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画派作品的图像学解析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she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列宾的《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进行图像学分析,可以深入解读作品背后的内涵并了解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以及列宾的艺术追求。图像学使图像和观念有机地结合,给我们欣赏学习巡回画派的绘画作品带来了新的视角,不再是狭隘的读图,而是将图像学的方法纵向延伸到其他领域,以此带动全面的思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也提升了藝术的社会功用。
  关键词:巡回画派;图像学
  一、图像学
  “图像学”的研究是从19世纪欧洲美术史的研究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的,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图像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挖掘图像在特定时代下形成和发展中所融汇的文化内涵、思想观念。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再是点线面或色彩布局等元素,而是对绘画作品主题和背后文化内涵的研究,揭示其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图像所暗含的思想观念。在诸多图像学研究学者中,对笔者影响最大的是潘诺夫斯基。潘诺夫斯基一般将艺术作品冠以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个层面为前图像学描述,他认为“所见即所得”,从图像的本身可以直接理解画面的内容,也就是说,你看到画面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对画面的直接反应。这些不需要绘画方面的专业知识,所有人都能做到。
  运用图像学对艺术作品的阐释到第二个层面的时候,“所见即所得”已经不能很好地表达了。为了理解画面更深层次的意义,我们需要将可利用的艺术和文化知识代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忽略形象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往往是由某种特征和符号等构成的。透过这些特征,我们不仅可以辨别出画面上人物的身份、背景和故事,甚至可以破解画面中存在的特殊代码。有些标志并不是随意摆放在画面中,而是通过哲学甚至历史文化学所升华的物质存在。由于第二个层面建立在图像之上,所以需要熟悉文化遗产,才能有利于解析画家所要表现的主题。
  第三个层面是对图像研究的解释,也是潘诺夫斯基所提出的“本质”的层面。相对于前两个层面艺术家的刻意性,第三个层面更偏向于无意识的流露。艺术家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甚至哲学观都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流露在其绘画作品中,且这些流露是不易察觉的。这种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给之后的研究者们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图像。
  二、巡回画派背景
  1870年,巡回展览协会在圣彼得堡创立,其前身为“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至十月革命后结束,共历时五十余载。1871年11月29日,协会首次举办了以绘画和雕塑为主的公开展览,标志着协会艺术活动的开端。此后直至1923年间,“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展览每年均会在圣彼得堡启幕,共开过四十八次展览,其展览地点遍布俄罗斯各地,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美就是生活”,这一思想也被巡回展览画派奉为艺术主旨。他们反对俄罗斯艺术逐渐的西欧化,加之受到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成员们更加强调民族性,强调民众的参与性。他们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有着美院专业教育的背景,代表画家有我们熟知的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希施金、列维坦等。巡回画派在艺术题材上远离学院派的束缚,追求解放,将目光更多的投放于周遭现实。他们的艺术风格多变,且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了画家的人道主义关怀和个人思想,且巡回画派的艺术与那个时代的文学联系紧密,极具文学意味。
  三、以《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为例
  (一)关于《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的“所见即所得”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现藏于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是列宾的扛鼎之作。所谓宗教行列,就是举着圣像、十字架和神幡的游行,是俄罗斯的宗教习俗之一。画家通过浩荡的宗教队伍,创作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各种身份和各个阶层的人物群像,在俄国绘画史上,这幅创作中的人物数量是史无前例的。
  画面上,秋收季节被暖灰色扬尘笼罩的大地,参加宗教仪式的男女老少们,在圣象前后形成了浩浩荡荡的行列。从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开始,是合力抬着神龛的,衣着、相貌、年龄甚至头发的颜色都不尽相同的数位男性。跟在他们身后的,是两个手捧空圣像盒的妇人,与之相对的是与她们相隔几排的手捧圣像的胖妇人。两妇人身后的人群,是唱诗班的歌手,他们站在队伍的前列,有老有少。神职人员站在唱诗班的身后,着一袭华服,披头散发地摇动香炉。行列中多是数不尽的权贵,然而穷人被排挤在行列之外不能进入。画面左侧的一位拄着拐杖的瘸腿青年想要靠近神龛,却被行列外围的人墙给阻隔了,但这个青年的眼神坚定而勇敢,依然大步地向前方走去。在一片人群中,有数位骑在马上的宪兵维护秩序,画面的远处则是一片被砍伐过的树林。
  (二)关于《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的图像志分析
