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从“运用动作、绘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运用电脑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兴趣,从而在感受音乐学习乐趣的同时,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 感受 欣赏 创造 教学
本文: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教学在中小学中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采的音乐活动的同时,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即小学音乐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蕴含着比知识传授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素质培养。
由于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动、好表现的特点,我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从“运用动作、绘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运用电脑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兴趣,从而在感受音乐学习乐趣的同时,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动作、绘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表现。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玩、去实践!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我借鉴德国人的音乐教学方法,很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如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室里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同学维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或快动作、慢动作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着音乐节奏律动。师生不但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同样,绘画的加入也为音乐课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绘画能直观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绘画引入音乐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能引发学习激情,调动学习情绪,激励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音乐作品。如:学完歌曲《春天来了》后,我让学生到室外去寻找春天的踪影,并即兴创作一幅春天来了的美术作品。孩子们不但从歌词中了解到夏天来了的景象,还从大自然中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并进行了二度创作。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
二、运用电脑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例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根据教材实际,精心设计了一组镜头: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房间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聂耳搞音乐创造的脸部镜头渐渐拉近,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万人瞩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三、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孩子世界充满了自由和快乐,这体现在与他们身边的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怎样让孩子从生活中寻找音乐、发现音乐并创造音乐、感受音乐呢?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我曾带领学生到户外郊游,学生在森林里漫步,听到树叶沙沙作响,看到小溪欢快地流淌,听到鸟儿放声歌唱,这就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为了发掘孩子们创造美、展现美的潜能,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让孩子相信“我就是一位音乐家,我会创作出世界上最动听的乐曲;会创造出最有特色的乐器;会把音乐的美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因此我们要放开学生,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动听的音乐、用稚嫩的双手去制作自己的乐器、用翩翩的舞姿去创造音乐的美。
通过上述尝试,我欣喜地看到:这样的教学策略改变了以往沉默的音乐课堂气氛,迎来了丰富、活跃、愉快的学习氛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为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欣赏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快乐有效,整个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音乐 感受 欣赏 创造 教学
本文: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教学在中小学中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采的音乐活动的同时,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即小学音乐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蕴含着比知识传授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素质培养。
由于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动、好表现的特点,我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从“运用动作、绘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运用电脑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兴趣,从而在感受音乐学习乐趣的同时,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动作、绘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表现。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玩、去实践!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我借鉴德国人的音乐教学方法,很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如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室里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同学维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或快动作、慢动作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着音乐节奏律动。师生不但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同样,绘画的加入也为音乐课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绘画能直观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绘画引入音乐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能引发学习激情,调动学习情绪,激励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音乐作品。如:学完歌曲《春天来了》后,我让学生到室外去寻找春天的踪影,并即兴创作一幅春天来了的美术作品。孩子们不但从歌词中了解到夏天来了的景象,还从大自然中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并进行了二度创作。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
二、运用电脑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例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根据教材实际,精心设计了一组镜头: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房间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聂耳搞音乐创造的脸部镜头渐渐拉近,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万人瞩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三、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孩子世界充满了自由和快乐,这体现在与他们身边的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怎样让孩子从生活中寻找音乐、发现音乐并创造音乐、感受音乐呢?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我曾带领学生到户外郊游,学生在森林里漫步,听到树叶沙沙作响,看到小溪欢快地流淌,听到鸟儿放声歌唱,这就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为了发掘孩子们创造美、展现美的潜能,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让孩子相信“我就是一位音乐家,我会创作出世界上最动听的乐曲;会创造出最有特色的乐器;会把音乐的美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因此我们要放开学生,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动听的音乐、用稚嫩的双手去制作自己的乐器、用翩翩的舞姿去创造音乐的美。
通过上述尝试,我欣喜地看到:这样的教学策略改变了以往沉默的音乐课堂气氛,迎来了丰富、活跃、愉快的学习氛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为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欣赏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快乐有效,整个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