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决高职生就业问题的思路探析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zi16816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麦可思公司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从当前高职生就业率普遍较高的表面现象中,指出其实质上仍然存在的就业质量偏低、职业稳定性不高等问题,并分析了造成高职生以上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高职生就业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生人数占普通高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以广东为例,2009年高职院校招生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广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也连续几年居于全国前列。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些看似令人乐观的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高职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本文笔者将结合麦可思公司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调查的相关数据对此进行分析。
  一、高职生的就业现状
  从高职生的专业对口率、离职率等方面来看,高职生就业并非尽如人意。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仍存在着约半数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职业稳定性普遍较差等整体就业质量偏低等问题。
  (一)专业对口率低。
  据麦可思公司调查,全国“211”院校2010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70%,非“211”本科院校为68%,而高职院校仅为59%。就笔者对我院物流专业学生的了解,从事货运代理、运输、仓储、贸易等物流相关岗位工作的学生约占60%左右,约有15%左右的学生就职于亲友公司,而这些工作岗位与其专业相去甚远,另有10%左右学生选择了文员、助理、业务员等与专业相关性较低的岗位,还有极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但是与专业无关的岗位。
  (二)离职率高。
  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广东省及我院2010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均为47%。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93%),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3%)、薪资福利偏低(34%)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19%)。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为12.50万人,占了高职高专失业总人数的30.2%。其中有7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是其中一个。
  二、高职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两种现象呢?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对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高职生自我定位欠准。
  在求职就业中,高职生由于不完全了解社会需要,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具体趋势认识不明晰,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脱离客观现实,求职期望值过高,缺少全局观点,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重利益轻成才,看当前的多,看今后的少,看表面的多,看实质的少,往往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不愿意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去学习,等待机会,许多缺乏正确就业导向和就业意识的片面认识导致择业失败。
  (二)专业设置缺乏市场针对性。
  虽然高职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和培养方式上,强调按照社会需要和岗位能力要求来确定,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但是实际上,社会、市场、企业及岗位需要信息在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差别较大,因而在一些专业设置中表现出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选择不当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在学校获得社会、市场、企业的实践操作技能。据麦可思公司对我院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49%的学生认为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是实习和实践环节,18%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
  (三)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力度。
  据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成功渠道的研究,22%的学生是通过朋友和亲戚,20%的学生通过专业求职网站,仅有14%的学生是通过本大学的招聘活动或发布的招聘信息得到招聘信息,获得就业机会。由此可见,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力度,与人才需求单位直接联系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所能提供的就业信息与毕业生的愿望和需求相去较远。
  三、解决高职生就业问题的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高职生就业定位欠准、专业设置不适宜及就业指导工作乏力是导致高职生就业问题的最直接原因,高职院校应当从专业建设及就业引导两个关键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毕业生的专业及求职技能,通过各种渠道促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水平。
  (一)专业教学实践化。
  据麦可思公司对我院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69%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习。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要构筑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专业应用技能、综合发展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仿真性。真正将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实践实训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深入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专业设置特色化。
  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在规范的前提下体现特色。虽然各学校都使用同一个专业名称,但方向可有所区别,以突出不同学校及区域的特色。同时,在专业名称上也应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如“市场营销专业”可根据区域特色具体分为陶瓷营销、家电营销、家具营销等专业。同时可采用灵活的专业建设体制,通过对各专业市场需求、就业情况的调查及时对专业建设情况做出评价,灵活机动地设立有需求的新专业,淘汰缺乏市场的旧专业。
  (三)订单培养规模化。
  高职必须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能力训练是很重要的。而这种能力的训练有赖于“订单培养”以至产学研才能完成。我院已与奥威斯集团、雪莱特、伊立浦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联合班,为我院实施“订单培养”发展战略迈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广泛开辟校企合作的途径,深入持久地进行订单培养,并将这一模式正规化、规模化,这是解决高职就业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
  (四)就业指导信息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注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做好校园网站服务,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与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构建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逐步将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引人市场服务轨道,为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选才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五)就业指导全程化。
  高职院校要将就业指导的教育贯穿于高职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如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之时即进行就业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目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及就业压力,从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同时要敦促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合作,帮助高职大学生克服择业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
  (六)就业指导日常化。
  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任课教师及辅导员要密切关注本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就业教育与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日常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并通过个别谈心、集体座谈、专题讨论等各种形式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素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
  (七)就业指导社会化。
  高职院校要结合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某些模糊观念予以澄清,从而让学生对社会实际有更深刻、更现实的认识,从而做好对就业岗位的心理预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高职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的专业对口率低,职业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主要源自高职生就业定位欠准、高职专业设置缺乏市场针对性及就业指导缺乏力度,而解决高职就业问题的关键途径是一手抓专业建设,另一手抓就业指导,而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探析,笔者希望对高职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单位:王慧,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何卓明,佛山市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赖智慧.高职就业:风光难掩寒霜[J].教材周刊,2005.
