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偷来的豆最好吃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戏》收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里,应该是小说,《呐喊》里有不少散文式的小说。这一篇,并没有传统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矛盾、情感错位等。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意向大体一致,不以人物性格的不同见长,很像是散文,而且不是一般的散文,而是抒情的散文,所以,《社戏》如果算是小说的话,也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散文化的小说。
  文章的主体是回忆童年时代在农村的河边看草台班子演出的美好的体验。而文章的开头,却写在大城市的正规的戏园里两次看戏的混乱而烦闷的记忆,这显然是陪衬。要在艺术上真正读懂这篇文章,关键的就是要读懂文章中最后一句话:
  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显然不是一般的对比,而是一种极端化的对比:一方面是极端的好,另一方面则是极端的差。这种对比,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有点不太可信的。但是,读者并未对作家产生误解,原因就在于,所有这些对比,都集中在主观心理上。这一点,只要让同学们把相关的词语集中起来,就很明显——
  第一次看戏:外面“早听到冬冬的响”,里面则是“红的绿的”“眼前”“闪烁”,耳朵里是“喤喤的响”。凳腿太高,坐板太细。没有爬上去的勇气。在后来的回忆中,这一次的看戏是“冬冬喤喤之灾”。
  第二次看戏:戏园子里立足都难。一直在忍耐中等待着名角出场。然而,“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充满了不耐烦的情绪。
  这种看戏的印象,可以用“反感”“无奈”来概括。不但一点欣赏艺术的享受的感觉都没有,而且连起码的娱乐的感觉都没有。京戏应该是美好的,可是听觉里留下的是噪音,剧场应该是文明的,可是座位的管理却是一片混乱。剧场里一味是“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把大城市、正规戏园里名角的演出,写得这样不堪,显然是夸张的,有点漫画化、戏谑化的。把演出说成灾难,把座位之简陋说成令人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甚至把戏园外的人的目的说成来看“散戏后出来的女人”,流露出了内心的激愤。两次把戏园里的氛围说成“不适于生存”,更是有意的夸张。“适者生存”本来是当年流行的哲学话语,也是鲁迅所信奉的社会淘汰规律。不适于生存,就要灭亡,不但是一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民族的问题。这样的语言,是带着杂文的、讽刺的色彩的。特别是下面这样的话:
  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这本来是流水账,是为文之大忌。但是,在这里,流水账却有另外一种功能,那就是表现鲁迅所说的“忍耐的等候”:注意力不在看戏上,而在时间的默默计算上。起初,还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计算,后来,就变成了半个小时半个小时的焦虑。写的是潜在的心理状况的微妙变化。表现的重点,并不是戏园本身的演出质量,而是观众的情绪,用的是杂文笔调。大量的杂文手法,和下面在农村看戏时的优美诗情构成对比。
  一提起在农村的外祖母家,作家的笔调立即变成了抒情诗式的。把很平凡的,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一个小杂货店的小村庄,说成“乐土”,使我们想起了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把破墙野草的园子当成“乐园”。目的不过是表现童心的单纯和天真。
  文章的重心当然是农村看社戏的体验。惜墨如金的鲁迅对看戏前的曲折进行渲染,不仅仅在成行的曲折上,而且在心情的变化上。起初是“急得要哭”,后来是“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再接下去则是“东西也少吃”,而周围的小伙伴,则是“叹息而且表示同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心理的曲折多于外部事情的曲折,不过是为了积累期待的情绪。一旦成行,感情就自然流泻了:“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以下就是正面写那次最美好的看戏的经历了。
  但是,细看那次看戏的过程,似乎,戏也并不是特别好,主要是不如预期的美好,相反倒是充满了遗憾:一是,近台没有位置,船只好停在比较远的地方。二是,著名的铁头老生,并没有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三是,一个小旦,老是“咿咿呀呀的唱”。四是,鲁迅所期盼的蛇精和跳老虎,也并没有出现。五是,买豆浆,又没有买到。六是,只能抵抗着倦意,支撑着看,眼睛都迷糊,忍不住打哈欠。只有一个小丑挨打,算是比较好,但是,接着就是遗憾之七:一个老旦唱个不停。所有这些接二连三的杀风景。终于使大家“熬不住”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看的。那么,为什么鲁迅在结尾处还要说,一辈子没有看过这样好的戏呢?这个戏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呢?
  好的地方很多。
  好在大家发现,好戏已经没有指望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扫兴的,但是,当双喜提议“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而且还“骂着老旦”。这时候的情绪并不低落,如果低落的话,则回顾戏台,应该有和来时不一样的感觉。鲁迅是怎么写的呢?
