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不能自毁长城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e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万不可妄想,中国在进一步市场化后,只会拥有其他市场化国家的优点,而不会出现诸如市场失灵、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等麻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本来是一种对于各种资本一视同仁的中性表述,但在媒体的宣传和各地的政策实践中被演变成一种“混合国有资本”的单边、单向度改革,即只有国有企业引进非国有资本,没有非国有企业引进国有资本;所谓“交叉持股”徒托空言,“混合所有制改革”事实上成了“半私有化改革”。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中国,这类“改革”往往衍生出一些“高指标竞争”,促使各地政府迭出奇招。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直接将“混合所有制改革”称之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庆下了硬指标,要求2/3左右的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个省说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资的股份要下降到20%以下,那个地市称国资只能占1%……在这场名为“混合化”实为“半私有化”的比拼中,一些令人忧心的现象正在发生,并很可能损及中国经济的根基。
  私有化有利于经济?
  以私有化为导向的国企改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经蔚为风潮,造就了大批巨富、名商。2004年“郎顾之争”后,潮流才逐渐搁浅。10年后的今天,“半私有化”又卷土重来,背后的支撑逻辑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已遭遇瓶颈,原来的发展方式走到尽头,必须寻找新的动力,而“私有化”就是一些人揣在兜里的药方。
  从学界到商界到政界,不少人迷信这一药方的灵验性。只是忌于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官方特殊的意识形态环境,才不得不将“私有化”妆扮成“混合化”——暂且先行半步。虽然只是“半私有化”,但对于一些实际操作者来说,这样做可能比完全的“私有化”更有利可图——只要掌握了控股权,剩下的国有股必然有去无回。
  从“山东鲁能案”到“招商转让平安股份案”,人们对特殊利益集团侵吞全民公有财产的能力已经没有怀疑。当这种行为被披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外衣后,如果结果真的能导致中国经济获得新的增长动力,那么弱势群体对于己身利益遭到剥夺的无奈忍受,还可视作是进一步“承担改革成本”、“为改革付出代价”,是别无选择下的“次差选择”。但问题在于,所谓“私有化有利于经济”,至今还只是部分“精英人士”(专指那些被西方观念洗脑或者利益西方化的人)的自说自话,迄今未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实证支持。
  “私有化有利于经济”的说法,大兴于撒切尔、里根时代,尤其是撒切尔主义更被视为“私有化”的代名词。迄今为止,撒切尔夫人在一些西方和中国的“精英人士”心目中,仍拥有崇高地位,俨然是一种“理想模式”的符号象征。但是,曾经红极一时的“撒切尔改革”,事实上并没有获得成功。“私有化”在撒切尔夫人手中短期“释放生产力”、“展现体制优势”后,很快就陷入多种麻烦与困境之中。因此,今天的“精英人士”在推销“撒切尔主义”时,只能够突出理念、淡化实绩,或者干脆“顾左右而言他”。
  事实真相是,1979年至1990年撒切尔夫人任英国首相期间,英国的经济情况并未出现明显好转。即使是在撒切尔夫人事业最顶峰时期的80年代后期,英国的GDP也仅仅实现了2%的年增长率。对此,可能很多撒切尔夫人的中国拥趸难以想象。失业率方面,直到撒切尔夫人任首相的第十个年头,英国的失业率才下降到6%左右,此前一直在持续上升,达到近12%的高峰。事实上,整个撒切尔时期英国的失业率都处于峰值水平,既高于其任前,也高于任后。尽管其时通胀水平有所下降,但这一结果也与当时全球的紧缩货币政策息息相关。另外,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的早期,工人罢工运动大幅增加。对此,撒切尔夫人报以铁腕强势应对——“铁娘子”的称号,有一半来源于此。
  导致撒切尔夫人提前下台的,是在1990年至1991年的经济危机中,她依然照搬“撒切尔主义”的药方,结果无济于事,连短期效应都不见了,迫使她不得不铤而走险,推行不得人心的“人头税”政策,终于被民众轰下台。她离职时(1991年),英国的通胀率又回到10%以上,几乎与其11年半前刚上台时持平——唯一的政绩也“归零”了。
  由于“撒切尔主义”带给英国人的更多是灾难而非福音,撒切尔夫人下台后不久,在“撒切尔主义”的发源地英国,即发生了事实上的“逆撒切尔主义运动”。时至今日,撒切尔夫人曾倾力反对的主要政策——国有化、增税和凯恩斯经济学——都在她的祖国再度风行。一些被撒切尔夫人私有化的企业重新国有化,撒切尔时代的标志性政策及其“成果”被逐一粉碎。英国人普遍认为,“撒切尔主义”“劫贫济富”做法,导致贫富悬殊加大,造成城市中的分化和隔阂,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这已成了一次次社会骚乱的根源;正是“撒切尔主义”对自由经济的过度推崇,对政府调控的片面排斥,导致英国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从而令其在“次贷”风波中损失惨重。
  2003年英国电视台Channel 4举办了一场“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之民意调查,参选条件是“目前还活着且没有关在监狱中或正被起诉的人”,结果撒切尔夫人荣登第三。2004年5月撒切尔夫人上台25周年之际,英国《卫报》发表评论说:“即使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恐怕也很难举出一个例子,可以证实她执政11年中给我们带来的‘和谐’。”英国《独立报》撰稿人约翰·雷图说:“在那些年里,英国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有些人的生活的确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国社会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
  以上就是被“精英人士”所刻意回避或淡化的,关于“私有化”运动之鼻祖或偶像撒切尔夫人的真实业绩表现。至于“私有化”在苏东等国造成的“休克式”灾难,更是人尽皆知。
