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烟外,茶事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xiang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个群,群名作“围炉夜话,赏器瀹茶”,只五个人。
  紫砂藏家阿甘,金缮手艺人晓凌,古器物玩家葡萄,独立摄影师乌鸦酱和一个伺弄小文字和茶的我,五个不同的灵魂,每天在一个小群里聊着各式各样有趣的话题。不过聊最多的,仍是器和茶。因为这两者大家共同的爱。用文艺的方式表达,就是“遇见相似的灵魂”。
  立春前的那晚,福州城里下起了雪。对于南方临海的城市,是数十年不遇的罕至。
  南方特有的湿冷,生生的像要钻进骨头。
  “风雪忽至,方才觉察衾枕沾染了些许寒意,起身又见窗外大雪初霁,茫茫然唯余天地间留白一片。于满目清明之中闲坐一处,起炭、生火、扇风、煎茶,一气呵成。此情此景,端的是“两腋生风起,我欲上蓬莱”之风雅无边。”
  文人空间赶羞节气适时推出新书《茶烟外:炉事》,绘出寒天冻地里起炭生炉、煮水渝瀹茶的雅境,极向往。
  此意起,五人皆附和。遂,立春时,围炉茶事起。赶上节气,仪式感自更强烈些。
  什么样的茶才合此时令?细细想过,最后选了十五年陈的老丛水仙。
  马头岩的山场,陈放十五年从未开封,走过时光的茶会沉淀出怎样的气质,心里不免生奇。
  备好了茶,再为茶量身选器。这是对一泡茶的尊重。炉是葡萄的私藏品,虽然是近年新仿之物,但葡萄刻意留下的使用痕迹模糊了它的年代感。特别是葡萄亲手锔的那几颗钉,不仅使人为变得自然,且用古拙代替了新俏。炉之外,炭、煮水器、主泡器、茶杯样样皆精。
  炭是不去肉的橄榄炭,煮水器是最传统的潮汕铫子,主泡器选了晚清的朱泥壶,茶杯是德化最经典的象牙白蛋壳杯。
  这是第三次试这茶,前两次都由我主泡,这次单纯的从一个喝茶者的角度来欣赏这茶,所以换由葡萄司茶。
  有時候,距离让真实更易发现。吃茶前五人默契,皆不语。水尚未开,先细细地观察茶叶的外形。
  时间,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十五年对于一泡茶的改变,单从干茶便可窥见一二。
  干茶已由新茶时的青褐色转为暗红褐色,在密封存储过程中茶叶自身的转化下,叶片表面稍挂白霜,条索尚紧结,身骨尚重实。细嗅下,陈味明显,稍带杂味。
  冲泡岩茶本身对水温就有着较高的要求,老岩茶更甚,充分沸开的水和保温性较持久的主泡器一个都不可少。
  四下皆静,只听得炉内橄榄炭燃烧的噼啪,铫子里水的声响,从蚯音到松风,再复归平静时已可瀹茶。 先温壶,茶入壶后,再以沸水淋壶,这样在寒冷的天气里才能保证将岩茶的内质激活。
  因为在干茶时间到了较明显的陈味,所以第一道较快出汤。茶汤汤色呈浅橙黄色,尚透亮,入口陈味明显,杂味在沸水的冲瀹下也更放大了些。所以第一道茶汤的愉悦度并不高。
  第二道茶汤的汤色更深了一些,呈橙黄色,尚透亮,入口顺滑,陈味和杂味仍明显,但稍弱了一些,且在陈味和杂味之后,杯盖的花果香馥郁,且留香持久。
  紧接着第三、四、五道,茶汤的析出物到达峰值,汤色转为橙红色、深橙红色,尚透亮,陈味和杂味在第三道时已不明显,第四道时杯盖香和挂杯香已很干净,花香馥郁幽长,带甜味。茶汤入口,稠滑之外,厚度的感受也很清晰,老丛特有的木质感在口腔内能被轻易识得,两颊生津明显,甜润饱满的感觉从口腔弥漫到喉咙,口腔的愉悦度高。
  第六至九道后,茶汤的浓度稍下降,汤色也相应改变,经历从橙红色转为浅橙红色、橙黄色、浅橙黄色的变化;每道香的层次变化依然清晰,前味是芬芳的花香,后味是清幽的蔗甜;甘醇和清透,成了茶汤的主要滋味特征,这点和香气的变化相一致。因浓度降低,茶汤对口腔的刺激感减弱,不过带来的却是另一种复归平和的喜悦。
  茶冲瀹自此,叶片中的水份已经饱和,所以,九道之后改为煮饮。
  和泡茶一样,煮茶依然有功夫。将舒展的茶叶装入事先已经温好的陶壶,加入温水小火慢煮,茶和水的比例大概保持在1:20左右。水沸时,为保证第二壶的口感差别不悬殊,只倒出一半,再将陶壶注满水,煮第二道。
