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来源 :文化软实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mfdpv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核心问题的系统的理论思考,是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是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社会发展世界性问题的战略回应。从问题导向维度,以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明确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客观的现实逻辑。从发展方向维度,站在当代中国以及全人类的立场,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代中国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向,彰显了科学的发展逻辑。从实践指向维度,提出了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系统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进路,厘清了未来发展的实践指向,彰显了深刻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实逻辑;发展逻辑;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 王永友: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宁友金: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科学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站在民族复兴和全人类发展的新高度,从客观的现实逻辑出发,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核心问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总结和凝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问题导向、发展方向和实践指向三个维度,厘清了当代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当今世界“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该怎样去”的现实逻辑、发展逻辑和实践逻辑问题。
  一问题导向:彰显了“我们现在在哪里”的客观现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基本导向,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当今世界“现在在哪里”的历史方位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现实逻辑。
  (一)以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定位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是否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关系到能否正确制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清楚地知道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现在在哪里”,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符合当代中国实际,才能破解当代中国难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也没有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确判断,但有人却提出我国社会发生了质的根本性变化,不再处于“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结束”的错误观点。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得到彰显,但同时经济、科技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距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比较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还比较重;虽然我国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取得了重大突破,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但当前我国仍然面临发展黄金期与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交织的现实境遇,制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此,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变”的阶段性特征与“不变”的长期性实质,科学定位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才能有效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主张;只有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才能科学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解决时代发展的重大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J].求是,2012(23):5.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提出了一系列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理论观点和重大判断,特别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義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现在是什么样”“现在在哪里”的基本定位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现实逻辑。   王永友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维向度:问题导向、发展方向与实践指向《文化软实力》2018年第3期(二)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定位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部署
  是否清醒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到能否正确谋划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工作重点与工作思路。只有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事实出发,清醒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清楚地知道我们现在“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工作的难点在哪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能稳固、工作重点才能明确、工作思路才能清晰。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發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这一论述说明解决当代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各种问题,关键在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以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另一方面尽管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既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还有人均GDP世界排名仍较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等不充分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面临的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清醒认识,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的重大判断,并进一步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着力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加速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精准扶贫等重大战略部署,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工作重点是什么”“工作难点在哪里”等基本定位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现实逻辑。
  (三)以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定位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
  是否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关系到能否抓住和用好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影响着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只有从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出发,正确判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清楚地知道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天这个“时代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用好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主动顺应大势、迎接挑战,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矛盾,正确判断和处理好内政外交问题。近年来,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新殖民主义”等论调此起彼伏;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反复发酵;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论调不断涌现;我国社会矛盾凸显、产能过剩严重、地方债务风险加大、保障与改善民生困难重重,导致有人怀疑甚至到处宣扬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结束或消失了。面对种种质疑和抹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从世界发展大势来看,虽然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相当复杂,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和调整艰难曲折,“和平赤字”“民主赤字”“治理赤字”“发展陷阱”此起彼伏,贫富分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问题层出不穷,我国周边环境复杂敏感,逆全球化浪潮汹涌,但世界政治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虽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任务仍然艰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发展环境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赢得了世界掌声,加快发展的内部环境依然稳定、动力依然强劲。总的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1).。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亚投行”等一系列适应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现在什么样”“现在在哪里”的基本定位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现实逻辑。   二发展方向:彰显了“我们要到哪里去”的科学发展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全人类的立场,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入分析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把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要到哪里去”的发展方向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发展逻辑。
  (一)当代中国发展方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博古通今、贯通中外,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明确回答了当代中国“要到哪里去”的发展方向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统一起来,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既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无数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还是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近代中国尽管经历了社会动荡、外族侵略和战争磨难,但中国人民始终未曾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近百年时间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提出了建设一个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初步勾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提出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0.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出发,面向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全国人民期待,提出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并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不仅丰富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内涵,还明确了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清晰地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要到哪里去”的发展方向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发展逻辑。
