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神性与诗意之美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流行的借用哲学概念阐述艺术本质的图景之下,当代艺术出现了另一个图景:美的下降。现在我们应该逐步远离由阿圭那的“美”的三要素和以感性学之名为美建构起来的哲学之美,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王爱君就属于那一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的艺术家。
  关键词:王爱君;韵味;装置艺术;实验艺术教育项目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当今艺术语境之下,绝大数艺术家都是只关注自我,表现一个客观境界,而只有极少数人,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去实践“美”的理念。前者强调了一种个体行动与主观情感,后者则试图去实现“美”,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若放弃美,艺术就变为职能部门,服务于实际目的。尽管艺术需要反映及表现人生有价值的内容,主动去碰触个体及时代的隐秘的结痂,这是正确的。但这样的艺术不是艺术。如何表现美,成为艺术分野的准则。
  在《何谓艺术》里,丹托提出了核心的问题——如何区分艺术和那些不是艺术却可以很好地被用来当成艺术作品的实物?丹托断定艺术作品具有相应的涵义,按他的意思,我们所该做的是通过理解它承载涵义的属性去抓住它意图呈现的涵义。那么那些敏锐地在作品中承载或映射了时代文化的艺术家,真的是丹托所谓的精神性艺术家吗?笔者认为不一定,只有真正能掌握了超越感性美与理性美的神圣之美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不仅仅只是与时代产生回音的艺术家。
  在当今流行的借用哲学概念阐述艺术本质的图景之下,当代艺术出现了另一个图景:美的下降。现在我们应该逐步远离由阿圭那的“美”的三要素和以感性学之名为美建构起来的哲学之美,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王爱君就属于那一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的艺术家。
  尽管这近十年来的创作,让他常常陷入创作困惑的漩涡中,幸而他思想前卫,敢于尝试,正如策展人夏可君先生评论:“一个可能的中国式绘画应该在色彩与形式上有着自己的贡献,而天津美院画家王爱君面对了这个挑战,以其独特的‘浑色’与‘化形’方式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新绘画。”这除了与他出生于北方蒙古草原带给他日后的艺术创作的思想旨趣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外,还与他在法国留学的体验带给他的宏大视角有密切关系。
  王爱君,1968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199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油画系,1995至2001年任教于内蒙古师范大学,2001年至2003年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即它的“诗意”是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呈现与展示。他认为诗是高度浓缩提炼的语言精华,是人的精神的抽象表达。原本普通的彩墨画也被他赋予了一种自然宁静感,但简单的回归自然只是肤浅的逃避,对他而言,自然本身,那玄而又玄的天地,其实另有深意。而这样的艺术气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能由此衍生出绘画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等多样化艺术媒介。其作品多次参加重要的艺术展览,并被多个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代表作品有“似花非花”系列、“虚山之石”系列、“一卷山”系列及装置作品《阿拉善的云》等。
  2019年1月王爱君近十年来的创作作为一种时空交错的复杂有机体,在寒山美术馆展现。“一念为山”,以诗意的名称作为展览标题的全部,串联艺术家目前为止整个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著名策展人陆蓉之女士表示:“它(展览)带我们到千里之外的大漠里体验一种在孤独里面并聆听自己的心声,这样不可思议的经验令人十分惊喜。”
  展览第一空间是绘画“一卷山”系列作品(2018年)。王爱君采用超验性的视觉语言,探索不同于传统形式的绘画语言、画面构图。画面中不同维度的形象就像一朵花同时绽开,在那里,传统的视觉经验完全被打破。
  体验过纸本水色与油画媒介两种材料或媒介的人都知道,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王爱君认为纸本水色有它独有的特性,较之油画,纸本水色媒介操作过程更自由一些,因为它更具流动性、可变性、偶发性。王爱君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呈现了他的敏感,以及他如何运用并将这种感性媒介渗透于作品中。他将美的世界展示在众人面前,同时他抛弃“没有美的世界”。“没有美的世界”是指以唯物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标志的时代,因为他认为唯物论与精神分析学说将人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简化成单向、科学化的平面关系,忽略了神圣者与现世世界之间的深度所带来的奥秘之美。美之所以有这种力量,就在于美的形式因素,谁试图传达奥秘的形式或形状,那么他极有可能就是传达神性美的真正艺术家。