  小火煮出的茶汤,茶汤浓度高,老丛水仙特有的木质感和甘蔗甜都十分明显,对口腔的刺激性大,体感也特别明显,只三杯身体就温热开来。
  冲瀹时就已舒展的叶底,在陶壶中煮过两道之后,叶张几乎全部展平,青褐带红边,鲜活软亮。到此,一泡茶饮尽。
  相比老丛水仙最出名的竹窠、慧苑坑等,马头岩的老丛水仙是让人陌生的,和武夷山的许多山场类似,马头岩也因肉桂而出名。
  事实上,在武夷山众多的山场分割里,马头岩的面积相对较大。除我们所熟知的那片典型的位置外,往外延伸开来有许多的微小次山场,只有最本土的马头小分队的茶农们所熟知。这款老丛水仙正是来源于此。
  虽然天气和手法不同,不过立春当日的品饮感受和前两次自己主泡时的品饮感受基本相符合。含而不露的幽沉气质,是对这泡老丛的总体印象。
  来自马头岩的这泡老丛水仙,当年的焙火并不高,中足火,所以虽然自然陈化了十五年,汤色依然只有深橙红色,也正因为是中足火,所以第二、三道后被水唤醒的茶香才会如此鲜活,而滋味的起承转合,则是源自山场的天然恩赐和茶叶初制阶段的精良技艺。
  仓储的不到位是造成茶前两道杂味明显的原因所在,惟一的遗憾吧。
  当你用心待一泡茶时,被它藏进叶脉中的秘密,定全然吐露。这是茶的无己心。
  立春之后无限春,吃茶一盏“思无邪”。
其他文献
时间来到2009年10月20日,距离台湾茶人曾至贤先生手中的这支千两茶出厂时间,已达56个寒暑,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白沙溪茶厂总经理刘新安、益阳日报新闻部主任庐跃及中央电视台的协助下,曾先生抵达了安化的一个小村落,来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82岁的李华堂老先生面前,他就是当初制作这支千两茶的签名师傅。  曾先生献上了一壶当初由这位前辈亲手制作的千两茶汤,相隔半世纪多后,老人家端着茶汤的手都在颤抖
期刊
可以说,九峰茗茶的当家人叶济德是金线莲茶创制人,是他实现了让“药王”金线莲从餐桌到茶桌上的角色转变,用工艺嫁接的方式让茶叶大家族诞生了一位新成员。从金线莲到金线莲茶,一种既保健休闲又具备感官享受的品饮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喝茶人。引发人们对更广义更健康的茶饮概念的思考。  于是,让我们走近金线莲茶,走近金线莲茶创制人。走近“金线”牵起来的点点滴滴的缘。    金线莲走上大众茶桌    2010
期刊
“世博茶中国行”圆梦在北京    2010年9月26日。在锣鼓喧天中。华祥苑人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北京马连道隆重举办了“世博茶中国行”的闭幕仪式。现场歌舞升平。茶芬清香飘逸,由北京国际茶城总经理、钓鱼台经济开发公司副总经理、钓鱼台黄金公司总经理、钓鱼台经济开发公司经理、七彩云南领导、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领导、马连道茶叶协会会长等重要领导组成的嘉宾团亲自莅临现场,对华祥苑“世博茶”正式入驻北京马连
期刊
铁观音秋茶开采全面开始,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安溪县掀起了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工作的浪潮,数十万涉茶人员,在种植、栽培、加工、销售、包装、茶机、物流、农资供应等各个环节无不依照“标准”的范畴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责任。记者从八马茶业采购部了解到。在安溪茶产业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下,对安溪铁观音秋茶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茶叶品质普遍高于往年,按照标准工艺制作的茶多了,卫生安全状况也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国家茶叶
期刊
