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30日以来,持续强降雨导致了长江中下游等地洪涝灾害。
救灾官兵从被淹成“孤岛”的村子里救人、送物资,顾不上吃饭、休息扛沙袋堵管涌,帮助积水的车站、地下通道排水……
在严峻的抗灾形势下,武警官兵、消防队员们的奋战让我们感动和心疼,和他们接力的还有无数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他们曾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次抗洪。
生活在当地的人也许猛然一回头,会发现其中就有自己的熟人,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邻居好友、老师同学,或者是你曾经听说过的小有名气的救灾“老兵”。
57岁武汉“举牌哥”李德灿
武汉东湖高新区城管局的清洁工人李德灿已经57岁了。在这次防汛抢险中,被抽调为抗洪抢险突击队员的李德灿,承担着抽排渍水、巡查隐患点位、架安全提示牌等职责。
为了尽快排干渍水,他从早上8点打开井盖开始就举着牌子站在旁边,提醒行人和车辆绕行。直到中午12点多,水基本退去,他才歇一了口气。
南京77岁老人:“水这么大,总得来帮帮忙!”
77岁的李良法,是南京溧水柘塘镇新淮村人。7月2号开始,他就一直在二干河的圩堤上帮忙装泥、排水,每天从早六点到晚上六点。这次村里抢险,根本就没有通知70岁以上老人,他主动要求上堤:“水这么大,总得来帮帮忙!”
90后新洲小伙程志抗洪时被大浪卷走
7月1日,武汉新洲区辛冲街的23岁青年程志,在听到村子的万米石渠存在险情后,争着要跟村支部书记汪汝元上堤排险。汪书记低声吼道:“你个小伢,累了一天就别去了!”程志坚持说,“有险情,我要上!”随即,毫不犹豫地挤上了摩托车后座。但在突然而至的洪水中,不会游泳的他被大浪无情地冲走了。
随后赶来的80多位村民用四条船搜救,由于水面宽阔水流又急,寻找没有进展。三天来,全村80多人连续搜寻,最后在距事发700米处找到了程志的尸体。
防洪大堤三父子:跨越1998
7月6日凌晨5点,湖北省洪湖市汊河镇小港村的内荆河出现险情,当地近千人赶赴现场救援,抢筑子堤。
参加突击抢险的,有这样一对特殊的抗洪“父子兵”:龙坑村村支书阳书平,和他的两个儿子阳少洪、阳少波。阳书平曾经战斗在90年代最严重的抗洪前线。如今58岁的他,带着两个儿子又一次回到了抗洪防汛的第一线。
群众合力营救落水军人
7月5日,一段“武警战士被洪水冲走,群众桥上拉绳救人”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后来经证实,被冲走的并非武警战士,而是怀化军分区的两名现役军人,一名是怀化军分区参谋长卢涛,一名是司令部班长杨砚秋。他们是在救群众时因冲锋舟翻沉被洪水卷走。
杨砚秋在被洪水冲到溆浦一桥时,被桥上群众用绳子营救过一次,因洪水冲力太大、个人体力耗尽而再次落水。幸运的是,他在下游1公里处经群众努力成功获救。卢涛在洪水中漂流近1小时后,于下游离县城10余公里处被群众救起。
勇敢司机开车冲进洪水 救下一家三口
6月20日,贵州兴义市连降暴雨,一家母女三口在盘山路上不幸被洪水冲走。一辆路过的私家车见状,立即加大油门冲进洪水中,挡在了母女三人的前面。大家奋力抬车,母女三人被及时救出。为见义勇为的司机和好心人们点个赞!
黄梅退伍老兵自发组成突击队坚守大堤
连日来黄梅雨势不断,湖北黄冈市龙感湖水位持续上涨,已超过预警水位,西隔堤小池段防汛形势尤其严重,防守人手严重不足。
7月3日开始,黄梅县小池镇滨江新区退伍军人自发组成60人的退伍军人突击队,各自穿起了珍藏的作训服,来到大堤抢险。
截至7月6日18时,退伍军人突击队已在大堤上奋战了三天两夜,搬运沙袋几万个,先后构筑加固堤坝500米,为保证大堤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现场的老兵说,他们是在新闻上看到了防汛的严峻形势,有个战友在微信群里一号召,大家就都来了。不管大家在干什么,军人的本色永不褪色。
舍己为人的代课教师余春红
6月22日,湖北恩施州宣恩县高罗镇团结中心小学代课教师余春红早晨回到家中。正在这时,洪水突然冲进了她的家。她和母亲艰难地爬上屋顶等待救援,继父在被大水冲走二十多米后被横着的几块木材挡住得以爬上屋后的土坎。想到加剧的洪水威胁着学校的孩子,余春红立刻赶往学校守护着孩子们,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家长把已经睡着的孩子抱走。
这时候,她的家四处墙壁已经大水被冲破,厨房的灶台仅剩几块砖头,房屋满地是淤泥和石块,三米多高的猪圈不见踪影,母亲辛辛苦苦收获的满仓稻谷和她藏在稻谷里面的3000元现金不知冲到了何方。继父身上多处软组织损伤。
拉绳哥:谁看到都会去拉一把吧!
