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中多元化思维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mt12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但以考试为目标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材的改进、模式的设计等这些只是形式上的更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课本的基本知识点,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有待落实和体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最终为社会培养一批有多元化思维,能够创造发明的人才,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化学教学中,我碰到过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较有创造力的学生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问,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1.把液态空气存在一个烧杯中,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杯口,木条熄灭。当液态空气蒸发后剩约1/5后,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课本出这道题目也许意图非常简单,就是想让学生知道氧气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但有大胆的学生提出:“我认为会熄灭。因为液氧气化需要吸热,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温度太低,木条无法复燃。”我认为同学这样说也有道理,应该多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开拓自己的思维。
  2.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中,原来呈紫色的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生成了酸性物质,反应生成的酸性物质是碳酸。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学生不是很明白,因为这个地方的知识点的确很难,但只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善加引导,许多学生其实就能发现问题。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不仅让学生彻底搞懂了知识,而且懂得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些问题,这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3.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上下两支蜡烛的烧杯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呢?这个实验我是让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的结果出现了三种:①蜡烛都没熄灭;②上层的蜡烛先熄灭,下层的后熄灭;③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最后一种也许是上课时讲的,也是重点强调的,但学生给出的其他实验现象肯定也有道理,怎么理解呢?我认为都有道理。例如:蜡烛都熄灭,可能是CO2的量太少或者是蜡烛点燃的时间太长,热量太多导致CO2受热向上运动,另外学生在倒的时候,可能也没有像书上那样用一个玻璃片挡着倒进去,所以造成了这种结果,完全有可能。其他的结果学生也都能作出解释。
  通过上面三个例子,我们也看到了,问题的解答方案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必须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最好的工具,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法。有位教育学家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这就提起了一个教学的话题:“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在这里“鱼”是知识,“渔”则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即上面所说的学习能力。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如果把教育看做是一个新兴产业,那么其最贵重的产品便是学生,此产业的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资源。在这样一种特殊产业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即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是教师的责任和教学目标。并且现代教育强调“学习的革命”,更加强调学生创造个性,创造性思维,以及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等因素培养和塑造。这就无疑应该提倡“学生是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并且强化自学、自评、自控的素质训练。所以是被动地接受“鱼”还是主动地学习“渔”,能否以“渔”得“鱼”,关键因素还在学生本身。当然,以上两个方面还不充分。我们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切磋,互问互答。此三者结合起来,便是我要阐述的新概念教学相长的主题。
  所谓新概念教学,即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行为,是一种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归纳指导的教学观念。虽然自有人类社会起,就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从一开始就是为父辈向晚辈传授生存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服务的,为种族的延续所必需的,而根本不是从受教育者的意愿出发的,也就根本没有顾及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那么其学习自然是被动的,被迫的。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注重的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难满足其需要,使厌学情绪滋生。也有这样的说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到今天我认为应该改成:“书出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另外给学生创造“辩论”机会,激发学生提问,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并使其个性得到张扬。
其他文献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模拟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内容繁多、电子技术飞速更新的特点,本文提出翻转课堂
摘 要: 作者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际,阐述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学习迁移理论 高中物理教学 应用方法  目前,在学校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有恐惧感。虽然平时上课认真听讲,但是对所学知识往往死记硬背,没有很好地理解,所以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不会运用“学习迁移”来分析问题,也不善于归纳和总结
该文采用全局组合曲线的全局夹点分析方法,对多个过程与公用工程系统进行全局能量集成。在实现过程内部热量交换的基础上进行全局过程的热源和热阱与公用工程系统的能量集成,包
节能环保更受重视的今天,在筑路、养路施工中,应用常温材料可实现节能与环保的目的,该文阐述这一技术的关键;乳化沥青性能的改进,施工方法的改进,机械设备的改进,文中介绍几种常温材
摘 要: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结合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经验,从多个方面出发,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导入实验展开探讨。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实验导入 力学 电学 学光  素质教育与苏教版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仅仅注重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过去,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等综合能力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