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历史上的孙子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春秋末年协助吴王西破强楚、北伐齐晋的孙武;一个是战国中期辅佐齐君攻城略地、名显诸侯的孙膑。据《史记》记载,孙武出生在齐国,孙膑则生在阿鄄之间。这一记载使现在的山东人感到格外骄傲,他们有理由相信,这块风水宝地不仅诞生过孔、孟两位“文圣人”,而且包揽了武、膑两位“武圣人”。
两位武圣人的名字都有讲究,“武”为会意字,《左传》日:“止戈为武”。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武力的目的并不是要攻城略地,而是要制止兵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制止战争。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误解,想当然地以为兵家都是一些好战分子。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兵家大多是反对穷兵黩武的。“膑”为形声字,意指人的膝盖骨,引申为一种取掉膝盖骨的刑罚。所以我们也不要误解,以为孙膑生下来就叫孙膑。事实上,他是因刑而得名的。
两位武圣不仅同姓,而且同族,史书云:“膑亦武之后世子孙也”。他们不仅都留下了令后世兵家视为至宝的兵书战策,而目都有着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前者曾以斩杀吴王爱姬的方式确立军威,使娥眉粉黛令行禁止;后者则以刑余之身运筹帷幄,让敌将庞涓自取灭亡。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两位孙子其实是种共同的文化符号,他们是军事智慧的代表、战争谋略的化身。
2
说到战争谋略,中国古代的确发达,且自成系统,名之为“兵家”。翻翻史书,此类人物不胜枚举。除两位孙子外,著名的还有范蠡、吴起、韩信、李靖、尉缭子、诸葛亮……这一大串响当当的人名似乎真的印证了那位日本学者的趣谈。那么深究起来,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发达究竟是否与国民性有关呢?我看是的。所谓国民性,直观地表现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为方式,而支配着这种行为方式的,则是更为潜在而深刻的思维方式和信仰方式。这一切,都是孙子之为孙子的关键所在。
就思维方式而言,与注重“因果”关系的西方人不同,中国古代一直注重“阴阳”关系。源自《周易》的“阴阳”观念,对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观念不是强调事物之间单向的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而是强调事物之间双向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显然,它很适用于敌我双方相互摩擦、彼此消长的战争格局,因而被兵家所看重。与孙武同时代的范蠡就曾指出:“天道皇皇,日月以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国语·越语下》)在兵家看来,“阴阳”中包含着矛盾双方的对立、依存、冲突、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就像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面一样。
孙子更是自觉而充分地运用了“阴阳”关系中的辩证法因素,并将其纳入强弱、虚实、主客、攻防、真假、劳逸等具体范畴来研究战争问题,最后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孙武兵法》的第一篇就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擒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也许擅长因果推理的西方人可以建立起严格的物理、逻辑学体系,却很难创立这种法无定则的军事思想。这种经验形态的战争谋略很难转化为明确而严密的科学公式,但它同样是人类智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当美国军队在海湾战争中与萨达姆周旋的时候,他们不仅需要最最先进的飞机大炮,而且也需要最最古老的《孙子兵法》。
3
孙武能够帮助弱小的吴国西破强楚、北伐齐晋,靠的是谋略,是兵法之“诡道”。弱之所以胜强,是通过各种谋略把战争引入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因此孙子特别强调军形、兵势、地形、火攻、用间等等。如果自己的兵力不如敌人,就将敌人一分为十,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如果敌人高垒浑沟,就要攻其所必救,使之不得不出战;把敌人诱入不熟悉的地形,必然能处处主动……难怪李世民曾感叹:“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在战术上的精义便在“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孙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军事家,不只在于他教会了我们谋略,而且在于他辩证地思考了战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首先它提出了自己的战争观,孙子强调要建立以“慎战”、“备战”为核心的“安国全军之道”,坚决反对在战争问题上轻举妄动,穷兵黩武。