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教画”带给习作教学的启示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engqi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在书橱中翻到一本2006年第22期《读者》杂志。看到王小音的一篇文章《野村教画》。读完后,深有感触。
  野村,日本著名画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她几乎年年参加日本东京油画大展,得过很多奖项。文中她教作者的侄女朵朵画画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习作教学提供了很多借鉴,值得学习。
  一、不教而教的智慧
  这样一位大师级的老太太,如何教孩子画画呢?作者每次问侄女这个问题时,朵朵总是认真地思考后回答:“不教的。”
  教师的天职不就是“教书”吗?既然你教学生画画,又怎么能不教呢?文中的一个细节告诉了我们野村是怎么教的:春暖花开,野村老师会把孩子们带到屋后的小花园里,画各种各样的花草和树木,同样她不会说:“先画这个,再画那个。”只说:“花儿开了,真美丽,画吧。”一句平平常常的话语,折射出野村的智慧——她把孩子们带入到画画的美丽世界,让他们感受到美,激起对美的向往。而后仅用一句朴实的话,唤醒审美期待,就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欣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
  对照我们的习作教学,过多的条分缕析,过分的指导,造成了学生程序化的表达。反观我们的老师,是怎样教学生习作的呢?拿到教材上规定写的一个题目后,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教”学生习作。什么地方该详写,什么地方该略写;如何抓住特点,如何描写具体,都会事无巨细地“指导”。比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教师大都会教学生怎样抓住外形凸显特点,怎样做到有序观察,生活习性写哪些方面,最后还要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详细讲解完后,再指导学生编写一个习作提纲:开头写小动物的来历,中间写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最后通过一件事情,抒发情感等。在整个“完美”的教学中,单单就缺少观察、反思的机会。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问、讨论,还要将本次作文该注意的地方,全盘告知。唯恐某个环节没有讲到,学生就写不出来。而我们的学生呢,似乎也真能理解老师。只要老师的问题一出来,学生就习惯地“讨好”老师,专拣好听的内容来描述、汇报。真正给时间让他们写的时候,却出现了眉头紧锁、不知如何下笔的现象。即使写出来,呈现出的又大多是千篇一律的习作。
  究其原因,是老师“指导”得太细了,“帮扶”得太多了,很少给学生外出参观、观察的机会。如同教练员教学生游泳,却不让学员下水。而野村的做法就很高明:“至于萝卜青菜怎么画,长短方圆,比例色彩,她还是不教的。”她不去指导,就在旁边看着你画。我们能不能也像野村那样,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多给学生观察、实践、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野村也有“指导”。她是这么做的:“有时也会走到你身边,看着你画,然后告诉你这个颜色可以怎么上,但绝不会改在你的画上。”由此可见,她的指导是个性化的,是有针对性的,没有包办,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改。我们教师也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善习作,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更好的文章。
  二、无为而为的理念
  野村老师常常去隔壁蔬菜店买茄子、白菜、南瓜等,放在桌上让学生自由“写生”。学生可选择自主画画,如有不愿意,可以画自己想画的事物。她还经常组织学生和家长去参观画展。她会在画前向学生及家长,讲讲色彩,聊聊画家。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野村的无为而为的理念。她没有强调如何画好画,只是放手给学生自主写生的机会;没有要求学生从名家作品中借鉴哪些绘画技巧,只是参观和聊天。这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就在自由聊天中,学生学会了绘画的技巧,提高了绘画的能力。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最上乘的功夫是,手中无劍而心中有剑;习作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作。我们有些老师,也会带学生走出教室,到景点旅游,到野外采风,到校园观察,到基地实践。学生也自会知晓,老师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积累素材,回去能把习作写好。这些带有明显目的性的活动,学生是很不乐意的。我们是不是也要像野村那样,适当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还有不少教师,常会向学生推荐一些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习作。读完后,教师会指导学生仿照这个样子,也写写同类的习作。学生依葫芦画瓢,写出的习作也像模像样,可就缺少灵气,多为虚假的作品。所以,野村老师的做法给语文老师的启示,就是重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学生的见闻,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不是闭门造车。
  三、真“批”而评的方法
  野村在孩子们画完后,总会在画纸的背面或邻页的一张纸上,用十分漂亮的日本书法写上批语。文中写道:“这是一个十岁的美女小孩,却画出这样气定神闲,又有点忧伤的《咖啡杯》来。老师在画的反面写道:在朋友的陶艺展上买了一个咖啡杯,安琪(朵朵的大名)小朋友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她写的批语全是表扬——各式各样的表扬,各种角度的表扬。
  关于习作批改,很多学校都会提倡精批细改。不少人认为,习作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五个眉批,一个总批”从错别字到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生怕“手术”不够大,似乎只有面目全非,才能彰显出教师的用心。所以,语文教师特别害怕改习作。一次学生写的习作,精批细改至少需要一周时间,甚至更长。当教师用心批改完的习作回到学生手中时,效果却不大。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大都忘得差不多了,只关注本次习作的等第和教师后面写的批语;另一方面自己精心创作的习作被改得千疮百孔,学生的兴趣、思维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野村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写批语,可以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少用一些虚假的、廉价的赞赏。表扬一定要真诚,有温度,富有启发性。当读到学生好的习作时,应该根据他们当时的创作思想,给予充满激励的“批”语。而不是那种可有可无、以一套十的评语。
  四、随性而作的行动
  野村教学生画画,喜欢就地取材。隔壁家蔬菜店里的萝卜青菜、南瓜茄子,常是学生写生的物品;蔬菜店关门了,邻家鲜鱼店、自家的小花园,就是孩子们画画的活教材。即便是朵朵将自行车画得安安静静,小杯小碟画得安安静静,她也没有大叫:“构图不行”“不合常理”啊!所有的一切,皆因孩子性情而定,就是放手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创作。
  从目前习作教学现状来看,存在多方面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厌写、教师厌教。学生写出的习作,不少作品存在“虚假、僵硬、机械”等倾向。究其原因,与老师们反复强调“要写有意义的文章”不无关系。习作要求学生写出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积极向上而有意义的作品,无可厚非。但要让学生感到习作“有意思”,他们才有兴趣去写。如果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也能像野村老师那样,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先让学生随性随意、情动而辞发地写出来;而后再慢慢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规范,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不是更有意义吗?
