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th_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注重结果,但更应注重的还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包括校本、社会资源、信息资源和课程资源,这三大资源互相补充、合理利用,共同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和保证。
  
  一、校本、社会资源的利用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所以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利用是有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校本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职工,还包括图书室、实验室、校园环境设施;也包括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中寻找到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如今天学校环境、设施,与前十年、前二十年相比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图书室,请教老师等途径,从自己身边的变化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人观念上、生活上的变化,也认识到:只有加强合作与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学校以外的社会资源更为丰富多彩,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历史都城、功臣好友等,这些资源都是直观形象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取得学习资料、研究素材。可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访问,或老师提出、或小组讨论、或个人制定出研究课题,在实践中解决,完成研究课题,如:通过考察古代名城,可提出研究题目:“我国古代政治中心为什么不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北方人的性格为什么迥然不同?”。另外,还可通过“本乡镇的历史變迁”等题目,利用身边材料,挖掘历史内涵,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校本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信息资源的利用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还有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信息资源,历史题材的广播影视覆盖面广、更新、更快、更形象、趣味直观,集历史与艺术于一体,特别适合中学生,并且影视节目一旦播出与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节目,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性大增,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真实,结合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影视:如“三大战役”、“中原突围”、“诺曼底登陆”等,学生自己就会沉思,教师再加以点拨,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也就应运而生,学生在感受庞大、宏观、壮烈的画面的同时,充分体验到历史的真谛,感受到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增强了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科教学,特别是历史教学开辟了更广更多的渠道,也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更大的方便。计算机多媒体资源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同时,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条件,使学生的研究学习拓宽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解决了图书馆资料的局限性,影视信息的片面性,使研究性学习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增强了实效性。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教科书以及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很显然,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材共四册中国史,二册世界史,特别到初三阶段,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例如,我们教材是按历史发展进程讲述的,而每一时期又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这三部分内容互为依存,密切相连,一定的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文化则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文化也对政治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问题,就可为学生提出很多研究性课题:“唐朝农业取得创新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元朝疆域最大,为什么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如何评价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等等,利用教材的系统性,我们可以探究“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哪些?”,这里有“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二次科技革命”、“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等一系列的原因。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学习可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实施,认识到中共始终以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重,能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加深对今天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他课程资源:录音、录像、直观教具、实物,各种光盘资料等,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例如,专题录像“辉煌八十年”、“新航路开辟模型”等。都有利于学习研究渠道的拓展。另外,学生也可在研究学习中自己制作模型、教具,例如绘制“南北战争概况表”,制作“筒车”、“土电话”等,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更了解到发明创造的艰辛,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总之,合理利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资源,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笔者认为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目标。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
期刊
[摘要]“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本文对如何提高老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几点要求。  [关键词]初中政治;提高;素质    一、坚持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
期刊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的方式或提出、或分析、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教师由于学校设备的先进在上课时运用大量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很多物理现象被制作成flash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样做虽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不免让人对所看到的现象产生怀疑,因为课件毕竟是按照授课人的意图自己制作出来的,真实的现象是否如此不可而知。所以,我觉得物理课不能太多
期刊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不读史慢无以爱其国”,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生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
期刊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地理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身为一位地理教师,更应注重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地理环境;环境意识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时如果把这种教学顺序倒一倒,效果会更好,笔者称之为“逆向教学法”。逆向教学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它虽有悖于通常人们的习惯,但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许多靠顺向不能或是难于解决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正如数学证明中的反证法;在逆向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并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能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历史的目的,下厩笔者就教学实践从“整体
期刊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巧妙激疑,成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如何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談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
期刊
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
期刊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人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而科学素质的
期刊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然而,对于非语言(主要是体态语)交流的手段则不太重视。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可见,体态语在英语教学和实际交际中有着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体态语,使英语教学效果更好呢?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英语提倡的是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强调“双主”作用(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