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1982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在了解学生审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 审美教育 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美育是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它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说成是“一种心灵的体操”。的确,通过美育,可以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审美教育贯穿了一切教学过程,尤以语文学科为最。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完美的艺术形式,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极好的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讲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教育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中学生审美心理需要的角度出发,谈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以及提高教师审美修养的重要性。
  
  一、审美是中学生的心理需要
  
  研究中学生审美心理的特点,能够为美育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教师制定更可行的美育措施提供理论准备。
  1 社会文化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影响。笔者有次提到学生喜欢的歌曲《涛声依旧》,其歌词中明显带着张继《枫桥夜泊》的痕迹,这为歌词平添了一些雅致之韵,学生颇有同感。事实上,学生不仅对这首歌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对那些不乏真情实感的通俗文艺和流行歌曲都很有兴趣。但有时某种流行文化所特有的利益驱动容易使中学生的审美逐渐向不良的甚至是有害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学生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有许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从根本上说也不利于其审美能力的提高。
  
  2 审美需要的迅速发展和审美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反映在审美领域中,表现为个体的内心情感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丰富,因而就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这就使得他们的审美需要迅速发展。同时,外界的环境也对他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审美品位要求。内外因素结合所产生的审美需要,同其固有的审美能力所产生的矛盾最终会促成其审美实践的发展,然而事实却并不如此。实际上,无论是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都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但这方面的教育与审美教育不合拍。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一段课堂导语,学生若有所动却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和审美知识,其欣赏理解能力也未必达到相应的水平。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相对滞后的。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中的选文特别注重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促成其审美实践的发展。这种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的教材,不可能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源头活水,更不可能把加强人文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3 心理和个性的变化对学生审美发展的影响很大,它们常常会影响学生的审美选择。不能强求中学生审美风格一致,应该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审美选择适当指导。在现实的评价体制中,审美能力还不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也难以建立一个健全的评价体制,再加上中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还有着缺陷。因此,学生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难免会走人一些误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同时也说明了培养提高其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
  
  根据语文学科以及语文教材的特点,如何在师生共同的鉴赏品味中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便成为一个急迫的任务摆在教师的面前。笔者认为,审美教育的关键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
  
  (一)营造场景,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意识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后的产物。唤起学生脑中的审美意识需要有客观的审美刺激。美的情景往往能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其强烈的审美愉悦,进而激发其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审美情景创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通过教师诗化的“三语”设计来完成。如在导学《秋天的怀念》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高潮语:《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深刻领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深厚,也深深体会到史铁生对母亲的痛惜之情。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种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事情。”当苦难、逆境来临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怎样好好活,让这唯一的一次生命热烈而辉煌,大家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当然,审美情景的创设也可以通过提供直观的画面和经典的音乐来完成。如那些或婉转、或凄美、或悠扬、或激昂的乐曲;或隽秀、或雄浑、或壮丽、或别致的画面,就能一下子攫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并自觉地融入到师生对作品的共同鉴赏和品味之中。在学习《杨修之死》时,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所创设的情境,笔者播放了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与古朴为学生翻开了历史的画卷,以铜瑟铁板的铿锵乐曲将学生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去感受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杨修的恃才放旷,曹操的残忍奸诈。
  
  (二)以读传情,引起学生审美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许多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时教师的滔滔不绝反而会使作品失去其本有的情感张力,并且禁锢了学生自我体验的心灵,所以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加强朗读的比重。如在朗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叙事处,读出它的简洁明快;写景处,读出它的物美境幽;抒情处,读出它的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六个“也”字,更要读出声律的节奏起伏,音韵的和谐悦耳。
  当然,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要把范读、引读、齐读、个别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教师要注意必要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懂得轻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三)比较鉴别,激活学生的审美思维
  文章中诗化的语言需要仔细体味,方能悟其妙处。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于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教师要让学生领会月下荷叶的颀长优雅的姿态,就要抓住句子中“亭亭”二字,可以提问学生:如果去掉“亭亭”两字,其表达效果会如何?教师的这种引导能让学生对舞女之美感的想象转移到对月下荷叶之美的想象中,如果去掉这一比较,则对荷叶之美的想象就会显得空泛。再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哀求的神色,”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 题,“憔悴”能否去掉?“哀求”能否换成“恳求”或者“要求”?这就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这一句话对刻画母亲形象的作用,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心,更能表现母亲的伟大和苦难,也使得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通过比较,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遣字造句的妙处。
  当然,比较鉴别也可以采用以其他方式,如诵读时感情色彩、语调的变化。在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为了让学生走进一种看似平淡无味,实则意味深长的谈话氛围,教师在范读时不妨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用两种不同的语调读出,一种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另一种轻描淡写,不动声色。通过这两种不同语调的朗读,学生就能切实体会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较”这一内涵的认识,它不仅仅指不同语调朗读的比较,不同字词和句子的比较,也包括不同格调作品之间意境、主题的比较等,如学习《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就可以在这些方面比较。
  