  19世纪俄国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文化的追溯和对历史的关注。同时,人们也开始研究起民族史和古代编年史,加之童话、史诗和民歌的流传与刊印,使绘画作品也趋于偏向对历史、神话、传说等通俗题材的表现。巡回展览画派与欧洲其他的艺术流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更多的关注内心感受、现实问题以及对哲学和道德等社会问题的思考。列宾的风俗画就集中体现了他对所处时代下的俄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是列宾在莫斯科生活六年后,回到彼得堡和斯塔索夫恢复密切联系时创作的载入画史的巨作。画家将画笔伸向了各个阶级的民众,他们之中有乞丐、农民、宪兵,也有地主和神职人员,他们打扮不同,形态各异,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内心活动,更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幅作品,以库尔斯克省的宗教习俗为题材,实则描绘了俄国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阶级分化现象。数百人的队伍是以祭司和地主为首,行列里的中心人物是那个自命不凡、手捧圣像的新兴女地主;而在她旁边的僧侣和脑满肠肥的包税商,也是受俄国当局保护的对象。女地主前面身着橙色锦缎祭服的傲慢的祭司长则是一切统治者的神圣代表。本该庄严肃穆的游行,却因他的矫饰形象显得荒诞、轻浮。显然这个队伍里需要体力的行为都由平民担当,即使前端队伍的两妇人有幸手捧圣像盒,却也是空无一物的。她们依然小心翼翼,尽显真诚,左侧的妇人甚至稍显愚昧,与队伍中心的胖妇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胖妇人趾高气昂,目空一切,在一群好似有权势的人群簇拥下,自诩为整个游行队伍的中心。但其实阳光下闪烁的圣像,早已掩盖了她的光芒。还有就是神龛后面的唱诗班成员,唱诗班是礼拜程序的一部分,也是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是由教会热诚的信徒组成,主要负责教会礼拜日宗教活动的唱诗和敬拜引领。 我们甚至可以从唱诗班成员的面部神态以及动作来判断他们所担任的声部。   与正中行列队伍相对的,是另外一部分,毫无地位可言的平民和乞丐。他们背着行囊,像是从远方赶来。画面左侧队伍中的大多数人都面露倦容,唯有队伍前列的跛脚青年,眼神笃定,步伐坚定,他想要靠近神龛,却被身份稍高于他的乡勇阻拦。但从跛脚青年手上摘下的帽子便可看出他对神龛的向往和崇拜。很显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在上帝面前,还是在沙皇面前,穷人的权利始终无法和富人的权利同日而语。画面中的人物布局以及人物本身的刻画,都表达了画家的态度。
  (三)关于《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的图像学分析
  进入到第三个分析阶段,也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说的“本质”意义的层面,这个层面将挖掘其潜在的、深层的意义。潘诺夫斯基提出,创作者对国家、时代、阶级观念、宗教以及哲学观的基本态度,会无意识的从艺术作品中流露出来。这些无意识的产物才是图像学研究的“最终目标”。需要强调的是,第三个层面是一个完全无意识的过程。就这幅画来说,列宾从一开始或许并未打算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带入到画面当中去,但是,并不等于画面中没有画家思想和态度的体现。因为大的时代背景与自身的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在分析这幅作品时,需要关注的不能只是画面内容,更要剖析内容背后的“本质”含义。这幅作品之所以可以成为载入史册的巨作,不仅仅是因为列宾卓越的绘画技巧,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画家对当时俄国社会的观察与剖析,尤其是其对人物心理特征的表现。
  隊列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及专属于各自的行为动作,这些设计与组合都能看出画家最深处的内心表现。烈日下行进的人们,有的坚定,有的倦怠,有的沉重,有的荒诞。强与弱,富与贫构成了画面的冲突。行列中的人物描绘以鲜明的色彩为主,而背景的山坡,以及刚被砍伐的植被所构成的萧瑟景象与之产生了反差。需要补充的是,画面中的多数富人正是为谋取利益而砍伐树林的始作俑者。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将财富尽收囊中,享受着财富和权利,而那些为他们工作的平民,获得的利益少之又少,甚至在宗教行列中都没有一席之地。
  扬起的尘土使远处的神幡蒙上尘埃,显得不那么圣洁高贵。骑在马上的警察、宪兵等,耀武扬威,肆意谩骂,丝毫看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些都是画家想要抨击的现象。对于人物形象的选取,作者很自然的将肥胖、尖酸、刻薄的形象安插在权贵和趋炎附势的人身上。对于平民的描绘,则多以刚正、虔诚、瘦弱的形象展现。作为人数众多的人物群像而言,能将每个人的人物形象都加以区分并惟妙惟肖,实属不易。
  四、结语
  19世纪是俄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期,文艺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看不亚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崇尚理想,追求真理,渴望变革,善于真实地描绘俄国的风土人文。他们把艺术从贵族沙龙中解放,根植于大众,使其更具生命力。画家列宾也一直关心俄国的革命和解放运动,关注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不仅体现了列宾的个人的绘画天赋,更融合了他早期从欧洲和俄国本土所习得的绘画技巧。
  对列宾的《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进行图像学分析,可以深入解读作品背后的内涵并了解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以及列宾的艺术追求。图像学使图像和观念有机地结合,给我们欣赏学习巡回画派的绘画作品带来了新的视角,不再是狭隘的读图,而是将图像学的方法纵向延伸到其他领域,以此带动全面的思考,同时也提升了艺术的社会功用。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米勒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他的整个艺术发展轨迹也奠定了他突出的艺术成就。关于米勒的绘画,本文以艺术家早期的绘画题材为观赏视角,试图从一个探索的轨迹中发觉艺术家潜在的艺术本质和艺术积淀,通过对肖像画和故事画题材的解读、形势与内容的分析,更深入的呈现出艺术家艺术成就多面性色彩。  关键词:米勒;19世纪;肖像画;故事画;早期探索  19世纪,米勒深处欧洲美术中心的法国,伴随着现实
