩鲜艳、花瓣硕大,兰含蓄开放有谦谦君子之态,花朵不起眼却香气悠远,符合古代文人追求收敛清雅的审美风尚。其作为象征或意象可抒发作者的幽情逸趣,成就了文人画四君子“梅、兰、竹、菊”典型形象。后逐渐有了以“兰”为美好比喻的形容词,如“兰章”[1]、“兰交”[2]分别形容优雅的诗文作品和纯洁的友谊。这是客观物象所包含的形外之意。《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达于事理,如水般包容、悠然、活泼;而仁者宽厚、崇高、安宁如大山一般。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无妻无子,隐居在杭州孤山,过着植梅放鹤的生活,被称为“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3]他写出梅花的千古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笔下生出了梅花的风姿。林逋在暗香浮动中看到隐者的高标。陶渊明爱菊,因其在傲霜残枝中看到孤臣的劲节。梅、菊等物象皆和兰花一般承载着文人对于情感追求的寄托。
  文人画的出现可追溯到南朝的宗炳和王微;唐朝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被誉为南宗之祖;宋苏东坡诗“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影响了大批文人;明董其昌是文人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们的理论皆形成了文人画尚简、写意的基础。据邓椿在《画继》中的记载,他曾见过米芾画的纸本《梅松兰菊图》,并说道:“梅、松、兰、菊相因于一纸之上,交柯互叶而不相乱,以为繁则近简,以为简则不疏。太高太奇,实旷代之奇作也。”可知北宋时兰还未成为绘画的主题,而是和其他物象一起出现于画面中。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建立南宋。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文人画兴起,为兰题材的盛行开拓了道路。宋末元初,前朝文人大多不仕,如郑思肖和赵孟坚等,亡国丧君的悲愤和不能为朝效力的痛楚无处发泄,诗画成了他们表达思想情绪的方式。此外,屈原《离骚》中关于香草美人的意象使得后世文人更加钟情于“兰画”。由此,文人笔下的兰花姿态各异,“兰画”成为文人画的代表。
  二、画家个人经历和性格特质之比较
  郑思肖是宋末元初颇有名望的诗人和画家,绘画题材不甚宽广,仅擅长水墨竹兰,著有《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等。1307年,郑思肖67岁时,作《三教记序》中说道:“余自幼岁,世其儒;近中年,闯于仙;入晚增,游于禅;今老而死至,悉委之。”这句话概括了郑思肖自幼年到老年的思想变化,儒、道、禅三家相继对他的心理产生影响,进一步来看,郑氏孤傲淡泊的个性及因他不承认元蒙政权所引发的一系列言行甚至过激行为都有其思想根源。其父叔起,官至南宋平江(今江苏苏州)书院山长,郑思肖自幼秉承父学,他在《久久书》中也曾说道:“我父刚方纯正,行三纲五常之道也。万不肖其一二,乌取为人子。”可见其父的教诲深深根植于他的心中,并提到其母亲所言:“汝不行汝父之言,汝不如死。”三纲五常思想于郑氏而言早已根深蒂固。宋末,郑思肖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侵入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计,未被采纳,后来,隐居在苏州的寺庙中。郑思肖对待宋朝忠心耿耿,一生沉浸在宋朝灭亡的自责中,将宋的覆灭看做成是自己的负弃。
  郑思肖一生遭遇丧父母、丧妻儿、丧君主、丧祖国,一连串的打击使他不堪重负,甚至破坏了他正常的思维活动,将宋朝的灭亡归结到自己身上,陷入极度自责的负面情绪,以致临死前嘱咐好友唐东屿画一牌位“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对于元蒙新政权,他采取不接受不承认的方式,隐居在寺观,并将自己的田产转移给寺庙以避交元朝田赋,因为交田赋就意味着承认元朝政权。这是郑氏性格中的抵抗和否定。
  元初,有大批文人聚集在杭州。文人聚集处便有了交游活动,是为抒发怀念故国之情,所以旧都临安又被称为“故京”。故京临近的湖州、苏州等地文人,也都乘舟赴会。实际上这是宋朝遗民的交游活动,而郑思肖作为遗民思想最为强烈的人物却很少参与。郑思肖一生独来独往,丧妻后也没有再续,孑然一身,临终前唯有至交唐东屿在旁。这是郑氏个性中孤僻不群的一面。
