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m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数学课程标准和学情为依据,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对“植树问题”进行再设计,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模型的建构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植树问题;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58-04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智慧广场”(第106页~第107页)。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智慧广场”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4.在参与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感悟演绎推理思想,学会独立思考。
  教材编排了“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关系”“一端不栽时,间隔数和棵树关系”“ 两端都不栽时,间隔数和棵树关系”三种不同的情况,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再回归生活,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梳理规律的数学活动经验。“植树问题”放在这个学段,说明其具有很强的探究空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和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模型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建立植树模型。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間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自主学习单、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任务前置,以学定教
  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独立完成):
   “植树问题”悦学单
  去体育馆的小路长72米,在它的一侧植树,每隔6米植一棵。四年级有3个班认领植树任务,按路长平均分给3个班来完成,每个班负责24米。
  一班负责的路段从路的开始到24米处;
  二班接着一班植树,完成自己负责的24米;
  三班接着二班植树,一直到体育馆前,一共24米。
  每个班植树多少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由学生课前完成的,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暴露学生的认知经验和问题。教师就可以发现问题且充分把握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体现以学定教。同时,这个情境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都包括在内,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是基于问题解决来研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学”在教之前,既实现了“先学后教”,也实现了“悦自主独学”。】
  二、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师:昨天大家已经独立研究了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植树问题?
  生1:有关植树的问题就是植树问题。
  生2:研究树与间隔的问题就是植树问题。
  ……
  师:那到底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根据课件中的图示,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1.一班植树棵数
  (1)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师:可以用学具来试着摆一摆,说明一班植树多少棵;也可以用一条线表示小路,用小线段或圆点表示树,画一画,看看一班植树多少棵。
  (2) 班内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师:请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1:我们开始研究的成果是24÷6=4(棵),也就是看24里面有几个6米,然后通过画线段图、摆小树、交流、讨论,发现一班植树应该是5棵,24÷6=4(棵),4 1=5(棵)。(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小路,点上圆点表示树)
  生2:我们组也认可这个结论,但是生1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加上1棵,谁能讲清楚?
  生3:因为从头到尾植树的时候,最后还有一棵树,也就是第一棵树需要第一个空,第二棵树需要第二个空,第三棵树需要第三个空,第四棵树需要第四个空,最后终点还有一棵树,可是没有空了,就把最后的这棵树加上。
  师:大家明白生3的讲解吗?数学上称这个空为间隔。那24÷6 表示什么?4指的是什么?为什么 1?
  生4:24÷6表示有几个间隔,4是4个间隔,因为4棵树对应4个间隔,最后一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所以 1。
  师:咱们一致得出结论,一班植树5棵,这是两端植树的情况。因为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最后一棵树没有间隔相对应,所以要加上1,这里利用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板书:两端植树 一一对应)
  2.二班、三班植树棵数   师:我们知道了一班植树的棵数,那二班、三班植树多少棵呢?在小组内继续交流讨论。
  生5(在黑板上画图):二班为24÷6=4(棵),因为二班的第一棵树被一班植了,就不用植了,这样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有4个间隔,所以植树4棵。
  生6:这道题也是利用了一一对应思想。
  师:你听得真仔细,还补充了数学思想,非常好。
  师:一班是两端植树的情况,那二班是什么情况?
  生(齐):一端植树。
  师:对,是一端植树的情况。那三班植树多少棵?
  生7:三班和二班一样,第一棵树被二班植了,就不用植了,这样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有4个间隔,所以植树4棵,列式为24÷6=4(棵)。
  生8: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三班应该植树3棵,因为最后是体育馆,也不能植树,末尾那棵树不用植,所以是3棵,列式为24÷6-1=3(棵)。
  (其他学生都表示同意)
  生9:我觉得三班是两端都不植的情况。
  师:大家分析得很透彻,有理有据,不仅解决了二班和三班植树棵数的问题,还推理得出二班和三班分别是一端植树和两端不植的情况。
  (板书:一端植树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学生的小数乘除法运算正确率低的现象,以小数乘法教学为例,展现教学关键过程,分析引发学生错误的原因,提出沟通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算理的一致性,以及通过加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来促进学生对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解。  [关键词]小数乘法;教学改进;运算一致性;算理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18-02  计算教学
统编教材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编排模式.鉴于其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效落实这“双线”.教师要引领学生初读文本,总结批注的角度;细读文本,感受批注的作用;实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常常和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小组合
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多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引导来实现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评判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首先应看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是否有效.教师应以准
[摘 要]“再生艺术”是探究运用不同材料创作不同造型,体验多元材料与绘画融合的艺术创作形式。以“海宁潮文化”为题材,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情境,了解海宁潮文化”“呈现多样材料,表现海宁潮文化”“运用多个展评角度,细品海宁潮文化”等策略,探究海宁潮文化的再生艺术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再生艺术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海宁潮文化;再生艺术;教学策略  [中图
随着统编教材的实施,教材中的文本发生了课型与内容的变化,教材编者的意图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在统编教材中已经变成了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树
通过“猜想—计算—归纳—验证—拓展”的探究过程,呈现长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使学生领悟到数形结合的魅力以及能够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中国画以其知识专业、情景交融、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美术教师在国画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通过展现国画作品的美感情景及意境,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情景展示中国画的笔法联系,教会学生在感知美术魅力的同时掌握笔墨技巧。此外,通过开展多元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互评互改等情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散思维、学会创新,既让学生掌握和交流美术知识及技能,又强化其美术素养及核心能力,从而促进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
小学六年级美术教科书中编排了《让剪影动起来》一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并熟悉我国的传统皮影文化,学会制作剪影.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初识感悟、分配任务、集中展演等方式引领学
统编教材阅读策略单元中的助学系统,给课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方法支架.教师要充分借助这一支架,根据阅读提示、课文批注、学习伙伴、课后链接等搭建起课堂教学的结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