  (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深刻地回答了当今世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要到哪里去”的发展方向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这一思想清晰地表明了人类发展的目标:打造“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站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构建和谐世界”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纵览国际大势,深邃洞察当今世界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客观境遇,指出人类社会具有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责任与共同使命,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各民族之间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强调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正如马克思所述:“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4.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处于加速演化的历史进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同时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社会的发展既存在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有需要共同面对的新威胁、新挑战和新风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正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体,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携手面对,共同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站在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国际与国内的客观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境遇结合起来,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有力地回应了人类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由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目标迈进,进一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普遍交往,有力地回应了马克思主义“未尽的事业”,清晰地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科学地回答了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要到哪里去”的发展方向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发展逻辑。   (三)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把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深刻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到哪里去”的发展方向问题。俄国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开始了“走自己的道路”的历史性探索,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系统推进“四个伟大”,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证明了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8.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当代中国发展、中华民族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同时对21世纪的世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再次迎来世界社会主义的春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发出了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号召,清晰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到哪里去”的方向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发展逻辑。
  三实践指向:彰显了“我们该怎样去”的深刻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系统推进“四个伟大”,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怎样去”的实践指向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实践逻辑。
  (一)实践之基: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供保证,也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基础,还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动力,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性工程抓牢、抓实、抓好,以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一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理念基础。只有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正确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切实占领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才能有效整合多元社会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想意识,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增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赢得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入群众。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只有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在思想文化交流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占领发力点、制高点;才能更好地对内构筑中国精神、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才能使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實力。三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6.只有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才能更好构筑中国价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也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基。   (二)实践之本:着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战略思想和战略理念,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战略路径和战略动力,还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清醒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伟大梦想”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前进的动力,为进行“伟大斗争”提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保障,为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突出矛盾,为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问题,如何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强调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中国梦这一长远的战略性目标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看得见、够得着、抓得住的可实现、可检验的阶段性目标,有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支撑发展、推动发展、保障发展的可控制、可执行的战略动力与战略路径,有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实现目标必需的坚定政治保证和可靠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02).当代中国的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中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外部条件。只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有战略思想和战略理念的正确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才有战略路径和战略动力的科学推动,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发展才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鼎力支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理论指导、思想指导和实践指导,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发展战略和实践方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本。
  (三)实践之魂:着力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领当代中国发展,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又要更加独立自主、依靠内生动力推动发展,还要更加开放包容、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共同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魂。无论是当代中国还是当今世界,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我们应该怎样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具有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战略性,“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101(01).。只有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才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才是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贯彻落实“创新”理念,必须重点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实现发展的思想问题和观念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问题和机制问题,着力解决推动发展的动力问题和效率问题;必须重点推进经济协调、文化协调与社会协调,着力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同步发展问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问题;必须重点推进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和生态绿色,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资源能源短缺的问题、污染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必须重点推进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着力解决如何“走出去”与“引进来”的问题、构建大开放战略和提高制度话语权的问题;必须重点推进全民共享、全方位共享与全领域共享,着力解决共同富裕问题、机会平等问题和权利公平问题。说到底,必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重点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相结合,在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中实现共同发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解决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发展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方向引领与规律遵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魂。
  (四)实践之要:着力系统推进“四个伟大”
  系统推进“四个伟大”,就是要“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把伟大工程作为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性工程建好、筑牢,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着力系统推进“四个伟大”,发挥好“伟大工程”在系统推进“四个伟大”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系统推进“四个伟大”必须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本领。能否破除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关系到“伟大梦想”的实现。在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错误论”等错误思想作斗争,必须同“儒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作斗争,必须同“台独”“港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必须同机制体制弊端、资源配置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发展难题作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政治领导的本领、改革创新的本领、科学发展的本领、狠抓落实的本领和驾驭风险的本领,敢于亮剑、勇于较量、善于斗争,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二是系统推进“四个伟大”必须强健实现“伟大梦想”的体魄。能否打造过硬的执政党,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关系到“伟大梦想”的实现。在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党的建设面临“三个不纯”“四大考验”“四大风险”“四风严重”等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着力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以及纪律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确保党始终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担当起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三是系统推进“四个伟大”必须锻造推进“伟大事业”的核心。能否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关系到“伟大梦想”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为此,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决消除西方价值观念、错误思潮及其封建残余思想复燃的冲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必须坚决摒弃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须坚决批判共产主义理想“渺茫论”“有害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着力解决文化自卑、文化自迷、文化自贬等问题,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藝作品和文化产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方向、以党的理论为指导,确保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系统推进“四个伟大”,是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难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行动纲领和基本遵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王永友,史君.以意识形态为核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践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4):9198.
