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阿龙时,他正在铃铛胡同那个老北京物件儿博物馆接待中央电视台的拍摄。聊起他的老北京物件儿收藏,阿龙说:“打小我就喜欢北京城老辈子留下的东西,上小学时,看见一个同学拿来两枚铜钱就喜欢得了不得,最后竟是用舍不得吃的两个苹果把铜钱换到手。”有了这份儿心气儿,阿龙收藏北京老物件儿已经几十年,博物馆更是一家接着一家开。用阿龙的话说:“我是用实物传承老百姓的文化……”
茶壶套的风波
老辈子北京人都爱泡茶馆儿,还最讲究喝热茶,所以老北京茶馆儿大都有茶壶套,为的是天儿冷的时候沏好的茶不凉。现如今老北京的茶馆儿早就没有了,这茶壶套自然也就成了稀罕物,阿龙收藏的茶壶套就更是来得不容易了。
那还是十几年前,前门外鲜鱼口地区开始拆迁。要说那地界儿以前可有不少老北京的正宗茶馆儿,所以阿龙一得着“有个老爷子要卖茶壶套和茶杯”的信儿就直奔了前门外。可没想到紧赶慢赶的,刚到鲜鱼口,阿龙就看见两个说东北话的人已经早他一步占了先。再一打听,没错,总共28个茶壶套,300多个小茶杯,6000块钱,已经谈好了。到了这份儿,要是换了别人,这买卖一准儿就吹了。可到了阿龙这儿就不一样了,他脑瓜一转就想出了主意。等着吧,这俩“东北人”该栽了。
用阿龙的话说:“我既是想买,就得想招儿。”于是他直接去了卖主儿家敲门,因为他打听好了,价钱谈好了是不假,可货还没弄走。见了人家老爷子他也不说买茶壶套的事,而是先聊天,告诉人家我是阿龙,就爱收藏老物件儿,不为卖钱,就为了把咱们老祖宗用的东西留下来,那是咱老北京的文化,真要是让人倒腾走了,那您得后悔一辈子。还别说,阿龙这一通“白话”还真让老爷子一点儿没留着就全都交了底。原来老爷子家过去真是开茶馆儿的,原本想把这28个茶壶套和300多个小茶杯留给儿子,可儿子不是那么喜欢。现在既然有人出了6000,还是想给卖了。
阿龙一听急忙说:“我给您加2000,您就卖给我吧!”加了价钱,老爷子当然高兴,他对阿龙说:“这么着吧,你明天再来拿。”阿龙一听有门儿,赶紧说先给定金。可老爷子没要。第二天天还没亮,阿龙就去了。想不到见了面,老爷子就说:“这东西6000不能卖了,想要得2万。”得,一宿的工夫,这价儿给码上去了,怪不得昨个儿人家不收定金,感情是钱这儿顶着呢。可阿龙回过头一想也是,谁跟钱有仇呀!
没容得阿龙想出招儿来,那两个“东北人”也来了。见着阿龙就说:“这东西我们要了,你就别捣乱了。”阿龙一时想不出辙,只得说:“要不咱们一人一半儿。”可“东北人”不答应。一见这景儿,这边老爷子更是摇着脑袋不卖了。
看来想把这茶壶套弄到手还真不那么容易,可阿龙是个为老物件儿敢“发狂”的人,没别的,阿龙接着想招儿。于是,第三天一早他又去了鲜鱼口,不过这回阿龙是提溜着苹果、香蕉和二锅头进的门儿。进了门儿还是聊天,先说老爷子说话声音好听,像自个儿的父亲一样。人常说“佛受一炷香,人受一句话”,看来没错,阿龙这话一出口,老爷子就高兴了,再一听阿龙说:“您放心,您这东西到了我这儿,就永远留在北京了,甭管什么时候,您和您的子孙后代永远都能看见这些物件儿。”老爷子心里更踏实了。最后是没用2万,1万多点儿,28个茶壶套,300多个小茶杯,阿龙全都抱回了家。
这天晚上,阿龙终于踏踏实实睡了个舒服觉。可早上起来又不踏实了,原来两个“东北人”竟找上门儿来要打他。这回阿龙终于听出来,敢情是俩韩国人。这下阿龙的底气更足了,心想,老祖宗的东西弄出北京我都心疼,你们还想弄出中国,门儿都没有。他说:“别说弄走,你要敢带出北京,我就找人吓死你!”这么一吓唬,两个韩国人跑了。
