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中矩的《亨利五世》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zl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今年携“王与国”三部曲来华,掀起了不小的热潮。许多观众因为从“空王冠”中熟悉了由男神“抖森”扮演的亨利五世,而纷纷前来一睹酷肖“抖森”的阿历克斯·哈赛尔。
  《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第二个历史剧四部曲,写于《理查三世》之后,据推测,莎士比亚是被“霍林斯赫德的编年史”(Holinshed's Chronicles)激发了想象力,因而将一整段英国历史写成戏剧,并让亨利五世成为国王的美德的典范,与理查三世这个集中了一切邪恶的暴政模板相平衡,以此来满足伊丽莎白时期观众的期待。
  然而在四百年以后的舞台上,《理查三世》被世界各地搬演的频率要远远大于《亨利五世》,这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坏人”的故事可能比“好人”更为精彩。上演《亨利五世》且获得好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89年由Kenneth Branagh导演的电影《亨利五世》获得声誉,或许因为当时英国国内民众为一块殖民地的归属而陷入两难境地,亨利五世的动人演说似乎为英国发动战争找到了依据,戏剧也由此找到了与当下社会的连接。
  皇莎的这版《亨利五世》,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当然,不同的观众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期待也不同,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能够通过欣赏演出来了解莎士比亚的剧作,并激发起阅读莎士比亚的兴趣,已经非常不错。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去年来沪演出的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院的《哈姆雷特》以及皇莎的这版《亨利五世》都做得不错,在忠于原剧的基础上,力图做到舞台呈现更现代化,更符合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舞台是“空的空间”;人物的对话与动作腾挪交替,让观众不至于被冗长的台词弄得昏昏欲睡;场景切换机智而明快;英式幽默与喜剧化场面的处理恰如其分。
  然而,对于那些对莎士比亚剧作非常熟悉,对当代世界戏剧发展比较了解的观众来说,看莎士比亚的期待则是希望看到切合当下社会与时代,或者更个人化的解读;希望看到更为创新的舞台表现手法,以及其如何恰如其分地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而表现;或者,只是为了看看演员精彩的演绎。
  从演员演绎的角度上来看,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领衔主演的英国国家剧院的《哈姆雷特》还是让人看得非常过瘾。康伯巴奇对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有着自己的解读,他为王子一再拖延复仇行动注入了符合他个体特征的动机,并能为观众所感知。于是观众终于可以理解奥菲丽亚为什么会说“一颗高贵的心就此陨落了”。康伯巴奇向我们展示了高贵的人面对不择手段的人时的境遇,展现了莎士比亚天才之笔描绘出的永恒悖论。而皇莎版的《亨利五世》主角阿历克斯·哈赛尔气场似乎有些不够,其说话的嗓音、走路的样子似乎还是哈尔王子一般的毛头小子,看不到亨利五世的君王气质,尤其还有“抖森”版亨利五世与之对比。让人印象颇为深刻的倒是由罗伯特·吉尔伯扮演的法国王子,带着童花头假发套的法国王子站时丁字步、吃点心时翘起兰花指,连马背都上不去,举手投足不无女性化的特征,恰是英国人爱打趣的法国人形象,让人忍俊不禁。
  从舞台表现手段来看,现代化多媒体、灯光各种技术手段已经给“空的空间”带去更多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舞台可以玩出花来。而皇莎版《亨利五世》并没有借助太多现代化的手段,甚至没有太多利用舞台的景深与高度,表现手法略显单调。舞台两侧搭了两个高台,但只是为了吹号手在说书人上台说书时吹号使用,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用途。至于描绘战争的场面,原本我很期待导演如何处理这些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场景。然而却只是一小堆人在舞台上冲来杀去,并无新意。反观在2014年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的《亨利六世》(全长18小时),充分利用舞台空间、灯光、服化等各种各样的手段营造出不同的战争场景,如贞德带法军与英军交战,用灯光与艺术体操来体现战争的惨烈;约克三兄弟追捕塔尔博,舞台上灯光全灭,只开几道红色光,人物在红光里追逐、腾挪、厮杀,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
  而从解读来看,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时选择《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进行巡演,其目的有点类似于BBC为2012年奥运会造势而精心制作的莎士比亚剧集“空王冠”。在英国这个热衷于将文化做成产品的国度,莎士比亚早已成为英国向世界输出的最大文化产品品牌,与此同时,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更是其宣传英国文化、重塑“大英帝国”形象的不二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皇莎来做“王与国”这一系列,做一个大众普及版定是其基本定位,忠于莎剧原著(只删去部分台词,保留的台词全是莎剧原著中的),用纯正的英语来演绎便已经能打开中国的市场,这可以从演出现场座无虚席看出。而演后谈时,两个七八岁的中国小男孩用纯正而流利的英语进行提问,更是让在场观众都亲身证实了全球化时代的真实到来。英国的文化输出做得真不错,事实也证明,我们中国人已有充分的消费文化的能力。只是,我们何时才能真正向世界输出自己的优秀文化?
