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保质期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zis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叶被国家列入食品种类,要求必须具有保质期。但是,由于目前大多靠品茶专家通过现场鉴定来敲定一批茶的级别、价钱、保质期也未必准确,因此“保质期”就成了一个模糊的话题。各种茶叶保质期各不相同,有的厂商就干脆不在包装上标明。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普洱茶保质期之说”一时间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那么,茶到底有没有保质期呢?
  通过电话采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国家以食品卫生标准为准制定了茶叶标准,对保质期也作出了限定。除了全发酵产品普洱茶难制定保质期标准外,其它类茶叶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来操作,否则过了保质期,茶叶就失去了自身的品质和韵味,若受潮发霉还对人体有害。
  
  主持:卦卦
  嘉宾:钟月玲(中医师营养师) 彭佳(乌龙茶发烧友) 叙红茶(宜兴茶友)
  卦卦:到商场、超市买东西,大家都会细心地查看保质期,食品更甚。但是买茶的时候,大家对保质期似乎就不那么在乎了。是不是对茶而言,“保质期”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重要呢?
  钟月玲:我想这还是由于消费习惯所造成的,传统的“三年陈作宝,七年陈成药”的观念,让大家模糊了茶叶应该有的保质期概念。茶叶既然是食品,它就应该有保存期限和存储方法。所谓的保质期是指产品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这是生产商对消费者负责的一个态度,我想这和市面上大热的“陈茶”应该不是一个概念的问题。
  彭佳:从食品卫生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也赞同茶叶应该有保质期。不过不同的茶叶保质期也不一样。目前,国家已经以食品卫生标准为准制定了茶叶标准,对保质期也作出了限定,但对普洱茶没有制定标准,因为它是发酵产品,很难制定保质期标准。一般来说,绿茶的保质期不超过一年半,但如果保存不当,受潮引起含水量超标的话可能两个月就过期了。而像云南的普洱茶、少数民族的砖茶却越陈越香,保质期可达10年~20年。又如武夷岩茶,隔年陈茶反而香气馥郁、滋味醇厚。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光线、湿度,如果存放方法得当,降低或消除这些因素,则茶叶可长时间保质。判断茶叶是否过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是不是发霉或出现陈味;绿茶是不是变红,汤色变褐、暗;滋味的浓度、收敛性和鲜爽度是否下降。另外,如果是散装茶叶,最好不要超过18个月冲饮。过了保质期或者存放不适当,茶叶会霉变,茶叶就失去了自身的品质和韵味,如果受潮发霉还对人体有害。
  叙红茶:我倒是觉得以一般食品的卫生标准来给茶叶制定保质期不是很妥当。为什么茶叶保质期一说曾一度成为坊间的“笑话”?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茶叶种类太多了,每种茶都有它的特点和品饮习惯。如果说普洱茶因为它是发酵产品,很难制定保质期标准。那么乌龙茶呢?它是半发酵的,也存在着变化啊。刚刚彭佳不也说了,武夷岩茶隔年更好。之前也有新闻称,打捞上来的沉船中惊现几百年前的茶叶,还开品鉴会品尝“百年老茶”,这样说来,给茶叶制定保质期不就没有意义了吗?
  “饮茶要新,喝酒要陈”。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对饮茶的生活总结。但并非陈茶就一定差,有的茶叶品种适当贮存一段时间反而显得更好,例如西湖龙井、旗枪、洞庭碧螺春等等,如果能在石灰缸中存放1个月~2个月,效果更佳;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砖茶、广西的六堡茶、云南的普洱茶等,只要存放得当,不仅不会变质,甚至能提高茶叶品质。
  卦卦:看来对茶叶出产设置保质期,还真的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先做一个现场调查好了:几位在买茶的时候会关注保质期吗?
  钟月玲:看在哪里购买了,要是在批发市场里购买散装的茶叶,让商家现场包装的话,就不会注意,但是在商超里或正规的茶叶专卖店,就会注意一下生产日期。
  彭佳:说来惭愧,还真的没有怎么注意,购买茶叶的时候一般就是先试茶,品尝过后觉得没有问题就购买了。不过在超市里买“立顿”的时候,我倒是会看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叙红茶:和她们差不多,基本不看。我买茶一般都定点,和老板说一下要新茶还是陈茶,什么标准的就行了。
  卦卦:看来不少消费音对茶叶的保质期这一问题不怎么重视,那是不是像之前几位讨论的这样,关注一下茶叶是什么时间面世的可能更实际一些呢?
  钟月玲:我还是觉得应该慢慢树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当然不是简单地看看保质期这方面。茶叶一直披着“绿色健康”的外衣,但毕竟它还是食品,是食品就会因为存储时问过长而产生变质和腐坏的可能,即使是普洱茶、黑茶这种能够存放很久的茶品,还是有变质的可能。很多数据都表明,普洱茶、砖茶等的“发金花”要注意,因为在发酵的过程中在生成有益菌的同时,有害菌也在滋生。如果这“金花”里有黄菌霉素,那你还会喝吗?