  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把农村的草台班子的演出说成仙山楼阁,完全是抒情的诗化,和来的时候的远景几乎完全是一样的: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这就说明,虽然看好戏的强烈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心情却没有变化,仍然是充满了诗意。这是为什么呢?关键不在看戏,而在看戏的过程中的人。作家为之感动的不完全是戏,而是这些陪着他来看戏的小伙伴,是他们看戏前的主动、慷慨,水路上的能干,看戏时的兴致,甚至他们的骂人、牢骚、失望都是美好的: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船舱,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比起这样美好的情境,那戏的不美好,早已忘却了,也就是显得十分不重要了。作家所用的完全是诗的抒情的笔法。社戏之美,有两个方面,首先就美在这样和大自然的美相融合的、山水画似的境界上。其次,戏并不过瘾,让人过瘾的是纯洁的小伙伴、纯朴的人情,这集中在偷罗汉豆的情节中:那个叫阿发的孩子,居然主张偷自家的,而不是别人家的,仅仅是因为自家的豆子长得比别人家的好。一点也没有自私的考虑。这是人情美的一个层次。更深的层次则集中在“偷”字上,偷得坦然、偷得愉快、偷得好玩、偷得不像偷。因为,偷自己家的,并不完全是偷;稍稍偷别人家的,也是半公开的,就是被发现了,也不怕骂,相反,还敢于回骂。这就是说,完全没有偷的性质。人情之美更为精彩的层次是,六一公公发现自家的豆被偷了,不但没有骂,相反,倒是很高兴: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而孩子们并不担忧,反而十分坦然: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不但没有羞惭的感觉,相反,倒像是看得起他的意思。连钓虾的注意力都没有转移,可见其无所谓了。最为精彩的层次是,这个六一公公,竟然因为“我”觉得豆子好吃而“非常感激起来”。被人家偷了东西,还“非常感激”,这是何等的纯朴的人情。更为突出的是,这位六一公公,还“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这可真是把农村的人情的诗意发挥到家了,这就不但是在抒情,而且是带着一点幽默了。
  理解了这一切,才能理解鲁迅在文章最后说,从此以后“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不是因为戏和豆的质量,而是因为这样的人情。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2018年10月18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小学课堂教学重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在语文学科分论坛中,来自海峡两岸、香港、澳門地区的名师进行了一场有关“未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对话,得此机缘,深觉各地语文课程与教学有同有异,唯有在对话、争鸣中方能求得共识。语文学科作为海峡两岸、香港、澳门地区中小学核心课程,既是对汉语母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核心载体,也是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未来人才核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剧》、小说《荒岛余生》、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可以“英雄”为中
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数量是在递增还是在缩减,弱势群体成员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帮助,反映出社会的进步程度。  能够给予弱势群体具体帮助的,并且最有优势、最有能力、最有条件的,应该首推为官之人。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和《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同属当时社会各自所在国家的“公务员”,一个为武官,一个为警官,皆在为官之列。但在对待各自所面对的弱势群体成员时,其行为截然有别,很
一、艺术类课程标准文本的组织形态有“合”有“分”  艺术类课程标准的文本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一种是“分”的形式,各门艺术课的标准文本独立组织;另一种是各门艺术课程统合编撰,整体呈现为一本课程标准,即是“合”的形态,但内容是“合”与“分”的结合。  有些国家艺术类课程标准文本以“分”的形态组织分科呈现,即艺术各学科文本彼此独立。例如,我国于2011年颁布的艺术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义务
编者按:文本解读的方法始终是阅读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几十年来由作品中心到作者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研究者不断地探寻着“最佳的”解读方法。教科书中的任何一篇选文。创作之初均是体现社会原生价值的社会读物,一般不承担教育价值。如何从选文的原生价值中寻找到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是解读选文的立足点。本期我们刊发三篇文章:陈尚余老师的《怎么读就怎么教》,阐释教师阅读的原点,指出应以教师的读指导学生的读;潘井亚老师
本刊讯 2016年8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师》杂志社、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以及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暨第四届全国微课程大赛颁奖典礼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举行。  大会为期两天,以“未来技术·未来教师·未来教育”为主题,开设“互联网 ”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高峰论坛、未来领导力高峰论坛、移动微课程体验专场、翻转课堂案例专场及同课异
时下,部分老师与学生对2007年新课程高考将要出现的探究类试题大都拿不准,甚至将之神秘化,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有必要厘清一下探究的内涵与探究类试题的特点,以释众疑。    一、探究的内涵    关于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多处论述,但均语焉不详。直到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才对“探究”加以明确界定:探究,指探讨疑
2007年,新课程实验区将举行高考。从教育部颁发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来看,新课程高考的知识点并没有很大变化,只是分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分值的分布略有变化,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探究能力层级。    一、2007年新课程高考考向蠡测    由于新课程高考增加了选考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因此试题的设计将会在“稳中有变”中出现异彩纷呈的局
《我的拿手好戏》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题目,小学创意写作课程中,也有与之对应的《我的“绝活”》习作题目。此次习作要求学生能发现自己的闪亮之处,并能把自己的感受、看法写出来,既要写出真情实感,又要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呈现。本次习作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列提纲这个整合材料、安排详略的习作步骤。一、激趣导入,引出习作主题  1.游戏激趣—姓名、本领对对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习作主题是“
一、建一所幸福的学校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在近60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建设“和谐创美”的育人氛围。2005年以后,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提出“让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快乐,让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的办学理念。学校发展的焦点由最初的关注“事”逐渐转为聚焦于“人”。学校基于对教育的思考和学校历史积淀、师生发展需求,于2013年提出“建设幸福学校”的办学目标,建构学校的价值体系,探尋确立幸福学校实现的四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