其他文献
北方昆曲剧院的《李清照》是一台具有创新意识的昆剧,其对昆曲艺术的探索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体两面。一体就是它为昆曲《李清照》,它是昆曲,无论有多少创新它都是昆曲,它也是李清照,无论用多少笔墨它都是围绕李清照。两面就是创新与继承、实写与虚写、现实和心理、绵密与留白、节奏与递进,凡此种种都从对立或对比的两个方面来呈现一体的舞台形象。  以往写李清照的艺术作品,笔墨着重落在写她一生中的两件事:年轻时与赵
期刊
在人们印象中,蒋月泉是一个特别的艺人。他的评弹说得好,唱得也好。他的说表和唱腔,好像是同苏州这个地方血肉相连的。  不过在小青年时候,蒋月泉并不像说书先生,长得高头大马,欢喜运动,100米短跑在学校运动会上得过名次,后来工作调来调去,喜欢上了评弹。他人聪敏,肯吃苦,16岁拜师学艺,18岁就差不多成名了。他跟了周玉泉、朱介生学习,刻意创新,很快得到听众与同行的承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蒋调。  上世纪3
期刊
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发展,生长在那时代的年轻人随着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连带提起对于艺术梦想追求的勇气,间接地引发了80年代小剧场运动,使得剧场艺术在台湾逐渐蓬勃发展形成了产业。果陀剧场、屏风表演班、表演工作坊等大型剧团一一成立,中小型剧团也在各地萌芽,新世纪后台湾各大学院校更进而开设舞台戏剧表演等相关科系课程,使得台湾有资源丰盛的表演艺术人才,并投入剧场或文创产业。  时至今日台湾的小剧团数量已不
期刊
娄老师提醒我,讲话的声音再大一些。我这才想起,他的听力有些问题。  “那您平时是怎么排戏的?”  “把自己的台词和对手戏都背熟。”他说道。  如果不是坐在他面前,看到他耳朵里塞着助听器,真的很难想象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以每年一部新作品活跃在舞台上。2014年底,80岁的娄际成在话剧《长生》里出演80岁的文坛泰斗默林,进剧场前夕,他突觉心脏不适紧急住院,然而一旦感觉自己病情有所好转,他
期刊
从2015至今的美利坚合众国,如果说到现象级的文化事件,除了选战和特朗普闹剧之外,就数这部红到发紫的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了。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和电视节目,《汉密尔顿》和作者林-曼钮尔·美兰达(Lin-Manuel Miranda)的影响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史上任何一部音乐剧,成为人人争相谈论的文化现象。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更是将其称之为“我生平看到过各种艺术形式中最好的一部艺术作品”。被公认为指标
期刊
3月31日晚,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举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姚居德凭借在话剧《祖传秘方》中的出色表演荣登本届主角奖榜首。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第4届白玉兰戏剧主角奖获得者濮存昕为话剧表演艺术家娄际成颁发了特殊贡献奖。  娄际成精神矍铄地站上舞台,手捧奖杯的他感慨道:“首先我要感谢‘白玉兰’评委对我的关怀、肯定,接到获奖通知后,我一直不平静,感
期刊
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最后一部作品《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下简称《黑夜》)出版。1991年,瑞典当代文坛巨匠拉斯·努列将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结合奥尼尔生平创作了《命运之影》。26年后,中国观众终于有幸得见瑞典皇家戏剧院的原版演绎。演出前,东方艺术中心联合大隐书局举办了见面会,于是笔者得以有机会与剧院总监以及剧中主演面对面地聊一聊,希望对大家解读这部“叠影重重”
期刊
本届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花落各家,而名列榜首的是话剧《祖传秘方》中卜振堂的扮演者姚居德。  2015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这一年里,中国戏剧舞台上涌现了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的剧目;而在笔者观看的众多此类题材的作品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话剧《祖传秘方》则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一部。尽管时光流逝,但该剧呈现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直到现在仍在胸中回
期刊
江苏省淮剧团团长 陈明矿  江苏省淮剧团始建于1956年,系江苏省戏剧文化领域中具有省级定位和示范性的淮剧艺术表演团体。建团以来,经过张云良、方素珍、华美琴、杨桂芳、李少林、刘少峰、梁国英、陈澄、陈明矿以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原盐城鲁艺62届艺术骨干等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拥有了雄厚的剧作资源和丰富的戏剧文化传统,奠定了剧团发展、传承创新的坚实基础。剧团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云良、裔小萍,省、市
期刊
看了立陶宛OKT剧团的《哈姆雷特》,为导演科尔苏诺夫的才华所折服,经过了开场的略显压抑之后,剧情便进入到一种不断上扬的轨迹,在最后决斗、服毒、爆炸中达到最高潮,特别有厚度,欧洲戏剧联盟大奖的名头真不是虚的。  做后现代的减法  当代对《哈姆雷特》的改编如何打破传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做后现代的解构,在这点上更出名的莫过于托马斯·奥斯特玛雅的版本,哈姆雷特是一个中年脱发的胖子,如神经病人一般躁动疯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