如今,在铃铛胡同的博物馆里就能看到这些茶壶套和小茶杯。阿龙指着一个茶壶套说:“这茶壶套也叫‘福到’,是取茶壶套‘壶套’的谐音。”接着又拿起一个八仙桌上摆放的蓝边小茶杯指着杯底涂着的红漆说:“这300多个小茶杯个个杯底都涂上了红色,这是老北京茶馆儿的‘规矩’,那个年月一个窑里烧出上万个一个模样的蓝边茶杯,各家茶馆买回来就都在杯底涂上不同颜色做记号。所以凡是茶馆留下的茶杯,您翻过来看,底下保准都有记号。”您瞧,这百十年的老北京物件儿让阿龙收到手不说,还能给您聊出老百姓的文化,可见阿龙是没少下工夫了。
边“淘换”边拜师
说阿龙在收藏上没少下工夫,这话不假,只要您喜欢,甭管拿起哪一件问阿龙,保准是连物件儿带人带事的,阿龙都给您说个一清二楚。阿龙说:“这些老祖宗的文化是在淘换老物件儿的时候,跟北京的老人学习来的。”
有一回,阿龙在后海的旧货市场淘换到一个清朝时的陶制存钱罐儿,看着这个100多年的地道老物件儿,阿龙当场就虚心地跟市场的老人讨教老北京存钱罐儿的文化故事。老人告诉阿龙,老辈子北京城每到大年初一,只要早上起来听见胡同里卖存钱罐儿的吆喝声,各家儿就会把存钱罐儿摔碎,一个是图“岁岁平安”的吉利,再一个就是立马拿着存钱罐儿里的钱出院门儿到胡同里再买一个新的存钱罐儿,剩下的钱就可以去逛庙会。这么一来,摔碎旧存钱罐儿,再买新存钱罐儿,就成了老辈子胡同里的北京人在大年初一做的头一件事,所以有北京人说:“当年老北京城的第一号‘大买卖’就是卖存钱罐儿。”
老北京存钱罐儿的故事讲完了,阿龙兴奋地又亮出来一个绝活:用手挡住耳边,亮开嗓子,一段地道的老北京卖存钱罐儿吆喝声就出来了:“卖小盆儿,卖小罐儿,喂猪的浅儿来,攒钱的罐儿……”
您听这吆喝,绝对是原汁原味儿的京腔,还有那头头是道的存钱罐儿的故事,这可全都是阿龙在收藏各式老物件儿的时候刨根问底,没断了向人学习、讨教才学来的。用阿龙的话说就是“随时收藏,随时拜师”。所以收藏几十年,阿龙的收藏多,学到手的老北京民俗文化知识更是不少。单就这老北京胡同里的吆喝,阿龙不但是学会了好多种,还知道这吆喝人在吆喝之前用手挡着耳边,一是告诉旁人,我要喊了,还有一个就是让吆喝声传得更远些,好让胡同里大户人家好几层院落的深宅大院都能听见。
“打眼”只当交学费
收藏老北京物件儿,阿龙确实没断了学习,也长了不少文化知识。可阿龙说他也有“打眼”的时候,他就只当是交学费了。还是在后海,有一回阿龙看上了一个泥三脚香炉,他觉得这东西一看就是老的,没打愣儿就掏出160元买回家。回到家觉得三脚香炉不太干净,就找出一个盆倒上水想把香炉刷干净,刷了半天还是不干净,干脆把香炉整个泡在盆里。等到早上起来一看,泥香炉全化在水里了。得,160块钱买了一摊泥。还有一回是去河北三河,阿龙花了1000块买了一个底下刻着“武宁诸侯”字样的铜盒,结果回北京没多少日子就用80块钱的价儿卖出去了,甭问了,又是一个假货。虽说是又打了一回眼,结结实实交了920块钱的“学费”,可阿龙挺想得开,一点不影响买老物件儿的热情。
阿龙收东西上过当,吃的苦就更甭说了,可阿龙从不后悔,仍是见一件儿收一件儿。现在,阿龙的老北京物件儿博物馆从铃铛胡同到锣鼓巷,从中央电视塔到中华万丰小吃城已经不下5家,可阿龙还在不断收藏。他说:“我收藏的都是咱们老辈子京城百姓衣食住行离不开的老物件儿,因为不能把老祖宗的文化丢了。开博物馆就是用实物传承老百姓的文化。所以我还有很多东西要买,为的是让咱们的后代了解老祖宗的文化,让全世界的人都看看老北京百姓的文化。”
