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呢?我认为良好的读写习惯对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这样看来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古人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今人徐特立又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读书要“四到”即“心到、手到、眼到、口到”。所谓“手到即读书过程中要勤动手。读书要圈、点、批、注,现代阅读能力的考查也使手到成为重要的阅读习惯。近两年出现的新成语“可圈可点”是以表明“手到”。这一读书习惯的重要性。圈点是读书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扫清了文字障碍。整合了文本信息,找到了重点难点。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方可将阅读带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古人经验,今人实践都告诉我们读书之中的“心到”是最重要的。朱熹说:心不到则眼不仔细。心眼不一,则不能记,或不能记久也。而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学生只是仅仅用口去读,口中念念有词,心中却不知所云,这种“心不到:”的读书习惯是最要不得的。“心到”是贯穿阅读始终的。它首先要求学生“心”进得去。即用心投入到作品的阅读中。充分称赏作品的文学性。感受作品的曲折变化,文学的美常常是在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入到作品中是体会不到的,这就要求学生将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自己的喜怒哀乐联系在一起,能够和作者心有戚戚焉是读书中情感交流的最高境界。其次,还要求学生不仅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所谓“出得来”是要求学生能站在文学称赏的高度去称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够“进得去”又出得来。那么高中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基本完成了。
  
  二、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为了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老师要制定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不止要满足于次数,更要着眼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
  首先,勤动笔的习惯,为了培养写作兴趣,使写作成为一种习惯,要找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让学生去写,让生活进入写作,使写作成为习惯。如北京奥运期间要求学生看奥运并以奥运为话题抒写内心的自豪感。劣质奶粉事件中要求学生从道德责任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这些国内的大事、热点、焦点激发的学生内在的情感,使写作不再困难,久之也使学生养成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动笔的习惯。
  其次,培养反复写作的习惯。打破常规的作文教学模式,不再是学生写,老师评,评完就了事。而是针对一个训练内容,学生反复写。老师反复评,直到班内每一个学生都过关为止。在评的过程中针对性要强,好的句子,好的段落,一定要印发到学生手中,典型的毛病也印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知道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再者,让学生养成先模仿的习惯。学习实质上就是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对于写作而言,理论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技巧,只有让学生先去模仿,不要求学生模仿名篇,只要模仿同龄人的优秀文章。如同班同学的好文章,高考满分作文中结构鲜明的文章,通过模仿,他们很容易掌握一些结构技巧。如对照式、纵深式、情景式……
  这样通过勤动手积累了一定的素材,通过反复练习,练就了语言基本功,再通过模仿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写作基本结构,通过这些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训练,渐渐使学生养成了作文条理清晰的习惯。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最主要目标。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习惯。
其他文献
中学作文该怎么教?如何摆脱应试化的现状走向生活化?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过去的“应试教育”完全背离了内容是中心、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脱离了有感而作这一前提。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应从本质入手,由过去的重形式转向重内容。这是观念上的变革,也是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要把作文指导的重心转移到指导学生感知生活、积累生活上来。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改革必须从观念变革入手,从指导
期刊
一、高中语文现状  高中语文,被戏称为“语老六”,在高考的各科中,地位最低。学生不爱学语文不重视语文,这是母语的尴尬,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虽然高考赋予语文150分的高分,但学生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数学、外语,甚至是其他100分的科目。课下学生敢不学的恐怕只有语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语文的时效性差。语文的知识面宽,知识点多,且知识点间结构松散,这就造成了学习语文效率低下,有时努力学不一定
期刊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和角色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要使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欲望,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抛弃“师道尊严”的束缚,除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关心学生,更要学会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提问,尊重学生
期刊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九峰龙门人。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聘密为主簿,辞不受。三国归晋,晋武帝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时密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李密冒着冒犯皇帝、下狱砍头的危险,奋笔疾书,写下千古一篇《陈情表》,“婉转凄恻,吐辞如泣血,陈言似剖胸”。感天动地,真情沛然,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李密反
期刊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作为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这种教育太强调一致、服从、模仿。当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个性被抹杀了,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无情地扼杀了。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学生像一堆生产原料一样被具有统一模式的学校机器加工成标准件。在
期刊
先哲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写文章亦是如此。就拿记叙文来说,写好细节,对于提升作文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它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细微的举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它们也许会让你感念不忘;
期刊
归谬,也叫引申,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具体言之,即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这种论证方法可以说“古有之,外有之,今盛之”。  在唐代,有一些权贵嫉恨诗人李贺,便以其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为由,反对他考进士,韩愈在《讳辩》一文中对此予以反驳:“父名晋,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仁乎?”一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身体诉说的传统,中国以儒释道为基本的传统文学中,专门描写人的身体的也很多,《世说新语》中大部分篇幅所描写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形体描写的集大成。……此类连绵不绝的身体言说,在中国文学描写中极为常见。  而鲁迅在这方面是深得中国文学身体诉说的传统的,其作品不乏关于身体的语言。他说:“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
期刊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9年起在河北全面铺开,新课标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性质,给以往的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语文更具人性化与亲和力,让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更具形象性。这无疑是广大师生所期待的,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基础    中语会会
期刊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终于走出了作文批改中封闭式的误区,终于找到了一种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文批改方法——“三三制”作文批改法。  这是一种分组批改作文的方法。因为每个小组由三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每次批改三篇作文,每篇作文经过三遍不同学生的批改,其实施步骤如下:  一、建立组织。在第一次“三三制”批改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批改小组,每个小组由邻近的三个学生组成,设立组长一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