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班“高原现象”解读与应对策略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毕业班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到一定的阶段会出现类似长跑中的“高原现象”:虽然学生也学习用功,但是成绩却总是停留在某个固定的水平上难以上升,有的甚至还下降.本文旨在探究毕业生克服“高原现象”策略.
  一、高原现象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我们把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现象称之为毕业生的“高原现象”.很多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既纳闷又着急,因不明白,努力了一段时间后见收效甚小,就放弃了努力,造成“功亏一篑”的遗憾.有些意志薄弱者还会出现沮丧、懊恼、心烦意乱等消极忧郁的情绪,以为自己再学也白搭,因而失去信心,对数学产生厌学的情绪,终止学习或应付学习,结果影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高原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生理和心理因素.初三学生学习时间相当紧张,日以继夜大量的练习.同时为赶时间又缺乏体育锻炼,人的身体机能减弱,另外还要承受来自父母、老师及社会的压力,这些都会导致考生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当这种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高原现象”.
  2.学习方法的原因.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开始阶段,带着新奇感和兴趣,多看多练,进步很快,但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难度的加深,靠原来的方法难以招架,应付不了了,学习速度也就慢慢降下来.另外在复习阶段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安排,这就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没有得到改进,学生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3.学习内容和难度的增加.随着学习的逐步加深,学习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从范围上来看知识的容量在增加,从程度上来看难度在加深.这就更需要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扎实,理解透彻,运用熟练,而且要把握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如果前面所学的某些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透,运用不熟,那么就很难形成准确、严密、清晰、连贯的数学知识网络,因而在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就很难继续提高了.
  二、应对高原现象的策略
  针对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疏导与调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产生“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增强信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学生对这种现象的恐慌害怕情绪就会减轻甚至消失.克服高原现象还需要学习者保持强劲的动力,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这样才能克服“高原现象”.教师最好能和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状况,减轻学生在家庭社会方面受到的过大压力,在心理上做好克服高原现象的准备工作.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加强锻炼,增强营养,保持充沛的精力,劳逸结合,合理分配时间,这也是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有的学生基础不牢,许多知识点没有弄清楚,有缺漏差的情况,在总复习中要及时补上,否则日积月累,不能自拔.教师要抓紧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让学生的高原现象得到及时缓解和消除.有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学习方法却不科学,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安排,抱着一种机械的苦学加死学的方法,整天为做题而做题,这就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甚至越做题心中越无数.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弥补,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这样的矛盾现实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学习必然越学越吃力,进步缓慢或停止不前的学习情况就自然发生了.教师在复习阶段先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然后适当的选择针对性的练习题,指导解题方法,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而让高原现象消除殆尽.
  最后,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设计.随着对初中数学的深入学习,学生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挫败感增加不少,畏难情绪也常有发生,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时,要注重学生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那些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紧扣教学目标,推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活跃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高兴的学,高效的学.这就要求:
  (1)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正确解读、选择,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情绪状态对教材教学再度开发.(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尤其要关注出现高原现象的学生.(3)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遵循系统化、具体化、层次性、主体性的原则,应该能激励、引导每一名学生热情的投入学习中去.(4)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探究.(5)教师应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提出和老师不同的看法,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所谓的高原现象会像肥皂泡一样,短暂的出现,快速的消逝.
其他文献
本文对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脑PET显像进行了研究。文章分别对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GD组)和10例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脑18F-FDGPET显像,按年龄和性别构成配对,用统计
摘要: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能促进智能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个性品质的目的.目前,部分学生物理成绩较差,学生有厌学、弃学倾向.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负及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无疑都是十分有效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  一、利用灵活多变的新课引入方式,激发学生的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摆上满满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酒。而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爸爸、叔叔、伯伯聚在一起吃饭,我总会听见他们在讨论喝什么酒,红的
有一位记者想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郎平让他按照有关规定去开介绍信,写明采访内容,再到有关部门报批;至于自己接受不接受采访,那还要另说。 还有一次,至少是一次,郎平在
舆论监督的展开,正使得新闻工作者逐渐增强使命感、成就感。但我们必须牢记:新闻工作者从来不是,将来也不会是这个社会的审判者、决策者。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维持,最终要靠完善
高中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写作能力看作是一项重点学习内容,教师要注重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等基础学习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写作课堂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
今天,我打算吃一个梨。这是一只小香梨,外皮金黄金黄的,但摸上去又油又滑。我用冷水洗了一下,可外皮还是很油。我就用热水泡了一会儿。啊,我惊呆啦!梨的外皮怎么会变成棕褐色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n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关于ADHD儿童神经心理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对视觉或视听混合信息的加工,而
丹玉号杂交种对发展我国玉米生产的作用与贡献辽宁省种子管理站(沈阳110034)陶承光我省丹东市农科院(原丹东市农科所)自60年代末相继推出玉米新杂交种以来,其育成品种之多,推广地域之广,对粮
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初中正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黄金阶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文对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