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铜薄膜超高压力传感器研究

来源 :电子元件与材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890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锰铜计是一种特种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冲击波产生的超高压力.其量程上限可达50GPa,是现有传感器中最高的.为满足国防工程的特殊需要,须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量程上限及缩短传感器的响应时间.笔者通过传感器的结构设计、敏感材料和封装材料的研制以及采用新的传感器制备工艺,制作了一种新型的薄膜化的锰铜传感器,所得到的主要结论及创新性的结果可归纳如下:(1)首次采用全薄膜化工艺制作气炮用锰铜超高压力传感器,即首先在绝缘基板上沉积锰铜敏感薄膜,然后再在敏感膜的上面沉积绝缘封装薄膜.实验采用高压绝缘性能优良的Al2O3作为锰铜敏感元件的封装材料,首次实现了敏感元件"清洁"的无机固态封装,从根本上消除了高压旁路电阻效应.实验中铜靶板上的最大压力达到了107 Gpa,氧化铝封装中的压力也达70 Gpa以上,薄膜式锰铜计输出的信号波形完整,压阻信号的平台持续时间长,无明显的旁路存在.(2)首次采用以氧化铝材料为基的"后置式"结构,该结构将"后置式"传感器的适用范围的上限压力从原有的20 Gpa扩展到100 Gpa以上,使得传感器在高Gpa段也具有快速的频响特性.实验中所得响应时间最短的仅为19 ns.(3)对传感器在30~70 Gpa间进行了初步的标定,标定曲线近似为一条直线,压阻系数为(0.020 1±0.000 2)Gpa-1.传感器的灵敏度高,约为其他单位研制的薄膜锰铜计的2倍,而与现用的低Gpa的箔式锰铜计的灵敏度相近.根据阻抗匹配原则,首次使"后置式"传感器的有效量程达到了100 Gpa以上,比现有传感器的量程上限提高了1倍多.并且传感器表现出精度高,重复性和一致性好,线性好的特点,首次在高Gpa段实现了相对误差为±2%.(4)在实验的初期,笔者还研究了"在位式"的锰铜薄膜传感器,即首先在陶瓷或微晶玻璃基板上沉积锰铜敏感元件,然后用粘贴PTFE薄膜的方法完成传感器的封装.实验发现该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与安装方式有关,当基板正对飞片时,响应慢;而PTFE薄膜正对飞片时,响应快.(5)首次采用磁控溅射法沉积了低电阻温度系数的锰铜薄膜,研究了在不同沉积及热处理条件下薄膜TCR的变化.发现磁控溅射法可以沉积得到与靶材组分一致的锰铜薄膜,沉积的最佳温度为150~200℃,并且阴极靶的温度对薄膜TCR有很大的影响.由优化的溅射工艺参数原位沉积的锰铜薄膜的TCR≈20×10-6℃-1,200~350℃热处理会使TCR升高,而400℃热处理1 h后,TCR降至10×10-6℃-1.低的TCR保证了锰铜传感器仅对压力敏感,而对温度不敏感,保证了传感器的测试精度.以上第1~3创新点及第5创新点已经分别申请了两项中国发明专利:"薄膜式锰铜超高压力传感器"和"低电阻温度系数锰铜薄膜的制备方法".
其他文献
分析网络文献信息的特点,论述网络文献信息集成的作用,介绍网络文献信息集成的 有关技术和方法。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literature information, discus
介绍了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常见的几种文法,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加压扫描示差量热计法(PDSC)是评定润滑油抗氧化性能的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但由于存在不同的试验模式而使试验者在试验条件的选取上出现难度。建立了基于Matlab的润滑油PDSC
将数值方法应用于热物性测试 ,设计了一种金属及合金相变时固、液相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通过探测相变过程中相界面的移动曲线 ,并采用数值方法模拟相变过程 ,对金属锌和铝
分析了机组换热器表面结垢的原因,介绍了手工清洗、机械清洗、化学清洗、电子除垢等几种处理方法.
油气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1997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占63%.天然地震和油气的生、运、聚、散都发生或演化于地壳的上层,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地震可
对证据合成的基本原则和D-S合成公式作了分析,针对D-S算法实现过程中存在的失效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对该理论的不足采用了修正的合成规则,通过实例运算表明该方法能够对传
在纳米4YSZ粉中加入少量纳米Al2O3粉,素坯两次400MPa加压成型后在4GPa高压下再成型,素坯相对密度达72.4%,降低了烧结致密温度.超密实坯体在1100℃常压下烧结2小时,陶瓷体致密
本文分析微带SIR(阶梯阻抗谐振器)带通滤波电路的寄生通带问题。这种滤波器的特点是其寄生响应可以通过阻抗比K进行控制,因而增进了谐波抑制性能。SIR可以采用等电长度或非等
针对油田低渗层钻杆测试 (DST)中复杂的试井问题 ,分析了凝析气段塞流渗流特征 ;研究了凝析气反凝析现象对凝析油气混合物流动随时间而变的影响 ;建立了DST试井理论模型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