  [2]李艺英.专业调整紧跟市场发展需求 高职就业也不难]EB/OL]. http://edu.sina.com.cn/l/2005-01-05/97036.html,2005-01-05.
  [3]周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4,(6).
  [4]刘旺生.高职生:就业的失灵、困惑与出路[EB/OL].http://www.jxyyxy.com/xsky/t18.htm.
  [5] 原春琳.教育部官员解读:高职就业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EB/OL].http://cn.chinagate.com.cn/education/
  2007-11/13/content_9219011.htm,2007-11-13.
  [6]南方日报网络版.广东高校就业率冠军花落职校 技能型人才走俏[EB/OL]. http://www.gd.gov.cn/gdgk/gdy
  w/200710/t20071026_31577.htm,2007-10-26 .
  责任编辑赖俊辰
其他文献
立意、选材和细节描写被认为是通常范畴下的习作三要素,所以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也基本上是从这三个角度来入手的。读与写是不分家的两兄弟,一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故称之为读写一体。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两种教学形态,一种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读懂课文,一种是通过课文学习“听说读写”。我们把第二种教学形态称为“表达本位”式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表达本位下的
“我爱阅读”是统编本教材二年级语文园地中的最后一个栏目,围绕每个单元的学习主题选编相应的阅读材料,有童话、诗歌、寓言故事等,给学生带来了积极阅读的动力。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我爱阅读”这个栏目正是顺应了这个要求,对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拓展。“我爱阅读”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衔接,也是打开学生自主阅读的一个窗口。如何依托“我爱阅读”这个栏目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
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与本地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甚至把企业车间搬到了学校,探索了“岗位·任务·生产”三位一体的“车间训练”教学模式(以下简称“车间训练”教学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解决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对接问题。    一、 “车间训练”教学模式的内涵     “车间训练”教学模式,是指学校在校内为企业提供场地,引进企业生产车间,生产车间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指定专业设置岗位,对外承接
小学语文教学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一致认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课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在我校语文教改实践中,“以一带多”成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自主搜集信息  初步了解课文,
会议     举全省之力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  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9月1日,为期两天的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隆重开幕,来自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的代表齐聚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会议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主持。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等出席大会并分别作重要讲话。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研究落实《广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学的应然追求。作为教师,可以以文本解读为抓手,引导学生直面文本,观照学生的具体学情,让文本解读适合学生。  当下,核心素养正渐渐成为热词,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也渐渐热起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从“供给端”发力。而对语文教学来说,最为有效的“供给端”就是文本解读。在教学中,师生应当成为文本的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可以为后期的阅读、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生字,在课改的要求下,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识字、字源识字等教学策略,结合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更高效。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1.创设游戏化识字情境  在识字
统编本教材鲜明的编排特色之一,就是将课标各学段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有序地分散到各单元的教学之中。基于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阅读拓展延伸,既是对学生已学内容的巩固,又是对他们持续阅读实践的检验。笔者认为,我们的阅读拓展,需要正确解读语文要素的内容,基于语文要素确定相应的阅读拓展内容,做到有针对性、开放性和语用性。  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根据课标各学段对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目标的细化和序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好的教材使老师教得称心,让学生学得舒心。  中职与普高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定位,中职的学生基础与普高不一样,从2007年开始,我们学校使用了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数学》(必修),这套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摘 要:崭新的教学模式,能顺应学生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把兴趣投入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学出能力,学出水平。  关键词:投其所好;竞赛教学;游戏教学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学生兴趣的高低,学生兴趣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作为一名数控车工实训课的教师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