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衣袖为何能装那么多东西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少古装影视作品中,我们发现剧中演员时不时就从宽大的袖子中拿出银子、书卷之类的,仿佛一个万能口袋。可问题是,那么多东西在袖子里,为什么不会掉出来?古人的衣服袖子真的可以装一切吗?
  古人衣服都是大袖子?
  由于电视剧里掏袖子的人物一般都是广义上的汉族,所以我们把“古代人们的衣服”范围限制在“汉服”中。
  其实,我国古人的服装没有什么口袋,也不是所有东西都放在袖子里,有时候塞进腰带或挂一个荷包,有时放在胸口的衣襟里,还有时背包裹出行。把东西放进袖子的这种情况多半是发生在如上朝这样重要的场合,而这样做的条件是衣服有大袖子。
  古代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的說法,意思是古人中基本只有文人贵族才会穿这种大袖的衣服,普通百姓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来。
  至于如何把袖子绑起来,就要说到襻膊(音同“盼博”),又称臂绳。早在汉代,中国人就用襻膊来绑住袖子方便作业,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百马图中马夫》中写到“宋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饪。
  可以这么说,拖地大袖子并不是中国古代服饰中最常见的袖形,不光普通百姓一辈子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社会,它出现的频率也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高。
  除了拖地袖子,中国人还有什么选择呢?
  从历代服装的连袖廓形上看,袖子的变化多集中在袖底线的曲直、袖身的长短和袖口的宽窄上。根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分法,可以把袖形粗略地分为宽袖、垂胡袖/琵琶袖、长袖/大袖、窄袖/小袖几种。
  作为“汉服中的汉服”,深衣大约春秋战国时期,才从南到北流行开来。早期的深衣帛画、木俑和实物,大多出土于楚墓,最常见的袖形并非宽袖大袖,而是复兴汉服圈中相对小众的“垂胡袖”。
  所谓“垂胡”,和胡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说文解字》中解“胡”为“牛颔垂也”,垂胡袖的袖身肥大,袖口收紧,腋部较窄,与牛脖子上下垂的皮褶形状类似。
  这种袖形不只属于“制芰荷以为衣”的楚地,它在汉代继续流行,直到清代,都是汉族服装中常见的元素。
  至于垂胡袖和琵琶袖到底算不算同一种袖形,学界还没有定论。虽然明代以后的“琵琶袖”裁剪和楚墓文物有微妙差别,但总体看来,它们大袖身小袖口的形状,没多少变化。
  琵琶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袖口很小,跟手腕大小相似,所以是可以放一些东西的。
  其他几种袖形,宽袖的特点是短袖筒、宽袖口,一般用于上层社会礼服;大袖/长袖的袖身极长,袖底线为弧线,两手下垂时袖子可以着地;窄袖/小袖则以方便为主,外面通常罩有其他衣服。
  上层社会尚且没有袖口一宽到底,平民百姓们,就更不可能穿又废布料又累赘碍事的宽袍大袖了,所以,古人的衣服袖子都特别大,显然是错的。
  袖子主要有五大用途
  首先,是毛巾、手帕作用。
  古人一般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是古代生活中的习俗行为。例如:宋词大家辛弃疾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感慨;魏晋“竹林七贤”之阮籍有“举袂当朝阳”的描述。
  战国时,以“张袂成阴”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用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用“举袂成幕”状形容人们以衣袖挡阳之态。古人之“掩面”“掩涕”“掩泣”等习惯用语,一般省略了主语衣袖,例如“掩鼻”之典出自“掩袖工馋”成语,原指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
  其次是情感表达作用。
  以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例,就有:“拂袖而去”,以甩袖离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袖手旁观”,表不参与、不关心、中立之意;“投袂而起”,表立即行动。
  再如,以“挽袖”表跃跃欲试,引申为“摩拳擦掌”,此行动的贬义则为“捋袖揎拳”;以“联袂”表示合作、同行之意。
  再次是指代、比喻作用。
  古人还以衣袖的不同色状,作喻指之用,如古诗中“天寒翠袖薄”之“翠袖”,“彩袖殷勤捧玉钟”之“彩袖”,成语“红袖添香”之“红袖”,均是指代女性。
  第四是歌舞作用。
  衣袖长,便于歌舞,是事实。例如《楚辞·招魂》中状郑舞之容曰:“祍若交竽”。据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衽自有襟义,而亦有袖义。”“竽长四尺有余之乐器,长袖善舞,回转相交,有若两竽,若释为襟则何由交乎!”故而“衽若交竽”是言长袖舞时,如两竽交往。
  最后是礼仪规范作用。
  中国服饰文化是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代服饰的美饰功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礼仪规范。古代的衣袖也从侧面反映了服饰与礼仪的一些情况。譬如古时常见的行礼“敛衽”,《战国策·楚策一》中有“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史记·货殖列传》中有“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的记述。
  “敛衽”是整一整衣袖拜礼的动作,古人的宽大袍袖,在礼仪中,有利于显示庄严、稳重之态,还有礼节行使时规范的要求,这也是在特定场合(如朝拜、成婚、寿庆等)要换上有宽大袍袖的礼服的一个原因。
  袖子里能放东西吗?
  既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能穿宽袍大袖,那古装剧里的人从袖子里掏东西出来也是假的吗?