  再次读整篇文章,我对文中野村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我虽未教过绘画,不懂绘画技巧,但她带给语文老师的启示是很大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学习她“不教而教”的方法,褒奖她“无为而为”的智慧,鼓励学生“随性而为”地创作,并用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去尊重他们的创作,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共勉!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宿豫区文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语文不同于品德、科學、音乐、历史等学科,她有自己的特性,她是浪漫的、形象的、诗意的、生动的、丰富的。她有自己的诠释方式,她有特有的处理形式。语文老师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让自己、让学生用语文的眼光、用语文的思维、用语文的方式来解释,来表现,来处理我们的生活。  用语文的方式解释  “花儿为什么会开?”科学老师的解释是:“因为春天到了,温度上升了。”而语文的解释则丰富多彩:“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
习作教学是老师们痛并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确实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童本取向,思趣写作”立足统编本教材,以儿童的视角,采用儿童喜欢并适合儿童的方式,强调习作过程中情感的高投入、思维的高运转、技巧的高站位,使得习作教学在起步阶段便不架空,不跑偏,不低效,进而让学生走上习作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一、审视:习作起步阶段教学误区  纵观目前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刺、枣、偷、聪、忽、匆”等生字新词。  2.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反复朗读,从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体会语言的生动。  3.创设“《刺猬偷枣》绘本创作”情境,通过配文与补白等讲述故事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我”对刺猬的喜欢之情。而第二课时重在研读“我”的表现,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如“击退大黑狗”,再次深切地感受语言的生动、刺猬的“聪明”和“我”的喜欢之情,还能将自己与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写一篇科幻故事。如何让科幻故事出新、出彩,不落俗套呢?找准想象点是关键。  一、借助熟悉的事物,发掘新的功能点  科幻故事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大多须借助具体的物件,再创设曲折离奇、丰富多彩的情节。那么,这些科幻故事中的“道具”从哪儿发掘呢?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着手。“哈利·波特”系列的主人公骑着扫把满天飞行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儿童是最具想象力的,想象是儿童的天赋。许多在成
一、“看不见学生”的老师  在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第20个年头,我发现了我的一个致命弱点:我常常看不见我的学生。  是的,就是“看不见”!  这班学生我教了四年多,每天至少要上一节语文课,但是如果你让我说说他们每一个人在课堂上有什么表现,大部分时候,我的脑子里是空的。  我有许多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方法,这些方法十分有效,我从来不担心他们考不好,也从来不担心我的课没有人听,但是,很多时候我“看不见”
教材解读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童年多彩的生活”,围绕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以激发学生对童年趣味生活的珍惜和喜爱。从课后习题的设计和课文学习提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篇课文是怎样围绕单元学习要素展开学习的,并为习作做好铺垫:《牛和鹅》是从几个具体的动词体会我们对鹅的恐惧;《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要求写一写印象深刻的经历;《陀螺》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把印象深刻的
【教材分析】  《雨后》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人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性格特点及雨后玩水的快乐。识字、写字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通过设立知识窗、朗读厅,创设学习情境,朗读和体验人物动作,引导学生体会小哥哥和小妹妹各自的特点。  【设计思路】  课前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要表达的
《在柏林》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微型小说堪称战争题材小说名篇中的精品。北京于松建老师在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本课,可以说不落窠臼,回味无穷。在这节课上,于老师带领学生破译小小说的文本密码,设计了颇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活动,对小小说的教学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量体裁衣,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分析里,我们可以看到执教者
工作第四年,我参加了区级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特色课堂邀请赛活动,有幸公开执教《坐井观天》一课。  教学活动很顺利,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课堂情景。但在朗读时,几个学生总把“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误读成“不信,你跳出井来看看吧”。我一遍一遍地纠正,但还是有学生读错,这让我很着急,一下子就出了很多汗,但我告诉自己不能慌:一定是学生对文本了解还不够透彻。  我定了定神,随即卷起书当望远镜看教室,学生也开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反复读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  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二、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