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也是一个人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语文功底,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体验文。
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也提到,凡大家,其作品无不透着古文学的影子。可见,多读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可靠途径。然而,小学生的读书量是极其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写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是我们教师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教师不顾一切地给学生压担子,要求每日必须读多少课外书,加大阅读量,有的教师则把阅读放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书,很多家长也是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不顾一切地选书、购书,恨不得把孩子埋在书堆里,其结果如何呢?大多孩子并未发生多大变化,张还是张,李还是李,原因很简单,书多未必看得多,看得多未必想得多,没有经过大脑的阅读是毫无定义的,常言道,入门在兴趣成功靠毅力。对于入门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陶渊明说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果能在学生读书过程中,引导其边读边思,体会意境,学有所得,就能使其乐此不疲,引发兴趣。所以读书需要引导,循序善诱,而不是简单的督促。
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行万里路都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是对一个学习者广见闻、增阅历、了解客观世界的形象概括。文章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必须对生活有较全面的观察和较为深刻地理解,对生活经历的越多,体验的越深,其文章就越真实、生动、感人,对人生的思考也就越有深刻性。历史上的屈原、司马迁、柳宗之、苏轼,这些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上都有过不同寻常的磨难,种种磨难对他们的仕途来说实属厄运,但对他们成为一代文坛巨将来说,则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假若没有被贬谪官,苏轼笔下哪里得来《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诗词所描绘的情景不能感人动人,这种豪放之作又怎能在当时所谓的婉约之风为正统的宋代占有一席之地呢?由此可见,体验生活对成就文学作品来说有多么重要。当下,我们的学生所经历的又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呢?不言而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整天往返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生活单调乏味。因此,要让缺少生活阅历的学生写出生活作文来,确实不公,也实在难为他们。对此,我个人的主张是,先体验、后写作。先由教师创造、提供生活场景,给学生足够的地体验空间,然后再进行文字创作。或许,笔下成文就不再是一件困难而高不逾越的事情。
我主张指导学生写体验作文,其原因道理就在于此。我们做老师的,并非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简单,任何知识的传授,都应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感受,亦包括习作训练,要善于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史料记载,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其出语多精妙而富有哲理,甚得师宠。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赞赏之语:贤载,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闲载,回也!孔子在这里尽管赏识的只是颜回为了读书置贪贱而不移的精神,然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颜回没有在艰难的生活中得到历练,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他何来语出惊人的哲理呢?过去如此,今天也是这样,要让我们的学生写出真实感人的习作,表达出真实情感,必先劳其筋骨,體验生活,否则就只能胡编乱造了。
站在學习者的角度看写作,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想想为什么不会写作,难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弄清上述问题再去研究相应的方法与策略。相信只要大家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指导学生的习作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也提到,凡大家,其作品无不透着古文学的影子。可见,多读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可靠途径。然而,小学生的读书量是极其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写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是我们教师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教师不顾一切地给学生压担子,要求每日必须读多少课外书,加大阅读量,有的教师则把阅读放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书,很多家长也是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不顾一切地选书、购书,恨不得把孩子埋在书堆里,其结果如何呢?大多孩子并未发生多大变化,张还是张,李还是李,原因很简单,书多未必看得多,看得多未必想得多,没有经过大脑的阅读是毫无定义的,常言道,入门在兴趣成功靠毅力。对于入门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陶渊明说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果能在学生读书过程中,引导其边读边思,体会意境,学有所得,就能使其乐此不疲,引发兴趣。所以读书需要引导,循序善诱,而不是简单的督促。
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行万里路都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是对一个学习者广见闻、增阅历、了解客观世界的形象概括。文章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必须对生活有较全面的观察和较为深刻地理解,对生活经历的越多,体验的越深,其文章就越真实、生动、感人,对人生的思考也就越有深刻性。历史上的屈原、司马迁、柳宗之、苏轼,这些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上都有过不同寻常的磨难,种种磨难对他们的仕途来说实属厄运,但对他们成为一代文坛巨将来说,则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假若没有被贬谪官,苏轼笔下哪里得来《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诗词所描绘的情景不能感人动人,这种豪放之作又怎能在当时所谓的婉约之风为正统的宋代占有一席之地呢?由此可见,体验生活对成就文学作品来说有多么重要。当下,我们的学生所经历的又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呢?不言而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整天往返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生活单调乏味。因此,要让缺少生活阅历的学生写出生活作文来,确实不公,也实在难为他们。对此,我个人的主张是,先体验、后写作。先由教师创造、提供生活场景,给学生足够的地体验空间,然后再进行文字创作。或许,笔下成文就不再是一件困难而高不逾越的事情。
我主张指导学生写体验作文,其原因道理就在于此。我们做老师的,并非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简单,任何知识的传授,都应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感受,亦包括习作训练,要善于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史料记载,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其出语多精妙而富有哲理,甚得师宠。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赞赏之语:贤载,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闲载,回也!孔子在这里尽管赏识的只是颜回为了读书置贪贱而不移的精神,然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颜回没有在艰难的生活中得到历练,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他何来语出惊人的哲理呢?过去如此,今天也是这样,要让我们的学生写出真实感人的习作,表达出真实情感,必先劳其筋骨,體验生活,否则就只能胡编乱造了。
站在學习者的角度看写作,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想想为什么不会写作,难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弄清上述问题再去研究相应的方法与策略。相信只要大家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指导学生的习作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