  [6] 王永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逻辑结构[J].探索,2015(05):912.
  [7] 王永友.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地位与主体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1)5561.
  [8] 王永友,宁友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困境与机制构建[J].邓小平研究,2017(05):6672.
  [9] 王永友,宁友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困境与机制构建[J].邓小平研究,2017(05):6672.
  [10] 王永友.科学思维激活思政课教师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先后提出的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内容重大,意义深远,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和热烈称赞。  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着眼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着眼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客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上的某些缺失而提出的决策建议,体现了党中
期刊
[提 要] 本文通过探讨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来源及内涵,阐释其概念的局限性与模糊性,重点分析“软战争”和“锐实力”的基本内涵与概念误区,又以北美地区海外华人群体为例来分析解释以上论点,并提出与软实力相关的新概念“软效应”。此“软效应”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功能有着明显的本质区别,体现了“软实力”概念与内容的新发展。  [关键词] 软实力;软效应;锐实力;北美地区海外华人  [作者简介] 肯
期刊
编者按:文化问题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异同及其未来走向却一直存在很大分歧。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曾经批判世界文化传播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在东西方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旅美学者杨孝明教授曾经较早向国内评介此书,并一直关注国内文化建设。欧阳康教授到美国访学时曾经邀请杨孝明教授就此开展对话,这里刊发此文,以引出对东西方文化及其未来走向的深度探讨,以求在此基础上增强中华文化建设的自
期刊
[提 要]信息革命对文化的创新创造与传承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创新也要基于这一基本背景。关于如何进行大学文化创新,本文认为应当从“时间—空间”和“主体—客体”两个基本维度加以辩证认识,进而正确理解青年的文化需求和主体特性,回归五四传统,在开放包容和交流传承中实现文化创新。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文化;五四运动;返本开新;  一、大学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关怀  2016年
期刊
[提 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内含着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气神之间的逻辑关系。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使各种文化资源内聚为精神力量,发挥其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软实力。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厚重的历史底气;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高远的政治底气;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传统,广
期刊
陶德麟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同志的高足。他曾担任过武汉大学校长,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我对陶先生一向很敬重,常有信息往来。他理论功底深厚,却始终虚怀若谷,对我多有鼓励。  2003年,中宣部理论局第一本“理论热点面对面”通俗理论读物《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出版了。陶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给予热情的鼓励,他说《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继承了《大众哲学
期刊
[提 要] 通过对《星洲日报》近两年半的实证数据统计,本文分析了马来西亚华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情况,试图揭示马来西亚华社对此所持的态度及所思所虑,进而有的放矢地思考如何提升“一带一路”软实力,助推中马两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  [关键词] 华人社会;“一带一路”;态度;质疑;建议  [作者简介] 骆立: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中关系。  一 研究背景  面对以和平、
期刊
[提 要] 在城镇化及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乡村记忆场所存在物态化和非物态化两种风险因素,因其诱发的自然灾害风险事件形势严峻,道德心理风险事件不容乐观,传统与现代的观念性对抗风险事件日益凸显。政府部门和风险管理者在应对风险中的差异性响应,直接导致乡村记忆场所风险管理部分失效。在当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有效识别、预测和评估乡村记忆场所風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结果,构建乡村记忆场所风险管理长效
期刊
[提 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这“八个统一”就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
期刊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预言美国将走向衰退的艾玛纽·托德(Emmanuel Todd)曾就“黄马甲运动”发出警告:“坦白地说,我怀疑马克龙在智力上能否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法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极端化;所谓精英,即巴黎上层拒绝与人民进行谈判。”所以,托德的结论是:“法国的最大的危险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政变。”转引自托德2018年12月3日接受法国France culture电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