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以来,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增进师生交流活动,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就高效课堂的打造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和认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数学教学应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作为数学教师,应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投入尽可能少的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这不但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需求。下面,本文提出几点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以供大家分享与交流。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突出教学重点
作为数学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学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导学案的设计关键在于是否设置了恰当有效的问题,其主要流程为问题的预设、生成、合作探究等,其编制应紧扣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真正抓住教材本质,做到突出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做到有层次性、梯度性,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作为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熟悉和掌握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从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导学案。在选择内容方面,应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选择正确的切入点,加强启发和引导,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在方式选择上,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例如,在教学“分式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商人将自己的十几间铺面出租,每间铺面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200元,所有铺面出租的租金第一年为6.6万,第二年为8.4万元,利用方程求出这两年每间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如何解答,感到非常迷茫,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将整个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①通过阅读和观察,你能否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②根据这些等量关系你能提出哪些问题?③你能设计一个方程来求出每间铺面的租金吗?将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后,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实行生活化教学,调动学习动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彰显其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联系生活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三点定圆的知识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问题: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破损轮胎的图片,问现在要把这个轮胎补完整,首先要找到这个轮胎的圆心,如何找圆心呢?学生明白问题之后,立刻结合所学知识行动起来,大家争前恐后,没有一个偷懒的,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们主动思考、合作探讨,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顺利解答了此题。根据《数学新课标》的指示,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并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才会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教学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三、用多种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这里说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数学课堂中,把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构建成一个完整体系,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最终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学习的基本认知规律,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特点,根据所有学生的个体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代表性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开展各种开放性的自主探究活动。以如何判定平行四边形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①发现问题:上课时,先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模型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从中找出与它具有类似外形的实例,并画出它的草图,再与我们所展示的平行四边形模型相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学生很容易给出“两组对边平行”的结论,进而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定义。②提出问题:要想形成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③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展开组内讨论。④小组讨论:按照小组顺序,分别展示讨论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再展开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得出最终结论。⑤师生共评:让学生从书本上分别找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三个条件,并找到其他书本上没有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判定方法,当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找出上面这些条件之后,很自然会进入到更深入的探究学习中去。⑥课堂小结: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归纳出了6种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练习进行巩固和验证。在上述探究性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取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能提升数学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标教学要求,不断进行教育创新,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索、主动探究、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等著.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韩永福.初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J].青海教育,2007,(7).
[3]肖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改变初中生学习数学方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4]高伯瑜.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分析[J].甘肃教育,2006,(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南宁市三十七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数学教学应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作为数学教师,应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投入尽可能少的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这不但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需求。下面,本文提出几点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以供大家分享与交流。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突出教学重点
作为数学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学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导学案的设计关键在于是否设置了恰当有效的问题,其主要流程为问题的预设、生成、合作探究等,其编制应紧扣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真正抓住教材本质,做到突出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做到有层次性、梯度性,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作为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熟悉和掌握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从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导学案。在选择内容方面,应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选择正确的切入点,加强启发和引导,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在方式选择上,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例如,在教学“分式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商人将自己的十几间铺面出租,每间铺面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200元,所有铺面出租的租金第一年为6.6万,第二年为8.4万元,利用方程求出这两年每间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如何解答,感到非常迷茫,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将整个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①通过阅读和观察,你能否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②根据这些等量关系你能提出哪些问题?③你能设计一个方程来求出每间铺面的租金吗?将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后,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实行生活化教学,调动学习动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彰显其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联系生活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三点定圆的知识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问题: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破损轮胎的图片,问现在要把这个轮胎补完整,首先要找到这个轮胎的圆心,如何找圆心呢?学生明白问题之后,立刻结合所学知识行动起来,大家争前恐后,没有一个偷懒的,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们主动思考、合作探讨,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顺利解答了此题。根据《数学新课标》的指示,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并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才会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教学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三、用多种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这里说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数学课堂中,把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构建成一个完整体系,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最终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学习的基本认知规律,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特点,根据所有学生的个体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代表性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开展各种开放性的自主探究活动。以如何判定平行四边形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①发现问题:上课时,先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模型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从中找出与它具有类似外形的实例,并画出它的草图,再与我们所展示的平行四边形模型相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学生很容易给出“两组对边平行”的结论,进而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定义。②提出问题:要想形成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③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展开组内讨论。④小组讨论:按照小组顺序,分别展示讨论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再展开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得出最终结论。⑤师生共评:让学生从书本上分别找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三个条件,并找到其他书本上没有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判定方法,当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找出上面这些条件之后,很自然会进入到更深入的探究学习中去。⑥课堂小结: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归纳出了6种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练习进行巩固和验证。在上述探究性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取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能提升数学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标教学要求,不断进行教育创新,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索、主动探究、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等著.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韩永福.初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J].青海教育,2007,(7).
[3]肖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改变初中生学习数学方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4]高伯瑜.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分析[J].甘肃教育,2006,(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南宁市三十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