  也不尽然,这是借鉴了古典小说的描述。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除去显然不可能装得下任何东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内藏物的,还剩宽袖、大袖和垂胡袖。
  宽袖和大袖,想放得下东西,必须要装一个暗袋。
  一般咱们看到的古人穿的宽袍大袖,是在袖子里面缝有跟袖口开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可以放一些银两、书信等东西,比较方便。
  还由此出现一些名词,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里藏的小件奇珍宝物,“两袖清风”说的是袖子里没有装钱,所以很清贫。
  个别衣服也能装大物件,如“窃符救赵”中,信陵君夺兵权杀晋鄙时用的就是“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而且这些口袋多在手肘后,而非袖口处,这样是为了避免抬起手臂时东西掉出来。
  东晋葛洪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的“肘后”就是说这书能放在肘后的口袋里随身携带。不过清朝入关后,便改掉了这种设计。
  不过,人们穿大袖衣服时,里面不可能光着身子露胳膊,外衣里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内藏物了。
  还有一种袖子,表面看起来袖口宽大,实际上开口只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缝合的。这种设计在和服中也有出现,如果硬要塞东西进去,容量确实是够的,只不过想原路拿出来,免不了抓耳挠腮一番。
  垂胡袖是特殊的袖形,可以容纳香袋、手帕、几枚小钱之类的小物件。
  不过,出于美观和方便的双重考虑,袖子里能放的东西极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于掏出一锭银子?除非你想买下整座客栈,古代生活哪里有机会花那么多钱。
  (《国家人文历史》)
其他文献
在川流不息的手术区走廊里,一个白色箱状机器正来回穿梭,它熟练地拐弯,侧身避开障碍物,向着发出配送申请的手术室前进。这台物流机器人是手术区医护人员的新同事,它已上岗一年多,身边人讲述了与它共事的经历。  大白的初生,只花了几个月  同中国绝大多数繁忙的三甲医院一样,武汉协和医院有着长长的手术患者等待名单。这里有两层手术区、45间手术室,一年超过10万台手术依次在此进行。在手术室外淡绿色墙壁的走廊上,
期刊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李一氓奇迹般地全身逃脱辗转至香港,并向延安连发7份电报,详细报告事变的全过程,以及他本人对造成皖南事变主客观原因等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此后,他的报告成为后人研究皖南事变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  李一氓是中共党内富有传奇色彩的文人。抗战爆发后,从延安奉派到由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组成的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秘书长兼军法处处长,掌管军部机要文电及保卫工作。皖南3年期间,他见证并参与了
期刊
你心中想象的核辐射禁区是什么样的?方圆20或30公里的铁丝网?荷枪实弹的军警巡逻?辐射仪震得手发麻?遍布着变异的动植物?至今,仍有不少人生活在隔离区,他们的生活或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在輻射污染的土地上耕耘与收获  1986年4月26日凌晨,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大量高能辐射物质扩散到了周围,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这就是震惊世
期刊
两个人,一条小船,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与变化多端、危机四伏的大洋腹地对抗的438天,长达9000多公里的距离,迄今已知时间最长的海难漂流……设想将这些碎片拼接成一个真实的故事,会让人不禁打一个冷战。  2012年在中国上映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个少年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并最终共同战胜困境获得重生的故事。而在现实中,一位墨西哥的渔夫也
期刊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遭受着“选择困难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承受着选择困扰的人,做选择时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一机制到底有多困难?面对选择,我们害怕的又是什么?  选择之难:决定的对错,永远属于未知  我们面对任何问题,其实都在选择。选择有开放式的,也有闭合式的。开放式选择是“明天你想要做什么”,闭合式选择是“明天你想看电影还是听音乐会”。  开放式选择带来的恐惧比闭合式选择要小,因为我们可以完全从自
期刊
“我相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是创客最好的时代。有不计其数的机会,有那么多的科技涌现。”日前,有着“互联网预言家”之称的凯文·凯利阐述了他对于未来二十五年十大前沿科技趋势的看法。  从固定产品变为流动业态  从有形的变成无形的,从固定的变成流动的,从名词变成动词,从产品变成服务,无论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东西,我们都很有可能是在经历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即便现在从事硬件工作,也有可能从原来单
期刊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这位英明神武的君主曾有过智擒鳌拜、平定三藩、驱逐沙俄等辉煌功绩,但也留下了两次废立太子,死后九子夺嫡、手足相残的人生遗憾;而其教子无方正是酿成后来这一系列悲剧的原因……  太子的老师不好当  康熙四十六年(1707),皇子读书的懋勤殿前,一群侍卫在胤祉等皇子们的监督之下,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臣掀翻在地,施以名为“杖笞”的刑法。侍卫们先后轮换,
期刊
从文明的发达程度讲,中国不同于当时的美洲,不存在被火枪和刀剑吓到崩溃的情况。从战斗意志上讲,被中华文化浸染了千年的普通老百姓不会向这些西洋人臣服。所以,想用80人征服明朝,西班牙人显然打错了算盘。  征服中国,2艘船和80个人就够了?  我们通常认定,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进入近代史阶段的时间节点。实际上,总是会有人设想,假如类似的战争提前两百多年发生,在已经具备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朝,结果该会如何?
期刊
孟达三次背弃旧主,终至败亡,在史书上留下了“反覆”之名,成为三国最令人痛恨的小人。但分析认为,从实际情况分析,孟达“反覆”的背后还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从他身上,可以折射出半部蜀汉政治史。  孟达一生三叛,堪称“吕布第二”  关于孟达,一般的评价为三次背弃旧主,害死关羽,堪称“吕布第二”。  当年天下饥荒,孟达和法正不谋而合一起来到了西川为刘璋效力。刘璋待孟达不薄,让他当将军坐镇一方。可是后来刘璋不听
期刊
许德珩,永远是面带笑容,给人谦和平稳、低调内敛的印象。不过,他也有性烈如火的一面。比如,他曾三次怒摔处分牌,成了北大最让陈独秀恼火的学生,他也曾向孙中山“开炮”。  许德珩,1890年生于江西九江。早年加入同盟会,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著名青年学生领袖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1990年2月病逝,享年100岁。  “我们拿您当革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