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测控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测控实习课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实践项目,构建了3层次递进式测控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既能满足学生普及测控技术知识的需要,又能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实践环境。近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初见成效.
  关键词: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自主实践;科技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4-0097-0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ining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optimized in the cours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practice,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strengthened, the practical items are expanded, and the three-level progressive typ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 It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to popularize the technical knowledg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but als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dependent pract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探索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促进新时代经济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发展突出创新是新工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新工科把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到了新的高度,实践教学是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与研究[2-4]。测控实习课程是我校实践教学中心开设的三大实习课程之一,为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测控实习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对测控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几年来的实践教学表明新的测控实践教学体系在我校创新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构建了3层次递进式测控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测控实习进行了重新定位:在夯实测控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测控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学生专业背景特点、所处年级阶段特点,以测控实习课程为基础,以新知识融合为导向,以大创项目和竞赛为驱动,以工程实践为目标,构建了3层次递进式测控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引导学生侧重与自身相适应的层次开展测控实践活动,提升各阶段测控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进而提升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效。
  第一层次:基础能力培养层次。面向大一、大二学生,以测控实习课程为主,让学生掌握通用测量仪器的使用,学会怎样用传感器、测量电路、控制电路、计算机等几大功能模块构建一个基本的测、控系统;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注重各功能模块的技术要求、相互间的连接和影响[5]。着重培养学生测控基本实践技能。
  第二层次:综合能力提高层次。面向大二、大三学生,以测控实习课后自主实践选修課程为主,面向测控实践开设的自主实践有 一种液位测控系统的实现、一种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多门选修课。通过自主实践项目训练,使学生了解解决测控工程问题的方法,在完成实际项目任务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和实现。
  第三层次:创新能力培养层次。面向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引领学生申请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以大创项目和科技竞赛为驱动,使学生将所学测控技术用于大创项目和竞赛项目的创新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并在大创项目和竞赛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测控知识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提升课程内涵,更新课程知识体系,夯实基础
  基于3层次测控实践教学体系,课程组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对原有课程模块进行了更新和丰富,同时新开了3个课程模块:智能门禁识别控制项目、基于电梯的机电综合项目和机器人项目(如图2)。新开的模块是机、电、测、控技术的综合应用,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去旧增新,更新了课程知识体系。经过不同层次多模块的实践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自研训练板,新增综合训练项目
  课程组老师研发自制了多种训练板,有信号调理训练板、多开关量传感器的DI-DO训练板、开关量驱动训练板和信号显示板等。结合训练板,设计了一些类似工程的实际问题,新增综合训练项目有:无人售票公交车限制超员管理系统,车库剩余车位显示系统和电机正、反转控制等。这些训练项目贴近工程实际,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意愿。   (二)新购实验装置,增设创新训练项目
  购买了智能门禁装置、机器人套件和透明电梯,基于这些装置,开发了多个创新训练项目,如:智能门禁识别控制项目、基于电梯的机电综合项目和机器人项目等(如图3),目前,这些项目以开放实验课的形式进行小班试教学,当条件成熟后,将纳入测控实习课内供学生选择学习。
  基于课程内容的更新、丰富,重新编写了教材,拍摄了4部MOOC视频。教学视频丰富了课外学习资料,把课程部分内容放到课外让学生学习,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让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能拓展新的知识模块。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实习模式
  在课改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实习模式,采用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项目中,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常见的系统中提出问题,知识点以问题带入,在讲解中多设置问题(如图4),引起学生的好奇,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追求学问,再通过问题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应用训练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操作训练、综合设计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3人一组合作完成训练内容。在操作训练中,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并启发他们思考“还能怎么做”。鼓励学生提问题,尤其是新见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5]。
  (四)建立了注重过程的考评体系
  随着训练项目内容综合性提高,训练过程也增加了一定难度和不确定性,为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建立了一个注重过程的考评体系,尽可能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核导向以能力、知识和素养相结合为重,评价体系由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单项得分等级量化和综合成绩评定四部分组成[6],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实践,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突出个人表现。老师随堂按照评价指标给学生每个训练项目进行等级量化评价记录,等全部训练项目完成后,再根据等级量化评价记录对学生综合成绩做出评价。最终的评价接近真实反映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
  三、拓展课程外延,进一步培养学生测控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进行课程内涵提升的同时,积极拓展课程外延,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参加大创项目和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自主实践项目
  测控自主实践项目是测控实习课程内容的延伸,主要面向经过测控实习后还学有余力想深入研究的同学,以及教学计划内无测控实习自己却又想進行测控训练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的需求,开设了累计11门的自主实践项目(见表1),其中,第4项~第11项为2017年到2020年间新开项目。
  自主实践以问题驱动和项目驱动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通过项目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热情。2017年到2020年间,参加测控自主实践人数为987人。
  (二)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积极引领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简称:大创项目),经过测控实习的学生近年来申报项目逐年递增,2017年到2020年间测控组老师指导的大创项目有26项,已结题有18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6项、校级5项;2020年新申报项目8项,其中获批国家级1 项、省级3项。
  大创项目是大学生自己的项目,大创项目可以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钻研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导向意识,同时,学生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经历项目的申报、执行、验收及结题,逐步掌握“工程项目”的基本流程及其中的技术规范和财务制度[7],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有研究表明,参加过大创项目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会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更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更优的创新活动成果[8]。