  撒切尔夫人的真正成功,是她将经济上的短期效果,包装成了“必然规律”,贩卖给苏联,俘获了戈尔巴乔夫的脑袋,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西方阵营“不战而胜”。虽然这一“斩首行动”不是由撒切尔夫人个人单独完成的,其时上上下下、政界学界都有不少精英在使力,但显然撒切尔的贡献突出,这也是她至今拥有巨大国际声誉的原因——她是近20多年世界格局形成的重要推手之一。   不管撒切尔夫人在政治上帮助她的国家甚至整个西方阵营获得了何等成功,但在经济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撒切尔主义”是正确的。相反在世界范围内,要找到反面证据远比正面证据容易。那么,“精英人士”迷信“私有化有利于经济”的理由何在呢?——这只能说是出于理念、出于信念——不管事实如何,反正他们就是如此认定。
  国有经济是中国的“公开秘密武器”
  今天,任何不持偏见的人,都不能无视中国经济近几十年所取得的成绩。问题是如何解读这种异乎寻常的经济奇迹?官方和民间的主流观点,都将之归功于改革开放。应该说,这种解释是合乎事实和逻辑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奇迹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特殊联系。然而,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解读改革开放?如果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市场化”,甚至是“私有化”,那为什么主要西方国家一直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什么那些市场化程度比中国高、机制比中国完善、被当作“市场化”的标准样本、被“精英人士”一个劲地鼓捣着要中国向其学习的国家,经济表现却远远不如中国这个“不合格的学生”呢?
  毫无疑问,由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基本取向是“市场化”。市场化改变了由国家控制一切、个人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经济局面。但是,“市场化”并不等同于“私有化”。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只是手段,哪个用多一些,哪个用少一些,要看怎么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近30多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确实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市场化。而在市场化背景下,国企、民企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分量很重的国企、强大的政府调控能力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的市场模式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关键所在。中国与西方国家同样搞的是市场经济,与东欧国家同样是从计划向市场转轨,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一枝独秀”?这两个因素就是奥秘所在。
  这两个因素又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政府对经济具有强大的掌控性和调控能力,国有经济在中国才能不断壮大,同样,正由于存在大量能够顾全大局服从政府命令的国有企业,中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控能力才大大超越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对战略性经济资源的掌控、相对独立的金融货币体系、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三分之一分量的国企,这是中国政府能够拥有令其他市场国家羡慕的经济调控能力、中国经济能够克服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保持持续增长且维持社会稳定的三个重要因素。无疑,这三者之间也具有某种关联性。三者若缺一,中国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就可能每况愈下,镜破难圆。
  之所以将国有经济称之为“公开秘密武器”,理由有二。一是因为中国国有经济的存在虽是公开事实,但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奥秘之一的作用,却一直未得到主流知识界的认同,人们对此视而不见,成了一种“公开的秘密”;二是因为以大量国企帮助政府掌控经济,其实现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其他国家即使知道也难以复制,对中国而言,可以说起到了某种类似“秘密武器”的作用。
  仅有市场是不够的
  利用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强调控能力发展经济,中国经济拥有了两副引擎、两套安全系统。这就是中国经济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屡屡胜出的独特优势。经过几十年积淀,这种发展方式已形成一种模式,构成了“中国模式”的经济方面特征。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最适合于中国的“混合经济”形式。
  现在,这种成功的模式正遭遇挑战。其发展面临困难,向前走遇到瓶颈,具体表现为贫富分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通货膨胀、政府高负债以及经济下行风险。这些种种弊端,在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市场化阶段都曾出现过,但具体到中国作为具体的实现形式,“中国模式”当然应该对此承担责任。然而,真正的问题其实只是经济下行风险,如果没有这种风险,其他问题都可视为暂时性的困难,在发展中谋得解决。经济下行,则政府将失去解决问题的手段。风险在前,于是许多人据此认为“中国模式”的潜力已经耗尽,这条路已走到尽头,中国经济必须寻找新的支撑点。
  这种危机和忧患意识,对于一个社会是必要的。任何一种方法、手段或模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效用极限,超过范围或极限就可能由正能量变成负能量。以政府强干预为特征的中国经济模式,曾经是中国的优势,但如果现在它确实已经好处不再,当然应该做出改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在原来的路径上,是否找不到克服经济下行风险的办法,这条路是否确实已经走不下去了?二是有没有其他的更优选择?