他告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要求“非危不战”,同时又要加强备战,未雨绸缪——“慎战为主”、“备战为辅”,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在战略思想上,《孙子兵法》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倡以最小的军事代价获取最大的政治成果。“不战”并不是怯战,也不是没有能力应战,而是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后,形成敌我双方强烈的军事力量和状态对比,迫使敌方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保存实力、避免流血、减少社会灾难的根本目的。在解放战争时期,北京的和平解放就是不战而胜的典型战例。当时解放军在对北京和天津进行了分割包围,在军事上用打天津来展示战斗力,在政治宣传上主张和平解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从而彻底动摇了敌人顽抗的决心,兵不血刃地解放了北京。
4
《孙子兵法》所包含的种种辩证法思想,在以后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中得到了彻底的展开和充分的运用,最淋漓尽致的,当数那部集兵家“诡道”之大全的《三十六计》了。此计得太阴六六之数,“数中有带,术中有数。阴阳燮变,机在其中。”什么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趁火打劫,什么无中生有、暗渡陈仓、指桑骂槐、笑里藏刀……让你打开无数道门也找不到那颗心。
应该承认,这类谋略和智慧的发达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当它被运用于敌对双方的较量和抗衡时,会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当它被运用于同志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时,则可能带来无端的烦恼与内耗。这样说绝不仅仅是种理论上的假设。作为孙子的后人,我们中的哪一位不曾在生活中运用过这类智慧?又有哪一位不曾在现实中体验过由这种智慧而带来的烦恼?其实,前人早已意识到了这类烦恼的本源,因而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规劝。问题在于,规劝并不都是能起作用的。不知是心理的需求还是生存的需要,事实上,年少的最喜欢《水浒》,年老的则偏爱《三国》……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看见书摊上那一摞摞畅销不衰的《谋略大全》《制胜法宝》时,真不知道其积极的意义有多大,消极的作用又有多少。
或许,文化的问题从来就是复杂的,精华与糟粕,谁又能真正分得 开呢?
5
兵家这种拒绝信仰和情感参与,完全从现实的利害关系着眼的决策原则,多少有些冷酷,常令我想起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据《史记一项羽市纪》载,楚汉相争之际,曾捕获刘邦之父的项羽为了逼刘邦出战,以烹食其父相威胁。这种情况下,在军事上出于劣势的刘知丝毫没有感情用事,反而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嘴脸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日‘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简直是一副流氓无赖的面孔了,然不如此,非但刘邦会吃败仗,乃父也不可能最终坐上太上皇的宝座。
这种六亲不认、能屈能伸的本领,正是刘邦比项羽高明的地方。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比较自己与项羽的得失云:“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伺。连百战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市纪》)于是,不少学者据此断言,能够容人、用人,是刘邦夺取霸业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我看来,刘邦在这里只说对了一半,而另一半更为关键的因素却被他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这更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刘邦从不感情用事,不仅对自己的父亲如此,对自己的部下更是如此。当韩信立了战功,要封“假齐王”的时候,刘邦始而大怒,破口大骂,谋士陈平在桌子底下踢了他脚,他便马上意识到此时还不能得罪这位手握兵权的下属,便马上改口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一副宽宏大度的样子。而当了“真齐王”的韩信,到头来还是落了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与之相反,楚霸王虽然英雄盖世,但在鸿门宴上却又碍于道义而不忍下手,结果竟放虎归山,使自己最终陷入了四面楚歌、八面埋伏的境地,只剩下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份了。从道德的角度上看,项羽可谓英雄,而刘邦只是一个无赖。然而从军事谋略的角度上看,刘邦可谓智者,项羽只是小儿了。
这种将军事谋略发展为政治权术的做法,或许是孙子所始料不及的,但也不是刘邦一人所独有的。翻翻二十五史,又有哪一部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历史呢?这很容易使人们想起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邢首歌词:
帅才不及帝王术!