  赵孟坚是宋太祖十一世孙,为宋宗室,赵孟頫是其族弟。赵孟坚善书法、绘画,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收藏家,喜画梅、兰、竹、松、水仙,绘画受到杨无咎的影响。中进士后,官至朝散大夫、严州太守,宋亡后,不仕,隐居在广陈镇。赵孟頫仕元之后,在遗民圈内引起极大的震动,郑思肖和赵孟坚等人和他断绝了往来。赵孟頫来访,赵孟坚闭门不纳。经其妻室挽劝,才让赵孟頫从后门跻身。赵孟頫离去后,命人清洗他的坐具。可见赵孟坚对于赵孟頫仕元极为不满甚至是蔑视的。
  赵孟坚出身宗室,是贵族,是有名望的收藏家,归隐之后仍然可以拥有一份闲适的生活。据前人研究,赵孟坚效仿魏晋名士的生活风趣,时常比之米南宫,游山玩水,常挟雅物于舟中,人一见便知“赵子固书画船也”。好友周密在《齐东野语》 中说道:“薄暮,入西冷,掠孤山,舣棹茂树间,指林麓最幽处,瞪目绝叫:‘此真洪谷子(为五代画家荆浩)、董北苑(为北宋画家董源)得意笔也。’邻舟数十皆惊绝叹,以为真谪仙人。”据上述描述可窥见赵孟坚的性格气质、才情风貌。   三、画家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之比较
  郑思肖正直、孤傲、决绝的性格在他的《墨兰图》(本文以1306年所作为参考)体现得淋漓尽致。图中墨兰孤立于画面之中,没有任何其他物与之相辉映,再来看郑思肖,他一生独往独来,和其他文人很少有交集,墨兰的形象就仿佛是他的写照。墨兰根下甚至无土,世人惊奇,他回道:“土为番人所夺,汝尚不知耶?”画面中右上角作者写道:“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画面左上方题词:“芳香渺无寻处,梦隔湘江风雨,翁是闲作楚花,我亦为翁楚舞。”文字笔力劲健,作者的爱国之情、自洁清高的气质跃然于纸上。文字和画面中的墨兰诗画相融,相辅相成,使整个画面更加鲜活动人。《墨兰图》中的枝叶和书法一样劲健有力,直趋向上,犹如郑氏不屈不挠的品格。墨兰分为两丛,两边的枝叶有的向外扩散,有向上伸展,前后呼应使整个画面融为一体。作者用墨较浓,或肆意挥去,或笔断意连,叶宽与叶细处,虚实相生,郑氏将兰叶的窈窕身姿,表现得潇洒恣意。图中只有一朵盛放的兰花和一个娇小玲珑的花骨朵,花骨朵和兰花在布局上是上下顾盼的关系,仿佛它们在相互交流,抬头与低头间只为诉说着少女的心事。宋代苏辙在诗中描写了兰花的香气:“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可见兰花香气悠远绵长,是郑思肖等文人精神的写照。郑思肖画兰花在当时颇有名气,有县令求其画,未果,便以赋税相威胁,他说:“头可断,兰不可得。”郑思肖曾在画中题写:“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万古。”《墨兰图》只赠予与之相配的人,这是郑氏的气节。
  赵孟坚的《墨兰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可分为三个部分:兰叶、兰花、小草。墨兰又分为两丛屹立于土坡中,大批的兰叶逶迤修长,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叶片大多偏向一边,兰叶最顶端多向内卷曲,叶片呈现出柔弱纤长之态,自有一股风流。兰叶与小草间盛开着几朵兰花,仰首向上,花瓣和兰叶所用笔法相似,多为“點撇法”。其下是几丛小草,为墨兰点缀,看似杂乱,实则和兰叶偏向一致。画卷的左侧有其自题诗:“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似在述说兰花可消解闷热的暑气,可惜将其移入浙西之后,花太少,消暑也不见得有效了。像脱口而出的语句,和画一样轻松自如。画面的右侧,有位灌园翁顾敬,题诗一首:“国香谁信非凡草,自是苕溪一种春。此日王孙在何处?乌号尚忆鼎湖臣。”顾敬是元末明初吴县人,号灌园翁,有《灌园翁稿》传世,与倪瓒是好友,可能是后来收藏了《墨兰图》,得以题诗。这首诗又有着怎样的寓意?王孙指的是谁?顾敬和赵孟坚都遭遇了朝代的更迭,也许有着同样的惆怅。
  四、结语
  郑思肖的《墨兰图》健劲有力,刚强挺拔,与其悲惨命运及孤傲个性不无关系;赵孟坚所绘《墨兰图》秀致隽永,折射出其潇洒不羁的个性与超逸洒脱的情怀。文人画重在直抒胸臆,墨兰是画家展现自我的载体,是二人人格的写照。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道:“今执笔者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哉!后主妄语,其病可数”。虽说的是山水画,但对于文人画家也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郑思肖和赵孟坚正是做到了“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他们二人的作品犹如他们的人格一样高情远致,熠熠生辉,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厚炎.审美的人生态度:宋元“兰画”与“文人寄兴派”[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1(2).