  或许我们不应该简单而又强制地给茶叶设置一个“保质期”,但是关注茶叶在生产、销售及保存等环节的健康卫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很有必要的。
  彭佳:饮茶饮健康。那这健康的产品应该有什么样的保障呢?我们买“立顿”之类的袋泡茶会看看它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那为什么购买别的茶叶商品时就忽略了呢?生产、消费习惯在引导之后是可以更正的,当大家都正视茶叶的食品健康卫生标准的时候,茶叶才会是名副其实的健康饮品。
  叙红茶:我个人倒是认为茶叶保质期的概念很难推广。如果说要规范茶叶食品健康卫生应该先从规范茶叶批发市场散装茶叶开始,那些产品几乎是“三无”产品,连产地和生产企业都没有,更不用说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了。而这种“一刀切”的保质期规定和不少茶种的品饮方式相对立,无疑会侵害到生产企业、商家的利益,推广实施是很有难度的。
  卦卦:茶叶是健康绿色的饮品代表,它的食品卫生健康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热议,,到底茶叶该不该有保质期?您有任何的观点,欢迎登录我们的网站、博客进行讨论。
其他文献
从福州到漳浦近400公里的高速路,在地图上勾勒出了福建沿海的大致轮廓。车子下了高速、走了一小段国道,进入盘陀镇时,夜色早已四垂这个位子县西南的小镇,在秋初的夜幕下显得非常“腼腆”——周遭静谧,灯火寥落,思绪不禁染上了些许失落。不久,车开上一个小缓坡,视野豁然开朗,蓦然望见前方不远处一片通明,把夜照得透亮,颇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又前行数百来,车终于在几幢古朴典雅与现代气息兼具的大楼前停下
期刊
这个夏秋交替的时节,日头开始一天天收拾起毒焰,清爽的凉风在周身围绕,人们亦在希冀着收获。对于爱茶之人来说,饮茶之乐莫过于应时而饮,而当下可供选择的茶品似乎有些“尴尬”一苯茶已过,秋茶未至,徒有苦涩的夏暑茶。欲饮之,怕是只能应其时。而不能得其质了。不过。嗜茶的“贪婪”与执著还是占了上风。寻寻觅觅,愣是从一群茶友的私藏里搜到了这款汉中仙毫明前茶。尽管春已去,此季品春茶显得“过时”,但依稀还能从茶香中触
期刊
据《沔阳州志》载:“东冈,在县东七十里,夹松石、华严二湖之间。陆羽尚居于此”。又乾隆《天门县赫》曰:“东冈岭,陆子之所居也,位于松石湖畔”,“东乡有村日乾镇(注:即现在的天门市乾驿镇)……北行二里许有湖,周四十里水澄如镜,日影中子鱼螺蛤毕见。湖岸阜起似土山,西北尤隆耸,榆柳绿中桃花作姿掩蔽茆屋,真作图画观也!”(图1)  唐·天宝十一至十四年(公元752年~公元755年),陆羽曾结庐于此。欲知这段
期刊
“非遗”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魂脉,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灵魂。因此,温家宝总理将“非遗”称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作为“非遗”项目的代表,制茶技艺是华夏先民在漫长悠远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国饮香飘千年、香闻世界的根基。  2006年6月2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同德化瓷烧制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等89项传统手工技艺共同“金榜题名”于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
期刊
时间来到2009年10月20日,距离台湾茶人曾至贤先生手中的这支千两茶出厂时间,已达56个寒暑,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白沙溪茶厂总经理刘新安、益阳日报新闻部主任庐跃及中央电视台的协助下,曾先生抵达了安化的一个小村落,来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82岁的李华堂老先生面前,他就是当初制作这支千两茶的签名师傅。  曾先生献上了一壶当初由这位前辈亲手制作的千两茶汤,相隔半世纪多后,老人家端着茶汤的手都在颤抖
期刊
可以说,九峰茗茶的当家人叶济德是金线莲茶创制人,是他实现了让“药王”金线莲从餐桌到茶桌上的角色转变,用工艺嫁接的方式让茶叶大家族诞生了一位新成员。从金线莲到金线莲茶,一种既保健休闲又具备感官享受的品饮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喝茶人。引发人们对更广义更健康的茶饮概念的思考。  于是,让我们走近金线莲茶,走近金线莲茶创制人。走近“金线”牵起来的点点滴滴的缘。    金线莲走上大众茶桌    2010
期刊
“世博茶中国行”圆梦在北京    2010年9月26日。在锣鼓喧天中。华祥苑人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北京马连道隆重举办了“世博茶中国行”的闭幕仪式。现场歌舞升平。茶芬清香飘逸,由北京国际茶城总经理、钓鱼台经济开发公司副总经理、钓鱼台黄金公司总经理、钓鱼台经济开发公司经理、七彩云南领导、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领导、马连道茶叶协会会长等重要领导组成的嘉宾团亲自莅临现场,对华祥苑“世博茶”正式入驻北京马连
期刊
铁观音秋茶开采全面开始,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安溪县掀起了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工作的浪潮,数十万涉茶人员,在种植、栽培、加工、销售、包装、茶机、物流、农资供应等各个环节无不依照“标准”的范畴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责任。记者从八马茶业采购部了解到。在安溪茶产业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下,对安溪铁观音秋茶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茶叶品质普遍高于往年,按照标准工艺制作的茶多了,卫生安全状况也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国家茶叶
期刊
鸦片战争后,中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我们的民族深刻领悟到海上力量的重要作用。闽在海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福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难以撼动的地位,福建籍的风云人物、有识之士纷至沓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开风气之先、放眼看世界。  名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对于情感、思想的表达,他们更艺术更深刻, 一支笔、 一盏茶,凝聚的快乐与哀愁,即便今天的我们回味起来一样能感同身
期刊
2010年8月,第一届福州茉莉花茶工艺传承大赛拉开帷幕。在这项历时2个月的活动里,本刊记者与主办方福州市农业局一起走访报名参赛的茉莉花茶茶企的基地和工厂,关注他们的参赛动态,并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大赛的赛事情况。2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活动也到了最后时刻,本期我们就带您一起揭晓最后的谜底。    时光飞逝,之前2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在各企业的生产车间里参观了茉莉花茶的手工制作过程,明白了茉莉
期刊