编辑/任 涓woshirenjuan@126.com
茶壶套的风波
老辈子北京人都爱泡茶馆儿,还最讲究喝热茶,所以老北京茶馆儿大都有茶壶套,为的是天儿冷的时候沏好的茶不凉。现如今老北京的茶馆儿早就没有了,这茶壶套自然也就成了稀罕物,阿龙收藏的茶壶套就更是来得不容易了。
那还是十几年前,前门外鲜鱼口地区开始拆迁。要说那地界儿以前可有不少老北京的正宗茶馆儿,所以阿龙一得着“有个老爷子要卖茶壶套和茶杯”的信儿就直奔了前门外。可没想到紧赶慢赶的,刚到鲜鱼口,阿龙就看见两个说东北话的人已经早他一步占了先。再一打听,没错,总共28个茶壶套,300多个小茶杯,6000块钱,已经谈好了。到了这份儿,要是换了别人,这买卖一准儿就吹了。可到了阿龙这儿就不一样了,他脑瓜一转就想出了主意。等着吧,这俩“东北人”该栽了。
用阿龙的话说:“我既是想买,就得想招儿。”于是他直接去了卖主儿家敲门,因为他打听好了,价钱谈好了是不假,可货还没弄走。见了人家老爷子他也不说买茶壶套的事,而是先聊天,告诉人家我是阿龙,就爱收藏老物件儿,不为卖钱,就为了把咱们老祖宗用的东西留下来,那是咱老北京的文化,真要是让人倒腾走了,那您得后悔一辈子。还别说,阿龙这一通“白话”还真让老爷子一点儿没留着就全都交了底。原来老爷子家过去真是开茶馆儿的,原本想把这28个茶壶套和300多个小茶杯留给儿子,可儿子不是那么喜欢。现在既然有人出了6000,还是想给卖了。
阿龙一听急忙说:“我给您加2000,您就卖给我吧!”加了价钱,老爷子当然高兴,他对阿龙说:“这么着吧,你明天再来拿。”阿龙一听有门儿,赶紧说先给定金。可老爷子没要。第二天天还没亮,阿龙就去了。想不到见了面,老爷子就说:“这东西6000不能卖了,想要得2万。”得,一宿的工夫,这价儿给码上去了,怪不得昨个儿人家不收定金,感情是钱这儿顶着呢。可阿龙回过头一想也是,谁跟钱有仇呀!
没容得阿龙想出招儿来,那两个“东北人”也来了。见着阿龙就说:“这东西我们要了,你就别捣乱了。”阿龙一时想不出辙,只得说:“要不咱们一人一半儿。”可“东北人”不答应。一见这景儿,这边老爷子更是摇着脑袋不卖了。
看来想把这茶壶套弄到手还真不那么容易,可阿龙是个为老物件儿敢“发狂”的人,没别的,阿龙接着想招儿。于是,第三天一早他又去了鲜鱼口,不过这回阿龙是提溜着苹果、香蕉和二锅头进的门儿。进了门儿还是聊天,先说老爷子说话声音好听,像自个儿的父亲一样。人常说“佛受一炷香,人受一句话”,看来没错,阿龙这话一出口,老爷子就高兴了,再一听阿龙说:“您放心,您这东西到了我这儿,就永远留在北京了,甭管什么时候,您和您的子孙后代永远都能看见这些物件儿。”老爷子心里更踏实了。最后是没用2万,1万多点儿,28个茶壶套,300多个小茶杯,阿龙全都抱回了家。
这天晚上,阿龙终于踏踏实实睡了个舒服觉。可早上起来又不踏实了,原来两个“东北人”竟找上门儿来要打他。这回阿龙终于听出来,敢情是俩韩国人。这下阿龙的底气更足了,心想,老祖宗的东西弄出北京我都心疼,你们还想弄出中国,门儿都没有。他说:“别说弄走,你要敢带出北京,我就找人吓死你!”这么一吓唬,两个韩国人跑了。
