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采取的是辩证的、客观的、历史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主张要破除封建旧文化,建立新文化。另一方面,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民主性精华,必须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这种对传统文化既批判又继承的文化观,仍然是我们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毛泽东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采取的是辩证的、客观的、历史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主张要破除封建旧文化,建立新文化。另一方面,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民主性精华,必须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这种对传统文化既批判又继承的文化观,仍然是我们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加以批判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贯的文化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分为二的分析基础上。
  首先,从传统文化总体来说,毛泽东主张批判地继承。
  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940年1月,毛泽东又强调,在当前的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不把这两种反动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建立不起来,“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还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裂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由此可见,毛泽东不仅科学阐明了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加以批判的正确态度,同时深刻揭示了这一文化态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概括起来就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许多珍品或精华;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历史主义者不能割断历史;剔除传统的糟粕吸收其精华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不破不立,只有破除旧文化,才能建立新文化;新文化是在旧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等等。
  其次,从传统文化的学科维度说,毛泽东也是主张批判地吸收。
  在谈到如何对待中国文学艺术遗产时,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这里尽管只是讲对古代文学艺术要批判地吸收,但联系毛泽东其它地方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他从总体上也是主张对传统的文艺、体育、哲学、道德、法律等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应进行辩证的扬弃,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长避短的目的。
  再次,对传统文化中以儒学为主干的各家各派学说,毛泽东也是坚持“一分为二”,主张有敢有舍。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的主体构架是儒释道三位一体,其中,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1964年,毛泽东曾写下过“孔门充满矛盾”的批语,体现了他对孔子文化“一分为二”的一贯态度。毛泽东曾对儒学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甚至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因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袖,必然要倡导革除传统文化观念,破除旧的思想传统。而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学自从汉代被定于一尊后,两千多年来一直为统治阶级服务,它本身也包含许多需要加以剔除的封建性糟粕。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不能不批孔反孔。然而,毛泽东毕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对儒学从未全盘否定,一直认为儒学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1954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次临时会议上,毛泽东认为孔夫子是革命党。1958年,毛泽东强调说孔夫子是有地位的,因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综观毛泽东的一生,在他的早年和晚年虽表现出较多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否定,但即便如此,不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毛泽东自始至终都没有绝对抹杀孔子学说的历史价值。
  由上可见,毛泽东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持唯物辩证的扬弃态度,既主张批判否定,又倡导继承和借鉴。这一科学的文化选择立场和文化观具有极其深远而又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它可以克服激进反传统主义和全盘西化论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完全抹杀其历史地位的文化虚无主义,有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古为今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它能够防止文化保守派死守旧有文化传统不放、缺乏批判精神、不求文化变革的文化国粹主义,有助于剔除传统中消极落后乃至腐朽的成分,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健康的现代化轨道前进。“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已经成为指导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二、毛泽东在把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方面做出了两大贡献
  其一,运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去解释马克思主义,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时,毛泽东引用了儒家的正名思想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作为哲学的整体纲领来说是观念论,但是作为哲学的部分(或作为实践理论)来说又是对的。庄子思想虽然具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消极方面,但也蕴含着不少合理的朴素辩证法因素。毛泽东经常借用庄子辩证法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例如,毛泽东在《读艾思奇(哲学选辑)一书的批语》中,引用了庄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话,借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还比如,毛泽东在1967年在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到物质无限可分性时,也借用了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动静辩证法,毛泽东在中共第八次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会上发表讲话时说:“《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实际上,在毛泽东的论著、书信、讲话、批语等中,随处可见像这样用中国固有的语言、典故、思想、神话去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事例。它充分表明毛泽东具有高度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的文化自觉性。
  其二,创建了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上的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文艺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科教思想等,并创建了系统完善的毛泽东思想体系。其中,实践论是毛泽东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相结合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现实、重实践、重经世致用的特点,作为从小就接受传统教育的毛泽东显然对此深有感悟。而自明清以来,湖南逐渐形成了重视现实问题、直面现实政治、讲求实用理性的湖湘风气,这也使毛泽东深受实践主义的熏染。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些因素促使毛泽东运用中国人的语言和风格去讲述实践论,并以此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变为能够为中国人所掌握、所运用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借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去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例如,在讲到认识的第二阶段时,毛泽东就用《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来形容概念性的认识;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阐述直接经验的重要。
  毛泽东把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从其积极效果来看,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又创造了毛泽东思想;既正确地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实践,又促使中国文化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在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向纵深拓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只有进一步将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才能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作者简介:韩乃康(1989.03--),男,26,汉族,籍贯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2012级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他文献
[提 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内含着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气神之间的逻辑关系。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使各种文化资源内聚为精神力量,发挥其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软实力。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厚重的历史底气;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高远的政治底气;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传统,广
期刊
陶德麟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同志的高足。他曾担任过武汉大学校长,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我对陶先生一向很敬重,常有信息往来。他理论功底深厚,却始终虚怀若谷,对我多有鼓励。  2003年,中宣部理论局第一本“理论热点面对面”通俗理论读物《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出版了。陶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给予热情的鼓励,他说《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继承了《大众哲学
期刊
[提 要] 通过对《星洲日报》近两年半的实证数据统计,本文分析了马来西亚华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情况,试图揭示马来西亚华社对此所持的态度及所思所虑,进而有的放矢地思考如何提升“一带一路”软实力,助推中马两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  [关键词] 华人社会;“一带一路”;态度;质疑;建议  [作者简介] 骆立: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中关系。  一 研究背景  面对以和平、
期刊
[提 要] 在城镇化及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乡村记忆场所存在物态化和非物态化两种风险因素,因其诱发的自然灾害风险事件形势严峻,道德心理风险事件不容乐观,传统与现代的观念性对抗风险事件日益凸显。政府部门和风险管理者在应对风险中的差异性响应,直接导致乡村记忆场所风险管理部分失效。在当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有效识别、预测和评估乡村记忆场所風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结果,构建乡村记忆场所风险管理长效
期刊
[提 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这“八个统一”就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
期刊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预言美国将走向衰退的艾玛纽·托德(Emmanuel Todd)曾就“黄马甲运动”发出警告:“坦白地说,我怀疑马克龙在智力上能否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法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极端化;所谓精英,即巴黎上层拒绝与人民进行谈判。”所以,托德的结论是:“法国的最大的危险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政变。”转引自托德2018年12月3日接受法国France culture电台
期刊
[提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核心问题的系统的理论思考,是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是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社会发展世界性问题的战略回应。从问题导向维度,以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明确
期刊
[提 要] 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现已涵盖超过65个国家44亿人口,为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潜力。马来西亚除了从国策出发,支持“一带一路”对马来西亚有利,另一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马来西亚对中国有乐观考虑,确保了马来西亚的对华友谊与对话信心。这不仅基于其中可能的经济利益,最重要的是马来西亚认定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首先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让大家放心,中国的倡议是建立在
期刊
[提要] 党建指导思想搞错了、搞歪了,党是要垮台的。戈尔巴乔夫当年就是试图用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改革苏联共产党,从而导致苏联共产党迅速瓦解的。所谓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革新”党的理论,它在党的性质问题上,把党从无产阶级先锋队改造成“全民党”;在党的奋斗目标问题上,把共产主义改为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在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上,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主张在党内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在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抛弃民主
期刊
[提 要]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主要的错误倾向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前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迫切需要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