鸦片战争后,中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我们的民族深刻领悟到海上力量的重要作用。闽在海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福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难以撼动的地位,福建籍的风云人物、有识之士纷至沓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开风气之先、放眼看世界。  名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对于情感、思想的表达,他们更艺术更深刻, 一支笔、 一盏茶,凝聚的快乐与哀愁,即便今天的我们回味起来一样能感同身
期刊
2010年8月,第一届福州茉莉花茶工艺传承大赛拉开帷幕。在这项历时2个月的活动里,本刊记者与主办方福州市农业局一起走访报名参赛的茉莉花茶茶企的基地和工厂,关注他们的参赛动态,并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大赛的赛事情况。2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活动也到了最后时刻,本期我们就带您一起揭晓最后的谜底。    时光飞逝,之前2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在各企业的生产车间里参观了茉莉花茶的手工制作过程,明白了茉莉
期刊
茶叶被国家列入食品种类,要求必须具有保质期。但是,由于目前大多靠品茶专家通过现场鉴定来敲定一批茶的级别、价钱、保质期也未必准确,因此“保质期”就成了一个模糊的话题。各种茶叶保质期各不相同,有的厂商就干脆不在包装上标明。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普洱茶保质期之说”一时间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那么,茶到底有没有保质期呢?  通过电话采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国家以食品卫生标准为准制定了茶叶标准,对保
期刊
编者按 有茶之乐  那是个动荡的年代,那也是大师辈出的年代,他们肉身越备受煎熬,越要寻求思想的自由,不管是安稳还是漂泊的生活,都要活出乐观豁达的心态。 不管是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还是林语堂的“烟好茶好心隋好,便可为文”,端起一杯茶,他们总能为自己和他人找到一条通往自由、光明之路。  林语堂曾经说过“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1895年10月10日,他出生于漳州平和县的坂仔鎮,他的家是一个前
期刊
位于三坊七巷旁的冰心故居,简朴的建筑风格,白墙黑瓦,步入屋内,花草丛生,在脑海中臆想着这位女作家在这的生活。冰心原名谢婉莹,她令人敬佩不仅是因为她能够写得一首好诗,还在于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不退缩。作为一名女性,家庭必然是占据生活的一大部分的。生活中,冰心不仅要照顾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得兼顾诗作中的“琴棋书画诗花茶”。在常人看来,这着实是一件累人的事。可是,冰心却做得游刃有余。  她是一位雅
期刊
无上清凉  晨,落雪无声。走过露台,有咯吱的雪声在足底。这一场终南的雪等了许久,终在佛诞日覆盖了青山。  祖师洞和戒坛前的雪地里未有丝毫痕迹,生起一秒不忍踏足的犹豫,还是大步走了过去。拜过祖师洞,顺着戒坛外相至戒坛前,雪飞如羽,帐幔自不动。再抬头时,一壁山树和戒坛似都更加莹白明亮,似梦似幻,心里无尽的禅悦欢喜。  张宗子昔日在湖心亭观雪,曾说: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