如今,在铃铛胡同的博物馆里就能看到这些茶壶套和小茶杯。阿龙指着一个茶壶套说:“这茶壶套也叫‘福到’,是取茶壶套‘壶套’的谐音。”接着又拿起一个八仙桌上摆放的蓝边小茶杯指着杯底涂着的红漆说:“这300多个小茶杯个个杯底都涂上了红色,这是老北京茶馆儿的‘规矩’,那个年月一个窑里烧出上万个一个模样的蓝边茶杯,各家茶馆买回来就都在杯底涂上不同颜色做记号。所以凡是茶馆留下的茶杯,您翻过来看,底下保准都有记号。”您瞧,这百十年的老北京物件儿让阿龙收到手不说,还能给您聊出老百姓的文化,可见阿龙是没少下工夫了。
边“淘换”边拜师
说阿龙在收藏上没少下工夫,这话不假,只要您喜欢,甭管拿起哪一件问阿龙,保准是连物件儿带人带事的,阿龙都给您说个一清二楚。阿龙说:“这些老祖宗的文化是在淘换老物件儿的时候,跟北京的老人学习来的。”
有一回,阿龙在后海的旧货市场淘换到一个清朝时的陶制存钱罐儿,看着这个100多年的地道老物件儿,阿龙当场就虚心地跟市场的老人讨教老北京存钱罐儿的文化故事。老人告诉阿龙,老辈子北京城每到大年初一,只要早上起来听见胡同里卖存钱罐儿的吆喝声,各家儿就会把存钱罐儿摔碎,一个是图“岁岁平安”的吉利,再一个就是立马拿着存钱罐儿里的钱出院门儿到胡同里再买一个新的存钱罐儿,剩下的钱就可以去逛庙会。这么一来,摔碎旧存钱罐儿,再买新存钱罐儿,就成了老辈子胡同里的北京人在大年初一做的头一件事,所以有北京人说:“当年老北京城的第一号‘大买卖’就是卖存钱罐儿。”
老北京存钱罐儿的故事讲完了,阿龙兴奋地又亮出来一个绝活:用手挡住耳边,亮开嗓子,一段地道的老北京卖存钱罐儿吆喝声就出来了:“卖小盆儿,卖小罐儿,喂猪的浅儿来,攒钱的罐儿……”
您听这吆喝,绝对是原汁原味儿的京腔,还有那头头是道的存钱罐儿的故事,这可全都是阿龙在收藏各式老物件儿的时候刨根问底,没断了向人学习、讨教才学来的。用阿龙的话说就是“随时收藏,随时拜师”。所以收藏几十年,阿龙的收藏多,学到手的老北京民俗文化知识更是不少。单就这老北京胡同里的吆喝,阿龙不但是学会了好多种,还知道这吆喝人在吆喝之前用手挡着耳边,一是告诉旁人,我要喊了,还有一个就是让吆喝声传得更远些,好让胡同里大户人家好几层院落的深宅大院都能听见。
“打眼”只当交学费
收藏老北京物件儿,阿龙确实没断了学习,也长了不少文化知识。可阿龙说他也有“打眼”的时候,他就只当是交学费了。还是在后海,有一回阿龙看上了一个泥三脚香炉,他觉得这东西一看就是老的,没打愣儿就掏出160元买回家。回到家觉得三脚香炉不太干净,就找出一个盆倒上水想把香炉刷干净,刷了半天还是不干净,干脆把香炉整个泡在盆里。等到早上起来一看,泥香炉全化在水里了。得,160块钱买了一摊泥。还有一回是去河北三河,阿龙花了1000块买了一个底下刻着“武宁诸侯”字样的铜盒,结果回北京没多少日子就用80块钱的价儿卖出去了,甭问了,又是一个假货。虽说是又打了一回眼,结结实实交了920块钱的“学费”,可阿龙挺想得开,一点不影响买老物件儿的热情。
阿龙收东西上过当,吃的苦就更甭说了,可阿龙从不后悔,仍是见一件儿收一件儿。现在,阿龙的老北京物件儿博物馆从铃铛胡同到锣鼓巷,从中央电视塔到中华万丰小吃城已经不下5家,可阿龙还在不断收藏。他说:“我收藏的都是咱们老辈子京城百姓衣食住行离不开的老物件儿,因为不能把老祖宗的文化丢了。开博物馆就是用实物传承老百姓的文化。所以我还有很多东西要买,为的是让咱们的后代了解老祖宗的文化,让全世界的人都看看老北京百姓的文化。”
编辑/任 涓woshirenj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