期刊
摘 要:欧洲文艺复兴盛期,随着意大利新兴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威尼斯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画派——威尼斯画派。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乔尔乔纳,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为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的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沉睡的维纳斯》同样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就该作品用图像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文艺复兴;维纳斯;乔尔乔纳;隐喻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
期刊
摘 要:崔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作为当时宫廷画院风格改革的代表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对他绘画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双喜图》是崔白晚年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分析《双喜图》的章法布局、造型表现、笔墨设色以及意境感受,展开对崔白花鸟画的形式语言探究,并阐述崔白的绘画形式语言和创作思想对宋代花鸟画的影响。  关键词:崔白;花鸟画;《双喜图》;形式语言  一、崔白花鸟画形式语言的形成  (一)个
期刊
摘 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是山水画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者通过写生可以更直接地亲近自然,体会自然,并为自身山水画创作准备素材。山水画写生不仅是对山水画基本技法及基本功力的训练,而且是对艺术修养、艺术技巧的不断积累。所以说创作不是凭空而来的,写生是创作的基础,而创作是写生的艺术体现,写生与创作相辅相成,然而二者之间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关键词:太行山;写生
期刊
摘 要: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作品想象与现实的角度入手,对《自由引导人民》进行赏析。首先从《自由引导人民》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其次阐述了德拉克洛瓦的创作心理;最后对《自由引导人民》想象与现实进行分析。  关键词:想象;现实;《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巨匠德拉克洛瓦创作的一幅经典油画作品,也是现代法国的一种独特的象
期刊
摘 要:古镇题材的画是风景画分支的一种,无论西方风景画,还是中国山水画,都证明画室以外,存在着使艺术家倾心的庞大的素材库。吴冠中作为当代著名画家,他的油画作品风格与艺术思想在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以吴冠中油画作品为例,浅析其油画作品的特色与画风。吴冠中主要受到西方传统精神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是受到自己情感的影响,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浅析与总结,为今后的古镇题材作品
期刊
摘 要:美术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素质、审美、德育、文化知识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美术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我们作为一线教学美术教师,需要紧随时代潮流,以生为本、循序渐进,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为美术教学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鉴于此,在简单分析了美术教学现状之后,就美术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期刊
摘 要:图像学是一门辅助艺术史的科学,旨在形象主题的分类、描写和解释。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层次阐释作品,不仅适用于西方绘画研究,也适用于中国绘画作品。文章从图像学角度來分析仇英的绘画作品,了解明代社会生活面貌,剖析画作中某种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历史与思想的深层意蕴。对其作品的内在含义做深入分析,关注其在绘画方面的创新,并且结合同时代主流文人对他的评价,揭示其图像背后蕴含的美学价值。  关
期刊
摘 要:“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经过刻制,即便结构与点画形状不爽毫发,它也由此而成为另一件作品,墨迹边廓的精微变化,是绝不可能在石刻中重现的”,况且不爽毫发“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刻制永远是刻工对作品程度不等的‘误读’”。邱振中先生的话旨在说明刻工在碑刻过程中对作品的误读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那么,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在碑刻过程中到底历经了怎样的变化,是真实地还原原作,还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有了另一种升华,刻工
期刊
摘 要:在当今流行的借用哲学概念阐述艺术本质的图景之下,当代艺术出现了另一个图景:美的下降。现在我们应该逐步远离由阿圭那的“美”的三要素和以感性学之名为美建构起来的哲学之美,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王爱君就属于那一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的艺术家。  关键词:王爱君;韵味;装置艺术;实验艺术教育项目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当今艺术语境之下,绝大数艺术家都是只关注自我,表现一个客观境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