  对这两个问题,有关方面显然已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不但倾向于认为原来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继,而且选择了“市场”试图作为新的经济支撑点,即进一步市场化。主要措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再强行压抑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而是致力于增强社会对经济下行的承受力;二是在各个关节点上缩减政府干预,试图进一步释放市场能量,寻找和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种尝试或许是必须的,但前提是应该保持一种清醒认识:市场能否成为新的经济支撑点、达到预期中的效果。这一点其实尚有待实践验证,而绝非早已不证自明。从中国的情况看,政府干预在创造了经济奇迹的背后,确实积累了许多负面性;但就国际范围而言,亦没有见到过市场成为灵丹妙药、只有疗效没有副作用的案例。真正经得起事实检验的结论是:在市场绝迹的高度控制社会,适度引入市场机制无疑是有益的,正如在绝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适度引入政府管制必然有益一样;但在已经拥有相当程度市场化的社会,进一步推动市场化则祸福难料。
  西方经济学在微观层面很精致,将市场利用价格信号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机制描述得很充分,但在宏观上相对粗糙。经济效率增加的结果之一,必然是经济体规模的扩大,宏观问题因而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古典经济学那儿,市场是“自在之物”,不能人为干预,只能服从内生的“自发秩序”。
  然而,马克思揭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证明了这种秩序的缺陷性。经济体规模越大,由微观高效率积累的宏观性失控危机就越猛烈、越具有破坏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这种破坏性成了“不能承受之重”,于是催生了主张政府宏观调控的“凯恩斯经济学”。在当时的经济规模下,凯恩斯关于政府运用货币和财政工具、以调控经济总供需的方法是足够的,因此在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有效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体规模越来越大,这种调控手段将越来越“不够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市场经济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趋势表明,政府需要拥有对经济更强的掌控力。
  确实,中国可以尝试容忍市场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但如果是遇到导致不久前美国金融风暴以及此前亚非拉市场化国家经济衰退与危机的市场失灵,中国怎么办?国有经济退出、政府权力退出,不但国家对市场性周期波动的抑制能力将下降,对市场失灵的应对能力,也必然随着调控能力的下降而下降。到那时,中国和那些曾经或依然在市场旋涡中挣扎的国家将并无二样。
  千万不可妄想,中国在进一步市场化后,只会拥有其他市场化国家的优点,而不会出现其他国家出现过的诸如市场失灵、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等麻烦。中国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一旦出现亚非拉昔日或美欧今日的经济、社会危机,自己的承受力如何?能否挺得过去?不管未来如何,此前的世界经济史至少揭示了一点:仅有市场是不够的。那些市场相对成功的国家,背后都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所以,中国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市场之外的“其他成功因素”,急急忙忙自毁长城。
其他文献
国际市场不是一个公平竞争的“乌托邦”  中国有句俗语:商场如战场。俗语不俗,其实很有道理的。市场竞争,残酷无情,失败就破产,其凄惨可能甚于战败。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到企业背后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也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国政府已经下令国有企业禁止与美国咨询机构发生业务关系。这则消息至今尚未得到有关方面的证实,但考虑到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
期刊
“足球的总统定律”能否满足美国人对此届世界杯冲上冠军宝座的愿望。悬念正在进入高潮期  世界杯足球赛就要开始了,主办国巴西虽然与我所居住的美国东部城市有两个小时时差,但它毕竟是在美洲。对于如我一样的资深球迷来说,这就意味着看比赛直播再也不用像前几届那样,不是上班时间偷偷上网扫两眼,就是深夜凌晨被闹钟叫醒。  虽然自诩为“资深球迷”,可是国际足联似乎一直跟我不对盘。以往的多届世界杯举办地,都放在了与我