  第二空间展示数字智能艺术作品《净境》。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举世焦点,人们想象着艺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会给当代艺术会带来怎样转机与危机,它在对艺术内在规律进行改写的同时,还要承担艺术家的主体性逐渐消失的风险。与此同时,对于当代艺术作品评判之准则的讨论也同样滑入困境之中。自丹托提出艺术终结论后,这似乎成为了艺术领域再次共同面临终极问题的又一危机。但王爱君他敞开诗性心灵之门,激发了想象的智慧,赋予了数字智能技术的强大运算能力以艺术家个人的气质和灵魂。他创作的数字智能艺术作品《净境》,是运用数字技术对绘画作品“一卷山”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特性进行提取,输入计算机运算,创造了另一个“自己”——一个数字智能艺术家,这就是王爱君在AI时代的巨浪下提供着属于自己的某种坚定的判断。在王爱君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AI时代下进行种种尝试:打破了对于单一媒介的权威,打破了艺术法则的权威,打破了技术……,等等。尽管数字智能艺术作品《净境》似乎暗示着艺术家主体性的消逝,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艺术家最宝贵的想象力是可以容納整个宇宙的。
  重头之戏第三空间即大型装置作品《阿拉善的云》,这作品是王爱君用3万颗独特的媒介和材料(阿拉善玛瑙和彩玉)组装而成的,并在寒山美术馆建造出悬浮、飘渺的“云群”。装置作品用鱼线串连成云群状,多彩透明的宝石顾盼相望,共同隐喻着自然神秘的精髓。当数万玛瑙石疏密有致自架构顶部错落而下时,现场仿佛星星层叠且漂浮在空中。这种最天然、最顺理成章的介质最能充分调动我们的感觉、想象———柔和、透明、光滑、细腻等等。我们会发现这材质的选用竟然与“一卷山”系列绘画作品中的天然的纯粹的矿物质颜料有着相通性,难道这也是巧合么?   除了寒山美术馆的展览“一念为山”之外,还有2016年于江苏常熟虞山美术馆中所展出的“神遇:王爱君作品展”。该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绘画系列、影像系列、行为艺术系列。除此之外,现场还有艺术家和诗人配合古埙、古琴、钢琴的合声在烟雾中轻轻诉说。每个单元既是对王爱君以往重要展览的一次呼应,又蕴藏着“心象”“空”“此在”“神性”等哲学思考。作为此次展览的总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夏可君教授认为,展览的题目源于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道出了艺术与人世的奥秘。
  无论是在“绘画,行为”还是“影像系列”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神遇:王爱君作品展”的展览主题是人与神的关系,但他并不像海德格尔那样为了逃离“技术统治”而试图呼唤“天地神人”四方合一的远古时代,因为从绘画《天外》和影像作品《虚石》作品来看,王爱君他是从不同角度去看自然,其实他最终看到的自然是他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他希望通过一场行为表演将启迪传达给我们。在王爱君看来,自然与人的关系学说与神遇的概念无疑是调节当代人与自然之间紧张关系的良方,若以唯科学化、技术化的眼光看待自然,那么此时的我们就是“孤独的在场者”。我们一直在寻找能与神秘“自然”相遇的途径,那无与伦比的神圣之美将震撼与照亮我们的心灵,带我们进入“美”。这就是王爱君为我们现代文明的所谓“现代性危机”开出的药方——神遇即实现真正的“我”与“你”的关系。王爱君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最具有敏锐思想洞察和具有哲思的艺术家,他自然也应该成为被我们所关注的一个人物。
  近年来,人们为推动艺术教育而提出多种方案,但国内的美育因其目标不明确而处于不利的地位。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其他途径创造一种具有活力的艺术教育呢?有,那就是王爱君通过他近十几年来实践将自己的理念浓缩成的“实验艺术教育项目”。这个词汇是源于以创新为内涵的实验精神的学术命题的名字。“实验艺术教育项目”的特点就是:反常规、反标准、探索的、评判的、创新的。这种实验艺术教育项目将会证实:艺术以突破性实验艺术性的研究启发那些为填鸭式教育所困惑的学子,使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表现自己的能力。王爱君表示:“要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尝试创新,小到一个笔触,色彩效果的尝试,大到一 个学院从物质的实体的到精神追求的重塑,可以不为利益,无所谓成败的尝试,才是‘实验’的精神本质 。”[1]
  在这里以“源于自我-王爱君实验艺術项目-苏州”(2019年由天津美院与苏州工艺美院共同举办)为例,王爱君进行了题为《观空取象》的演讲,为我们讲解空的哲学概念,论述了新的观照方式——观空。他提出由观空的内涵而引发的艺术表达方式是Wordshop实践创作课的主旨,对苏州工艺美院国画系所带来的艺术启迪是不可小视。因为王爱君实验艺术项目将长久存在我们体内的固有思维不断打破、重铸、编辑,这具有革命性意义。我们还可以通过王爱君的其他的项目包括法国北加莱公立美术学院举办《王爱君教授实验艺术项目》(2017年)和天津意庄美术馆主办的《王爱君艺术实验项目》(2018年),一窥王爱君个人的学术态度与实验精神,体会实验艺术精神在当今艺术创作与教育发展的意义。
  注释:
  [1]王爱君.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发展研究报告[J].美术观察,2017(11):54-55.