兵书不及圣訽书!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
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当然了,这一切也怪不得孙子。当公平的、台理的、正常的竞争无法展开的时候,人们便只好求助于阴阳变幻的谋略手法了。
无论如何,智慧本身是无罪的,有罪的是滥用智慧的人们和迫使人们滥用智慧的环境。
作者简介:陈炎,山东大学副校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上的孙子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春秋末年协助吴王西破强楚、北伐齐晋的孙武;一个是战国中期辅佐齐君攻城略地、名显诸侯的孙膑。据《史记》记载,孙武出生在齐国,孙膑则生在阿鄄之间。这一记载使现在的山东人感到格外骄傲,他们有理由相信,这块风水宝地不仅诞生过孔、孟两位“文圣人”,而且包揽了武、膑两位“武圣人”。
两位武圣人的名字都有讲究,“武”为会意字,《左传》日:“止戈为武”。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武力的目的并不是要攻城略地,而是要制止兵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制止战争。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误解,想当然地以为兵家都是一些好战分子。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兵家大多是反对穷兵黩武的。“膑”为形声字,意指人的膝盖骨,引申为一种取掉膝盖骨的刑罚。所以我们也不要误解,以为孙膑生下来就叫孙膑。事实上,他是因刑而得名的。
两位武圣不仅同姓,而且同族,史书云:“膑亦武之后世子孙也”。他们不仅都留下了令后世兵家视为至宝的兵书战策,而目都有着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前者曾以斩杀吴王爱姬的方式确立军威,使娥眉粉黛令行禁止;后者则以刑余之身运筹帷幄,让敌将庞涓自取灭亡。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两位孙子其实是种共同的文化符号,他们是军事智慧的代表、战争谋略的化身。
2
说到战争谋略,中国古代的确发达,且自成系统,名之为“兵家”。翻翻史书,此类人物不胜枚举。除两位孙子外,著名的还有范蠡、吴起、韩信、李靖、尉缭子、诸葛亮……这一大串响当当的人名似乎真的印证了那位日本学者的趣谈。那么深究起来,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发达究竟是否与国民性有关呢?我看是的。所谓国民性,直观地表现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为方式,而支配着这种行为方式的,则是更为潜在而深刻的思维方式和信仰方式。这一切,都是孙子之为孙子的关键所在。
就思维方式而言,与注重“因果”关系的西方人不同,中国古代一直注重“阴阳”关系。源自《周易》的“阴阳”观念,对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观念不是强调事物之间单向的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而是强调事物之间双向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显然,它很适用于敌我双方相互摩擦、彼此消长的战争格局,因而被兵家所看重。与孙武同时代的范蠡就曾指出:“天道皇皇,日月以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国语·越语下》)在兵家看来,“阴阳”中包含着矛盾双方的对立、依存、冲突、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就像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面一样。
孙子更是自觉而充分地运用了“阴阳”关系中的辩证法因素,并将其纳入强弱、虚实、主客、攻防、真假、劳逸等具体范畴来研究战争问题,最后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孙武兵法》的第一篇就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擒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也许擅长因果推理的西方人可以建立起严格的物理、逻辑学体系,却很难创立这种法无定则的军事思想。这种经验形态的战争谋略很难转化为明确而严密的科学公式,但它同样是人类智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当美国军队在海湾战争中与萨达姆周旋的时候,他们不仅需要最最先进的飞机大炮,而且也需要最最古老的《孙子兵法》。
3
孙武能够帮助弱小的吴国西破强楚、北伐齐晋,靠的是谋略,是兵法之“诡道”。弱之所以胜强,是通过各种谋略把战争引入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因此孙子特别强调军形、兵势、地形、火攻、用间等等。如果自己的兵力不如敌人,就将敌人一分为十,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如果敌人高垒浑沟,就要攻其所必救,使之不得不出战;把敌人诱入不熟悉的地形,必然能处处主动……难怪李世民曾感叹:“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在战术上的精义便在“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孙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军事家,不只在于他教会了我们谋略,而且在于他辩证地思考了战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首先它提出了自己的战争观,孙子强调要建立以“慎战”、“备战”为核心的“安国全军之道”,坚决反对在战争问题上轻举妄动,穷兵黩武。