  [2]张金红.文人心志:郑思肖及其《墨兰图》试析[J].福建商学院学报,2002(6).
  [3]余辉.遗民意识与南宋遗民绘画[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4).
  [4]马继东.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郑思肖《墨兰图》浅析[J].翠苑:民族美术,2016.
  [5]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作品想象与现实的角度入手,对《自由引导人民》进行赏析。首先从《自由引导人民》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其次阐述了德拉克洛瓦的创作心理;最后对《自由引导人民》想象与现实进行分析。  关键词:想象;现实;《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巨匠德拉克洛瓦创作的一幅经典油画作品,也是现代法国的一种独特的象
期刊
摘 要:古镇题材的画是风景画分支的一种,无论西方风景画,还是中国山水画,都证明画室以外,存在着使艺术家倾心的庞大的素材库。吴冠中作为当代著名画家,他的油画作品风格与艺术思想在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以吴冠中油画作品为例,浅析其油画作品的特色与画风。吴冠中主要受到西方传统精神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是受到自己情感的影响,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浅析与总结,为今后的古镇题材作品
期刊
摘 要:美术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素质、审美、德育、文化知识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美术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我们作为一线教学美术教师,需要紧随时代潮流,以生为本、循序渐进,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为美术教学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鉴于此,在简单分析了美术教学现状之后,就美术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期刊
摘 要:图像学是一门辅助艺术史的科学,旨在形象主题的分类、描写和解释。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层次阐释作品,不仅适用于西方绘画研究,也适用于中国绘画作品。文章从图像学角度來分析仇英的绘画作品,了解明代社会生活面貌,剖析画作中某种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历史与思想的深层意蕴。对其作品的内在含义做深入分析,关注其在绘画方面的创新,并且结合同时代主流文人对他的评价,揭示其图像背后蕴含的美学价值。  关
期刊
摘 要:“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经过刻制,即便结构与点画形状不爽毫发,它也由此而成为另一件作品,墨迹边廓的精微变化,是绝不可能在石刻中重现的”,况且不爽毫发“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刻制永远是刻工对作品程度不等的‘误读’”。邱振中先生的话旨在说明刻工在碑刻过程中对作品的误读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那么,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在碑刻过程中到底历经了怎样的变化,是真实地还原原作,还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有了另一种升华,刻工
期刊
摘 要:在当今流行的借用哲学概念阐述艺术本质的图景之下,当代艺术出现了另一个图景:美的下降。现在我们应该逐步远离由阿圭那的“美”的三要素和以感性学之名为美建构起来的哲学之美,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王爱君就属于那一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的艺术家。  关键词:王爱君;韵味;装置艺术;实验艺术教育项目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当今艺术语境之下,绝大数艺术家都是只关注自我,表现一个客观境界
期刊
摘 要:对列宾的《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进行图像学分析,可以深入解读作品背后的内涵并了解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以及列宾的艺术追求。图像学使图像和观念有机地结合,给我们欣赏学习巡回画派的绘画作品带来了新的视角,不再是狭隘的读图,而是将图像学的方法纵向延伸到其他领域,以此带动全面的思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也提升了藝术的社会功用。  关键词:巡回画派;图像学  一、图像学  “图像学”的研究是从19
期刊
摘 要:福柯与布迪厄都借对马奈绘画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福柯将马奈绘画作为现代认识型的代表,通过不可见物的可见性所形成的非话语实践,打破古典绘画中言说权力的禁锢。布迪厄则分析马奈现象在社会权力场域运作中的意义,以建构主义结构主义的视野,分析异端马奈所运用的资本与艺术场域所形成的新的权力结构。文章以对马奈绘画的纵横向意义的阐释,试分析现代绘画空间的生成与合法性中所包含的新旧权力转换
期刊
摘 要:美术设计是艺术与生活整合的过程,对设计者理论知识、基本功底、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实践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提高,各大企业对实践型人才十分渴求。基于此,强化高校美术设计实践教学研究力度,进一步落实和保障实践教学实效,就显得更加必要。以高校美术设计专业为例,对美术教育的实践教学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高校;美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美术教育  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
期刊
摘 要:“自然”之态,是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尊崇的一种思想和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把艺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通过自己对自然某些特质的理解,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艺术的对象,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书法虽不同于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取法自然与生活,但它通过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中都可看到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亦或是书家与自然相同的感悟。文章将着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