5月20日,“拉绳哥”周土芳协助行人走进小区的照片感动很多人。照片上,1名扎辫子的小伙子守在1条绳子旁边,拉着背小孩的大人、学生趟过没膝的积水。近日,广东信宜遭遇超200年一遇大暴雨,这张“风雨中接力”的照片令人看后心头一暖。人们纷纷打听,这位只留下“神秘”背影的“拉绳哥”到底是谁?而这位26岁的小伙子说:“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谁看到都会去帮一把吧!”。
这些凡人善举,就出现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是一个个血肉鲜活的人,身上都折射着人性的光辉。这样的点点光辉汇集在一起,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救灾官兵从被淹成“孤岛”的村子里救人、送物资,顾不上吃饭、休息扛沙袋堵管涌,帮助积水的车站、地下通道排水……
在严峻的抗灾形势下,武警官兵、消防队员们的奋战让我们感动和心疼,和他们接力的还有无数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他们曾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次抗洪。
生活在当地的人也许猛然一回头,会发现其中就有自己的熟人,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邻居好友、老师同学,或者是你曾经听说过的小有名气的救灾“老兵”。
57岁武汉“举牌哥”李德灿
武汉东湖高新区城管局的清洁工人李德灿已经57岁了。在这次防汛抢险中,被抽调为抗洪抢险突击队员的李德灿,承担着抽排渍水、巡查隐患点位、架安全提示牌等职责。
为了尽快排干渍水,他从早上8点打开井盖开始就举着牌子站在旁边,提醒行人和车辆绕行。直到中午12点多,水基本退去,他才歇一了口气。
南京77岁老人:“水这么大,总得来帮帮忙!”
77岁的李良法,是南京溧水柘塘镇新淮村人。7月2号开始,他就一直在二干河的圩堤上帮忙装泥、排水,每天从早六点到晚上六点。这次村里抢险,根本就没有通知70岁以上老人,他主动要求上堤:“水这么大,总得来帮帮忙!”
90后新洲小伙程志抗洪时被大浪卷走
7月1日,武汉新洲区辛冲街的23岁青年程志,在听到村子的万米石渠存在险情后,争着要跟村支部书记汪汝元上堤排险。汪书记低声吼道:“你个小伢,累了一天就别去了!”程志坚持说,“有险情,我要上!”随即,毫不犹豫地挤上了摩托车后座。但在突然而至的洪水中,不会游泳的他被大浪无情地冲走了。
随后赶来的80多位村民用四条船搜救,由于水面宽阔水流又急,寻找没有进展。三天来,全村80多人连续搜寻,最后在距事发700米处找到了程志的尸体。
防洪大堤三父子:跨越1998
7月6日凌晨5点,湖北省洪湖市汊河镇小港村的内荆河出现险情,当地近千人赶赴现场救援,抢筑子堤。
参加突击抢险的,有这样一对特殊的抗洪“父子兵”:龙坑村村支书阳书平,和他的两个儿子阳少洪、阳少波。阳书平曾经战斗在90年代最严重的抗洪前线。如今58岁的他,带着两个儿子又一次回到了抗洪防汛的第一线。
群众合力营救落水军人
7月5日,一段“武警战士被洪水冲走,群众桥上拉绳救人”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后来经证实,被冲走的并非武警战士,而是怀化军分区的两名现役军人,一名是怀化军分区参谋长卢涛,一名是司令部班长杨砚秋。他们是在救群众时因冲锋舟翻沉被洪水卷走。
杨砚秋在被洪水冲到溆浦一桥时,被桥上群众用绳子营救过一次,因洪水冲力太大、个人体力耗尽而再次落水。幸运的是,他在下游1公里处经群众努力成功获救。卢涛在洪水中漂流近1小时后,于下游离县城10余公里处被群众救起。
勇敢司机开车冲进洪水 救下一家三口
6月20日,贵州兴义市连降暴雨,一家母女三口在盘山路上不幸被洪水冲走。一辆路过的私家车见状,立即加大油门冲进洪水中,挡在了母女三人的前面。大家奋力抬车,母女三人被及时救出。为见义勇为的司机和好心人们点个赞!
黄梅退伍老兵自发组成突击队坚守大堤
连日来黄梅雨势不断,湖北黄冈市龙感湖水位持续上涨,已超过预警水位,西隔堤小池段防汛形势尤其严重,防守人手严重不足。
7月3日开始,黄梅县小池镇滨江新区退伍军人自发组成60人的退伍军人突击队,各自穿起了珍藏的作训服,来到大堤抢险。
截至7月6日18时,退伍军人突击队已在大堤上奋战了三天两夜,搬运沙袋几万个,先后构筑加固堤坝500米,为保证大堤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现场的老兵说,他们是在新闻上看到了防汛的严峻形势,有个战友在微信群里一号召,大家就都来了。不管大家在干什么,军人的本色永不褪色。
舍己为人的代课教师余春红
6月22日,湖北恩施州宣恩县高罗镇团结中心小学代课教师余春红早晨回到家中。正在这时,洪水突然冲进了她的家。她和母亲艰难地爬上屋顶等待救援,继父在被大水冲走二十多米后被横着的几块木材挡住得以爬上屋后的土坎。想到加剧的洪水威胁着学校的孩子,余春红立刻赶往学校守护着孩子们,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家长把已经睡着的孩子抱走。
这时候,她的家四处墙壁已经大水被冲破,厨房的灶台仅剩几块砖头,房屋满地是淤泥和石块,三米多高的猪圈不见踪影,母亲辛辛苦苦收获的满仓稻谷和她藏在稻谷里面的3000元现金不知冲到了何方。继父身上多处软组织损伤。
拉绳哥:谁看到都会去拉一把吧!
5月20日,“拉绳哥”周土芳协助行人走进小区的照片感动很多人。照片上,1名扎辫子的小伙子守在1条绳子旁边,拉着背小孩的大人、学生趟过没膝的积水。近日,广东信宜遭遇超200年一遇大暴雨,这张“风雨中接力”的照片令人看后心头一暖。人们纷纷打听,这位只留下“神秘”背影的“拉绳哥”到底是谁?而这位26岁的小伙子说:“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谁看到都会去帮一把吧!”。
这些凡人善举,就出现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是一个个血肉鲜活的人,身上都折射着人性的光辉。这样的点点光辉汇集在一起,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