  (三)参加科技竞赛
  测控课程组老师同时担任中心管理的科技社团的指导工作,老师们积极引领学生参加科技社团活动,使学生将所学测控技术用于社团项目创新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并在科技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测控知识和技能,2017年到2020年间,参加测控课程组老师指导的科技社团活动的人数为1035人。近年来测控组老师指导的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见表2。
  科技竞赛是一个可以拓展课外实践的有效抓手[9],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10]。一方面学生在备赛、竞赛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反复设计、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作品制作和调试。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创新、创造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7];另一方面,在竞赛的指导过程中,老师们自身也不断得到充实和提升,把竞赛中的成功案例引入到测控实习教学活动中,丰富完善测控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这样,实验内容更贴近实际,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7]。
  四、结束语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测控实习课程问技术发展改内容,进行课程内涵建设,开设新的课程模块,更新课程知识体系;问学生志趣变方法,拓展课程外延,开展自主实践项目,引领学生参加大创项目和科技竞赛。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与自身相适应的层次开展测控实践活动,夯实基本技能,拓展知识体系,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自主实践人数、大创项目申报数、科技竞赛获奖数逐年提升,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陈龙,崔舒宁,房琛琛.基于项目驱动的开放实验课教学研究[J].工业和信息教育,2020(5):43-47.
  [2]石荣剑,岳丰田,张勇,等.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生产实习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196-199.
  [3]陈安,曾思明,刘银萍.基于工程教育的电工电子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1):68-70+82.
  [4]王春燕,刘华伟.研究型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多层次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8):196-200.
  [5]王晶,黄宝娟,司婧,等.“测量与控制基础实习”的建设[A].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西北、西南管理组第五届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49-251.
  [6]王明伟,黄宝娟,张育林,等.测控实习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4):115-117.
  [7]姚利花,郭刚,张占东,等.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相融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20(6):38-40+53.
  [8]付昌义,袁伟霞,赵唯佳,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6):11-17.
  [9]蔡越江,杜金莲,金雪云,等.以科技竞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20(8):89-92.
  [10]王世远.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3):127-128.
其他文献
摘 要: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都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章通过明晰大学文化的内涵,厘清大学文化的特性,揭示出大学文化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探析了大学文化的指引导向、激励凝聚、价值认同、情操陶冶等四项功能,并从加强顶层设计、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注重文化传承、丰富育人形式等角度出发,对大学文化育人的实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摘 要:金融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金融专门人才。当前,我国金融学科具有门类齐全的特点。但是金融学科面临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新金融现实挑战。这使得传统金融学科面临实践性不强、复合交叉性较弱等情形,新金融深度影响金融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高校应该在新金融现实背景下对金融学科建设进行重新定位,在金融学科国际化、实践性、学科交叉等方面进行深化调整。  关键词:新金融;金融科技;學科交叉;实践性  中图分类
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三四三"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不同类型的学科技能竞赛为载体,借助数字测图、测绘程序设计、导线与水准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等创新实践平台,重点优化设计数字地形测量学实践教学、测绘程序设计实践教学和GIS应用与开发实践教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基于学科竞赛的测绘工
摘 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以及培养创新能力中需要运用到的重要能力,有必要在外语教学活动中融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主要结合实例,拟就英语写作课堂中,从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教材以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的同伴反馈等方面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上做一些初步的探讨。教师可以在写作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客观评价、借助同伴反馈等方法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教材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学习的有机融合,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信息化素养的教师是构建有成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执行者和关键因素。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技术整合理论和教师知识框架,TPACK理论认为,教师知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关键因素。文章认为TPACK框架可以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有效理论指引,协助外语教师适应技术整合带来的教学变革,引领教师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和角色
摘 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应用型高校课程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讲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偏重理论,与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理念脱节。而将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与咨询技术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则与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基于行为主义心理理论构建产出导向的思政课理论教育教学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咨询理论构建行动学习为主的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将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与咨询技术应用在高校思
摘 要: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由谁来培养人”的基本思路深入改革实践。经过近10年的探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练以思政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了思创深度融合机制,将思政教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围绕“学生、师资、课程、基地”四个核心要素,创建了双创通识教育、专创融合教育、科创实践教育的分层分类双创育人模式
摘 要:一流课程建设,既是高等教育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检测标尺。要建成一流课程,就必须优化重构课程要素,其生成逻辑表现为单一课程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碎片化知识向综合性知识转化,学、做、研的离散型课程结构向循环嵌入型结构转化。一流课程建设是后现代生态主义思想在课程领域的逻辑发展。在这一视角下,课程群建设、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塑造和学、做、研的一体化建设是一流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 
摘 要:学科通识课通过开设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素养课程,给新生普及科研方法,开展科学素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由于课程自身特点、课时限制和授课对象专业背景差异等因素,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性改革,以期让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群体都能受益,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服务。通过雨课堂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和学习意向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