期刊
让军队成为“中国制造”的形象大使  年初,经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四总部印发了《关于军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措施》。明确规定,“公务用车实行集中采购,选用国产自主品牌汽车”。这意味着,奥迪、帕萨特、桑塔纳等悬挂白色军牌的“合资车”,将逐步退出我军公务用车的历史舞台。  短短几个月后,5月18日,《解放军报》报道称“我军用公务用车订购全面实现国产化”。对这条新闻,我们理所当然要
期刊
五粮液出厂价一升一降,迷途知返,却晚了两年  5月17日,五粮液突然抛出大幅降价政策:5月18日起将核心产品52度水晶瓶五粮液的出厂价调整为609元/瓶,零售价为729元/瓶;另一款主打产品五粮液1618出厂价调整为659元/瓶,零售价为809元/瓶。五粮液调整出厂价对A股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白酒成为全天跌幅第一的板块。  2012年底,中央一纸禁酒令结束了白酒的十年黄金发展期,使其开始了漫漫调整期
期刊
与其指责近代中国的“激进”,不如冷静客观地分析究竟是谁“激进”,这段历史何以“激进”,方能对症下药  不经过激烈变革尤其是剧烈革命必然造成的社会大动荡、大破坏,而收取变革、革命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之实效,洵属社会进步之理想途径,无疑值得鼓吹和追求。但常有人以近代中国为例来指责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过激”,以此反对“激进主义”,恐怕有违史实!与其指责近代中国的“激进”,不如冷静客观地分析究竟是谁“激进”,
期刊
搏击激流,力挽狂澜,永不退缩,甘于奉献,这是一个搏浪者的可贵品格  走近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机集团)的办公大楼,你可能会不经意间碰上一个衣着朴素的人,戴着眼镜,一派学者风范,却略显憔悴,步履匆忙。他就是国机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机械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敬桢。  刘敬桢是国机集团基层领导中的传奇人物。他被称为急难险重企业疑难杂症的“诊治专家”,到哪里哪里就火。他被
期刊
工作要爆炸了,只有时间魔法能帮你  信息社会,上班族越来越忙,各种会议、计划、电话、报告排得是满满当当,朝九晚五简直不够用。更令人纠结的是,当中国4亿人都用上智能手机,当你的上司、同事、客户能在任何时间找到你并给你发文件让你处理时,你的业余时间也离崩溃不远了!  面对工作的大爆炸,职场人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在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工作压力下昂然前行?  学会管理时间  对于那些想要积极努力去完
期刊
发展混合制不是为了混合而混合,而是应该看这种混合到底能不能真正让混合制下的企业发展起来,成为世界级的一流企业  2013年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相继落地。但对于混合所有制的各种辩论还在持续升温。其中尤以股权问题最受关注。国企管理者担心,国企不能控股,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民营老板则认为,如果自己的企业不能控股,就没了话语权。这成了混合制改革过程中的
期刊
你问  我们公司刚刚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期,经营规模扩张很快,员工也增加了300多人,创业时期的靠人管理已经不适应了。公司聘请了管理咨询公司,帮助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可是制度刚刚开始执行,总经理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制度规定每周三上午9点是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时间,但已经到9点10分了,营销副总还没到会。总经理让秘书打电话,营销副总才匆匆赶到。他说早上遇到一个重要客户投诉,马上组织人员讨论对策,就把总经理办
期刊
广州药业硬扛“毒药门”  点击量:213460  4月11日,广州药业做出最新调查结果通报表示,已责令涉事子公司广西盈康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整改,,并对维 C银翘片实施 100%召回措施。但广药仍未承认涉事的维C银翘片不合标准。  一汽集团成为负面焦点  点击量:192064  4月,一汽集团成为负面新闻焦点。有媒体报道,“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突然辞去集团公司一切职务”、“一汽集团爆出贪污窝案,公司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