他告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要求“非危不战”,同时又要加强备战,未雨绸缪——“慎战为主”、“备战为辅”,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在战略思想上,《孙子兵法》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倡以最小的军事代价获取最大的政治成果。“不战”并不是怯战,也不是没有能力应战,而是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后,形成敌我双方强烈的军事力量和状态对比,迫使敌方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保存实力、避免流血、减少社会灾难的根本目的。在解放战争时期,北京的和平解放就是不战而胜的典型战例。当时解放军在对北京和天津进行了分割包围,在军事上用打天津来展示战斗力,在政治宣传上主张和平解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从而彻底动摇了敌人顽抗的决心,兵不血刃地解放了北京。
4
《孙子兵法》所包含的种种辩证法思想,在以后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中得到了彻底的展开和充分的运用,最淋漓尽致的,当数那部集兵家“诡道”之大全的《三十六计》了。此计得太阴六六之数,“数中有带,术中有数。阴阳燮变,机在其中。”什么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趁火打劫,什么无中生有、暗渡陈仓、指桑骂槐、笑里藏刀……让你打开无数道门也找不到那颗心。
应该承认,这类谋略和智慧的发达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当它被运用于敌对双方的较量和抗衡时,会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当它被运用于同志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时,则可能带来无端的烦恼与内耗。这样说绝不仅仅是种理论上的假设。作为孙子的后人,我们中的哪一位不曾在生活中运用过这类智慧?又有哪一位不曾在现实中体验过由这种智慧而带来的烦恼?其实,前人早已意识到了这类烦恼的本源,因而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规劝。问题在于,规劝并不都是能起作用的。不知是心理的需求还是生存的需要,事实上,年少的最喜欢《水浒》,年老的则偏爱《三国》……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看见书摊上那一摞摞畅销不衰的《谋略大全》《制胜法宝》时,真不知道其积极的意义有多大,消极的作用又有多少。
或许,文化的问题从来就是复杂的,精华与糟粕,谁又能真正分得 开呢?
5
兵家这种拒绝信仰和情感参与,完全从现实的利害关系着眼的决策原则,多少有些冷酷,常令我想起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据《史记一项羽市纪》载,楚汉相争之际,曾捕获刘邦之父的项羽为了逼刘邦出战,以烹食其父相威胁。这种情况下,在军事上出于劣势的刘知丝毫没有感情用事,反而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嘴脸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日‘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简直是一副流氓无赖的面孔了,然不如此,非但刘邦会吃败仗,乃父也不可能最终坐上太上皇的宝座。
这种六亲不认、能屈能伸的本领,正是刘邦比项羽高明的地方。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比较自己与项羽的得失云:“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伺。连百战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市纪》)于是,不少学者据此断言,能够容人、用人,是刘邦夺取霸业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我看来,刘邦在这里只说对了一半,而另一半更为关键的因素却被他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这更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刘邦从不感情用事,不仅对自己的父亲如此,对自己的部下更是如此。当韩信立了战功,要封“假齐王”的时候,刘邦始而大怒,破口大骂,谋士陈平在桌子底下踢了他脚,他便马上意识到此时还不能得罪这位手握兵权的下属,便马上改口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一副宽宏大度的样子。而当了“真齐王”的韩信,到头来还是落了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与之相反,楚霸王虽然英雄盖世,但在鸿门宴上却又碍于道义而不忍下手,结果竟放虎归山,使自己最终陷入了四面楚歌、八面埋伏的境地,只剩下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份了。从道德的角度上看,项羽可谓英雄,而刘邦只是一个无赖。然而从军事谋略的角度上看,刘邦可谓智者,项羽只是小儿了。
这种将军事谋略发展为政治权术的做法,或许是孙子所始料不及的,但也不是刘邦一人所独有的。翻翻二十五史,又有哪一部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历史呢?这很容易使人们想起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邢首歌词:
帅才不及帝王术!
兵书不及圣訽书!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
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当然了,这一切也怪不得孙子。当公平的、台理的、正常的竞争无法展开的时候,人们便只好求助于阴阳变幻的谋略手法了。
无论如何,智慧本身是无罪的,有罪的是滥用智慧的人们和迫使人们滥用智慧的环境。
作者简介:陈炎,山东大学副校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