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成果简介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f00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全国各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译著、编著65部,在各类学术报刊发表论文1023篇,获得各种科研项目68项,不同奖励87项,其中部分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现将2002年以来该学科的主要学术成果作简要介绍。
其他文献
古人立义要在实行,“文”义因而具有实体性,其“人本”义具有特殊的含义与地位。古“文”字“人一文”一体的构成及其初义表明古“文”的“人本”义确立甚早,并具有较为具体的意义指涵和实用特性;古代人学和文学将“人”“文”统一于“天地之心”,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人本”的实质和地位,具有多方面根本性意义并蕴涵着无限的人文生机,体现了古人对“文”之“人本”义的深切领悟、敏锐发现和自觉承担;“人本”的展开和实现,具有不同的表现与境界,而最终体现为人格的完善和完美。
2007年5月12日至13日,《文学评论》编辑部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兰州联合主办了“新时期30年中国文学研究高峰学术会议”,来自全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对新时期以来30年的中国文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反思。
2007年6月21日-22日,“新世纪古代文学学科理念与发展思路研讨会”在沈阳辽宁大厦举行。会议由《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辽宁大学文学院主办,辽宁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十几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数十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两天的讨论中,与会学者回顾了古代文学学科自建立至今百年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在当前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挑战,
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纷纷以各自独特的经验和对策给予不同的态度和反应。在全球化的普遍性话语中,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也充满着前景忧虑和赶超期待。他们希望检视和厘清中国文学研究的知识状况,他们渴盼凭藉大学教育弘扬和延续中国文学的教育传统,
2007年5月18日,《文学评论》编辑部与文学所离退休党支部联合召开许觉民同志追思会。文学研究所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西北师范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其前身为北平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1939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以来,一大批著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黎锦熙、赵荫棠、杨伯峻、彭铎、刘国钧、张舜徽、张文熊、昊福熙;罗根泽、郭晋稀、李嘉言、王汝弼、郑文、匡扶、李鼎文;陈涌、洪毅然;丁易、孙克恒、支克坚、季成家;
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建立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建立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河北师大文学院的前身是1929年创建的河北省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至今也有近80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前,曹禺、萧乾、冯沅君、李何林、李霁野等名家先后在我校现代文学学科任教,其中李何林先生不仅是国文系的创建者,而且是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期刊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为甘肃省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