其他文献
摘 要:就历代书法而言,自古就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义,元明尚态”的精辟总结。中国的汉字经历的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的演变。在唐代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大家,例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他们对唐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颜真卿与柳公权二人的书法,合称“颜筋柳骨”,代表着唐楷的最高境界,更是影响了后世书风。  关键词:颜真卿;柳公权;书法;对比  一、颜真卿、柳公权在笔
期刊
摘 要:米勒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他的整个艺术发展轨迹也奠定了他突出的艺术成就。关于米勒的绘画,本文以艺术家早期的绘画题材为观赏视角,试图从一个探索的轨迹中发觉艺术家潜在的艺术本质和艺术积淀,通过对肖像画和故事画题材的解读、形势与内容的分析,更深入的呈现出艺术家艺术成就多面性色彩。  关键词:米勒;19世纪;肖像画;故事画;早期探索  19世纪,米勒深处欧洲美术中心的法国,伴随着现实
期刊
摘 要:欧洲文艺复兴盛期,随着意大利新兴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威尼斯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画派——威尼斯画派。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乔尔乔纳,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为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的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沉睡的维纳斯》同样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就该作品用图像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文艺复兴;维纳斯;乔尔乔纳;隐喻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
期刊
摘 要:崔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作为当时宫廷画院风格改革的代表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对他绘画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双喜图》是崔白晚年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分析《双喜图》的章法布局、造型表现、笔墨设色以及意境感受,展开对崔白花鸟画的形式语言探究,并阐述崔白的绘画形式语言和创作思想对宋代花鸟画的影响。  关键词:崔白;花鸟画;《双喜图》;形式语言  一、崔白花鸟画形式语言的形成  (一)个
期刊
摘 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是山水画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者通过写生可以更直接地亲近自然,体会自然,并为自身山水画创作准备素材。山水画写生不仅是对山水画基本技法及基本功力的训练,而且是对艺术修养、艺术技巧的不断积累。所以说创作不是凭空而来的,写生是创作的基础,而创作是写生的艺术体现,写生与创作相辅相成,然而二者之间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关键词:太行山;写生
期刊
摘 要: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作品想象与现实的角度入手,对《自由引导人民》进行赏析。首先从《自由引导人民》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其次阐述了德拉克洛瓦的创作心理;最后对《自由引导人民》想象与现实进行分析。  关键词:想象;现实;《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巨匠德拉克洛瓦创作的一幅经典油画作品,也是现代法国的一种独特的象
期刊
摘 要:古镇题材的画是风景画分支的一种,无论西方风景画,还是中国山水画,都证明画室以外,存在着使艺术家倾心的庞大的素材库。吴冠中作为当代著名画家,他的油画作品风格与艺术思想在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以吴冠中油画作品为例,浅析其油画作品的特色与画风。吴冠中主要受到西方传统精神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是受到自己情感的影响,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浅析与总结,为今后的古镇题材作品
期刊
摘 要:美术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素质、审美、德育、文化知识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美术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我们作为一线教学美术教师,需要紧随时代潮流,以生为本、循序渐进,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为美术教学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鉴于此,在简单分析了美术教学现状之后,就美术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期刊
摘 要:图像学是一门辅助艺术史的科学,旨在形象主题的分类、描写和解释。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层次阐释作品,不仅适用于西方绘画研究,也适用于中国绘画作品。文章从图像学角度來分析仇英的绘画作品,了解明代社会生活面貌,剖析画作中某种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历史与思想的深层意蕴。对其作品的内在含义做深入分析,关注其在绘画方面的创新,并且结合同时代主流文人对他的评价,揭示其图像背后蕴含的美学价值。  关
期刊
摘 要:“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经过刻制,即便结构与点画形状不爽毫发,它也由此而成为另一件作品,墨迹边廓的精微变化,是绝不可能在石刻中重现的”,况且不爽毫发“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刻制永远是刻工对作品程度不等的‘误读’”。邱振中先生的话旨在说明刻工在碑刻过程中对作品的误读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那么,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在碑刻过程中到底历经了怎样的变化,是真实地还原原作,还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有了另一种升华,刻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