  (四)提供天文,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创作
  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对范文的审美实践中,其根本是建构在对他人作品赏析的基础之上,而审美教育的终极归宿决不在于此,而是让学生自己能够延续并升华这种课堂美育,以此达到陶冶性情,美化人生的目的。学生的内心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日益丰富、强烈,自然也会产生强烈的表达动机。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促成其在课堂教学之外延续和升华课堂美育。
  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应把审美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而且不能凭一时的激情进行,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积极向上的审美对象一一课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读者》、《青年文摘》、《散文海外版》中的大量美文佳作,将阅读这些作品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摘摘抄抄,圈圈划划,有时也让学生谈谈对某一作品的感想和对某一人物的分析等。
  教师要在和谐的环境中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交流,鼓励其将自己的感悟以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再对学生佳作进行赏析,多对其进行肯定。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逐渐得到提高。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
  
  1 教师的审美能力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质量。依照美学原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审美的主体,教材是审美的客体。学生要能感受和领悟审美客体的美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审美修养,就不能通过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挖掘出美的因素并把它表达给学生;也不能把用文字表现的意象还原为生动的画面,只能拘泥于字词层面的分析。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不能仅着眼于对诗词语意层面的分析,而要通过良好的审美素质,运用想象、情境生成、意象还原等方法,使学生读到如诗的画面,体会其形象美和意境美。
  
  2 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更需要教师的审美修养,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审美教育。如《故乡》中,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教师应该借助于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闰土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其命运,而不是盲目地给其扣上“麻木”、“愚昧”的帽子,不经意中让自己作了一回冷淡的看客。只有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同情感,才能进而去思考其命运悲剧的根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教师不能迈出审美的一步,就不可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文学的魅力,也不可能对这一充满悲剧美的形象作出准确的评价。
  苏格拉底曾说,“美是难的”。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传达美,创造美是难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长期课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是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理想。
其他文献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场所以及学习所需要的材料,以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上。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
期刊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现代科技名词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课堂教学一改往日单一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形式,转向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做到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做到的,从而给教学带来重大影响。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不能单纯地进行说教,而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让思想政治课充满时代气息,紧扣时代的
期刊
进入高三后,时间越发宝贵,而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耗时耗力,却往往收效甚微。那么怎么才能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呢?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要明确的是: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是一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方法,而不是为了让教师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或是流于形式的所谓“改革”。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中,多写只是一个方
期刊
学校德育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人、财、物、事、时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过程。学校德育工作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任务。学校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具综合性、方向性的管理系统。要做好德育工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用什么样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教育年轻一代,是关系到培
期刊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文﹑鉴诗﹑评人﹑赏物都要移情入文,以情品文。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的主体情感与文中客体情感互融﹑互动﹑互补,从而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为了激起主体情感和客体情感的共鸣,教师应诱导学生感悟客体情感。    一、激趣引动激情    趣味是激情的前提,是求知的先导。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应以牵动人心的导语、声情并
期刊
社会需求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体现英语新课标提出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我们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让英语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英语的沟通、交流作用。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英语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离不开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期刊
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覆盖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选语言素材具有时代性,具有话题广泛、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  但是目前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课文只被当作一篇学习语法知识和词汇用法的材料,很少被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寓意等,从而导致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常常被忽略,学生只是记一些语法、例句、词语的搭配用法,理解文
期刊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普及,德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胡锦涛同志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科学定位。现在,学校德育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灵魂,它的成败决定着我们国家今后的命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  思想品德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一门与智育相统一的德育课。中学生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接受思想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中规定高中两年达到的八级阅读目标是:除课文外,补充阅读量应达到10万字左右,能以每分钟70-80个词的速度阅读略低于所学语言的材料,生词率不超过3%,理解正确率达70%。基于新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